俗話說得好,2、3歲的孩子討狗嫌,作為一名飽受摧殘的老母親來講,真的是深有體會。
隨著娃日漸長大,老母親卻明顯感覺精力不夠用。每天陪娃一天下來渾身上下腦袋疼。你已累得筋疲力盡了,孩子卻依然樂此不疲。
這狀態,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句oppo手機的廣告詞「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真不知道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的精力。
本來計劃好的三歲過後就送幼兒園,卻因疫情的原因無限期順延,至今見不到曙光。萌娃變成熊孩子,小編的心情很無奈。只盼疫情早散去,早送神獸「歸山林」。
可是,畢竟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含著淚也要把他帶大。所以,小編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調整心態,準備利用疫情期間好好的教育一下自己家的熊孩子。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如何整治家裡愛打人的熊孩子。
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家長都表示有這樣的疑惑,自從孩子進入了2歲後,從前的那個軟萌、任我擺布的乖寶寶就不見了。
孩子突然就開始喜歡亂扔東西、而且每天high到半夜不睡覺,甚至還會發脾氣、鬧小情緒了……
這是因為,孩子到了1歲半~3歲這段時間,他的認知、情感和身體都在發生改變。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從一出生認為自己很媽媽是一體的,到後來隨著孩子的長大,漸漸的有了「自我」的概念。並開始學會以自我為中心,即使在面對父母時也不例外。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在這個時候不要過分的強求孩子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而是學會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在面對孩子出現了打人、發脾氣等情況時,平復心態,冷眼旁觀。等到孩子冷靜下來時,在考慮與孩子溝通。
當孩子開始打人
對於2歲的孩子來講,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完善。在面對自己遇到的很多問題時,不會運用合適的言語去表述。
當孩子想要表達一種情感或者是情緒時,很多時候就會採取他們較為熟悉的肢體語言。而面對孩子的打人行人,他的本意也並不是傷害。更多的情緒家長可以理解為孩子是在發洩自己的情感。
所以,當孩子出現了不適當的打人行為時,父母不要一味的指責他是不對的。這樣不僅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還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的情緒。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首先就是要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但是注意父母不要指責或者打罵孩子,只要單存的制止就可以了;
2、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孩子冷靜下來。父母此時只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就好;
3、當孩子情緒冷靜下來時,父母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感受,為什麼要動手打人。父母此時只需要安靜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就好,不要做任何評價或者打斷孩子。也就是共情。
等孩子說明原因後,父母再去詢問孩子:你認為打人的行為好不好,讓孩子自己去做判斷。然後,再去擁抱孩子,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的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打人並不是「壞孩子」,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父母要學會探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心理需求。
當孩子發脾氣時,他更希望的可能只是父母的關心與關注。所以,做父母的,別總抱著手機打遊戲,回家後多陪陪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不會重來。
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的一次自我修行。
當孩子情緒發作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最為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辨識情緒。
在這裡也可以藉助一些繪本故事,例如《我的情緒小怪獸》、《大衛不可以》、《情緒大冒險》、《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等。
家長在講繪本的同時跟孩子解釋什麼是情緒反應,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內心的情緒起伏。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
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壞毛病」層出不窮、屢教不改:
孩子喜歡吃零食,挑食怎麼辦?孩子不喜歡刷牙?叫他不動、玩具不收,做事拖拉……
要怎麼改掉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呢,關注小編,教你如何制服家裡熊孩子。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