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5年,年輕的詩人杜牧在連續寫下《過華清宮》和《阿房宮賦》後終於聽到了上層那個洪亮而溫暖的聲音。不要想多了,這個人自然不是當時的皇帝唐敬宗,而是太學博士吳武陵。
如果你不知道吳武陵是誰,那是因為你忘記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吳武陵是一個敢於並樂於提拔後生的「師者」,當年的進士考場是在洛陽,考生名額本已「預定」完畢,在吳武陵的愛才心切、激賞讚譽之下,硬是要向主考官求個狀元,但最終只要到了個第五名,好在也算是中了進士。
那一刻的杜牧高興極了,趕忙給長安的各位朋友發了篇簡訊——《及第後寄長安故人》:「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解褐入仕的杜牧卻沒有選擇留在長安,因為那裡都是老司機,對年輕人來講太亂、太複雜了,畢竟唐敬宗後來就被兩個太監給弄死了。他決定要先下基層、打怪升級經驗。
828年,26歲的杜牧坐在船頭,望著眼前的滔滔江水,躊躇滿志。
此時,他決定跟隨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前往南昌任職,那裡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那裡有滕王閣、有潯陽江,大詩人李白曾在那兒失落過,白居易曾在那兒假裝失落過。而他,也將在那兒遇見年芳13歲的她——張好好。
因沈傳師看重杜牧的才華,便在其工作之餘,常常邀請杜牧入府赴宴,談論詩文。沈府有一名歌伎,名喚張好好,年芳13歲,卻已是色藝俱佳。杜牧對她一見傾心,張好好對其詩情才氣也是傾慕不已,常常相約遊湖、聽濤觀潮。
但是,自古以來佳人都是不乏追求者得,而杜牧的競爭對手恰好是沈傳師的弟弟沈述師。或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亦或許是為了成人之美,杜牧只得壓抑住了內心的蠢蠢欲動,張好好最終被沈述師納為姬妾。
悵然不已的杜牧,揮毫寫下「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之後就遺憾地離開了這個傷心地,去往洛陽任職。兩年之後,杜牧在洛陽竟意外地遇見了好好。不過,曾經的伊人已被沈氏無情拋棄,此時已淪落至賣酒為生。
闊別重逢,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也不敵筆下柔情。最終,杜牧寫下那篇感懷傷舊的《張好好詩帖》——
此卷詩帖是杜牧僅存的一件書法詩帖作品。全篇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乃傳世書法名品,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屬於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文物。
一千多年後,杜牧的這卷《張好好詩帖》幾番流轉,因緣巧合之下最終流入了「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先生的平復堂。彼時,張伯駒先生在上海偶遇身在青樓的潘素,潘素正吟唱著《張好好詩》,其情其景,令令張伯駒一見傾心。
幸運的是,潘素與張伯駒一直相守到人生盡頭。她陪他走過少年的紙醉金迷,也陪他從中年的沛流離走到晚年的波瀾不驚……
之後,張伯駒先生感懷古今,索性將自己的名號改為「好好先生」,並在原卷之後寫下題跋——
題跋中,那段「我亦五陵年少,如今是夢醒青樓。奈腰纏輸盡,空思騎鶴揚州。」又何嘗不是對自身命運浮沉的真實寫照呢?
其實「腰纏輸盡」一詞也不盡然,我們有幸還能在今天看到這些國寶,先生居功至偉!張伯駒先生曾以大洋4萬塊購得西晉陸機的《平復貼》、黃金170兩易得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更以不菲價格挽回購得東晉王羲之《姨母帖》、唐代李白《上陽臺帖》、杜牧《張好好詩帖》、宋代《雪江歸棹圖》等歷代珍貴文物,不僅避免了文物的流失,之後更是將這些國寶無償捐獻給了國家。僅是此無私之精神,也將讓人永遠懷念!
彩蛋:關注@書畫課代表,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杜牧《張好好詩》,即可獲取完整版的高清全圖喲~
我是書畫課代表,更多高清金石書畫精粹,請關注我們啊,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