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和黃河沿線考察調研,他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大江大河,寄託著總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承載著人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11月17日,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開設「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欄目,以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為切入點,全媒體報導人民法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果。
今日刊出「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第五站——內蒙古站。
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
——內蒙古生態司法保護微紀錄片
穿越山脈、草原、沙漠,夾裹著巴顏喀拉山脈的雪水,黃河從青藏高原蜿蜒而下,流入內蒙古境內。
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獨特地貌。
內蒙古杭錦旗沙漠。王文雅 攝
「黃河滋養了這片土地,孕育了這裡的人們。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母親河。」
石磊是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他從小在黃河邊長大。他說,「作為法官,我要用法律保護母親河。」
內蒙古磴口黃河邊上。王文雅 攝
冬季的內蒙古烏拉山山區,高寒缺水,晝夜溫差大,土地多山石。
烏拉山森林公園。王文雅 攝
側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們扒著巖石縫,歷經嚴寒酷暑,向下紮根,向上生長著。
別看這些矮矮的小樹,卻都是一棵棵百年古樹。
它還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烏拉山側柏。王文雅 攝
然而,由於常見的手串、盆景就是以側柏為材料製作而成,出於牟利的目的,部分外地人員來到烏拉山,對珍貴的側柏進行盜伐。
烏拉特前旗人民法院自2017年以來受理關於非法採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類案件共計11件43人,其中幾起是外地人盜伐側柏。
「這類案件的普遍特性是,被告人多數都是外地人。這些外地人看重的是烏拉山側柏的經濟價值,鋌而走險,採伐了烏拉山側柏上百餘株,對我們烏拉山經濟環境、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烏拉特前旗法院法官王榮說。
為了增強人們對側柏的保護意識,法官在辦案之餘,會在法庭上對被告人進行法治說教,耐心講解側柏對烏拉山生態環境的意義。
當地人提到,在高寒、缺水的環境裡生長的側柏,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人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它。
和側柏同樣珍貴的,還有疣鼻天鵝。
11月的烏梁素海,已經很少能看到鳥類了。湖面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近處的湖面上,是大塊的冰塊,不遠處,有兩隻天鵝。
烏梁素海的天鵝。朱瑞卿 攝
烏梁素海是我國第八大淡水湖,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自然溼地,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烏梁素海對於調節我國北方氣候和黃河幹流水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烏梁素海。王文雅 攝
此時正值鳥類遷徙的季節,這兩隻天鵝的同伴都飛走了,只有它們兩個還留下。
據當地人介紹,疣鼻天鵝成雙成對出現,遷徙的時候,如果伴侶受傷,另一隻天鵝也會留下來陪同。
疣鼻天鵝被稱為「比心」的始祖,一生只找一個伴侶。
對愛情忠貞的疣鼻天鵝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也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和照料。
烏梁素海。王文雅 攝
「鳥類的生存空間大了,人們對鳥類的愛護也多。候鳥比往年逐步的增加。數量增大了,品種也增加了不少。」 馬海明說。
他是烏梁素海溼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
以前人們不知道撿拾天鵝蛋是違法行為,現在看到天鵝蛋也不去撿了。
這種變化,有烏拉特前旗人民法院的一份努力。
烏拉特前旗法院審理了一些撿拾天鵝蛋的案件。
「作為地方人,除了種地以外,就是進海捕魚,我們下海那個時候正是鳥類繁殖期間。當時對這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不是太清楚,從海裡面回家的路上順便就拿著『雞蛋』煮著吃,後來發生嚴重後果。」 白某說。
2015年,白某犯非法狩獵罪,被判處拘役三個月。
除了辦案,烏拉特前旗人民法院同步進行了一系列普法宣傳活動。
馬海明說:「今年6月5號,國際環境日,法院搞了一個宣傳活動,在烏梁素海最繁華的街道上,介紹了環境保護、鳥類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幫助群眾樹立起環境保護、鳥類保護意識。」
烏拉特前旗黃河河道邊的公路上。王文雅 攝
黨的十九大作出「推進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戰略決策。
內蒙古法院人積極行動。
近幾年,內蒙古法院妥善審理了一批環境公益訴訟、河道恢復、生態治理以及水資源、沙漠資源開發利用的合同、侵權等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為保護黃河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內蒙古的冬季,汽車在公路上奔馳。放眼望去,是一大片廣袤無垠的土地。地上的乾草和玉米稈是羊羊們喜愛的食物。
近處,一位牧民正在放養群羊。
磴口的一位牧民。王文雅 攝
他說自己老家是甘肅的,從父親那一輩開始來到現在居住的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
王文雅 攝
因為靠近黃河,水土肥沃,很多人從祖輩、父輩開始,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遷移至此。
內蒙古磴口黃河邊上。王文雅 攝
黃河像一位母親,滋養了內蒙古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黃河母親的熱愛。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原標題:《【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石縫裡的百年老樹,一生一伴侶的天鵝……它們都是法院人的「掌心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