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饃與豆花泡饃

2021-01-08 騰訊網

在寶雞美食中,有兩種泡饃膾炙人口,一曰羊肉泡饃,一曰豆花泡饃。

羊肉泡饃是寶雞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不信你走進寶雞的大街小巷去看一看,星羅棋布的羊肉泡饃館,一年四季食客盈門,香味四溢。特別是節假日,到了飯口,那些老字號甚至一座難求。同樣,豆花泡饃也是寶雞人的至愛。每天清晨,不論繁華鬧市,還是背街僻巷,都能看到熱氣騰騰的賣豆花泡饃的門店、攤點,家家生意紅火,座無虛席,經常需要排隊候餐。

為什麼寶雞人對泡饃情有獨鍾?只因為泡饃孕育、生長於寶雞這塊熱土。

就說羊肉泡饃吧,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牛羊肉羹就被西周列為禮饌,起初多用於祭祀、宮廷御筵。這就是羊肉泡饃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牛羊肉羹更為多見。到了隋朝,出現了牛羊肉羹與麵食混作的烹調方式。唐宋時宮廷御膳和廛肆都擅制牛羊肉羹湯,出現了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相傳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窮困潦倒,流落街頭,飢餓難耐,向一家燒餅鋪討要兩個又幹又硬的燒餅,因難以下咽,又向另一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將燒餅掰成小塊泡入,一碗「羊湯泡饃」吃得他渾身發熱,精神大振。幾年後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宋朝的開國皇帝,他不忘當年的美味,找到長安一家肉鋪,讓店家按當年的方子烙了幾個餅,掰碎放進羊肉湯中煮了煮,品嘗之後,立即找回了當年的感覺,因而重賞店家,羊肉泡饃從此興盛起來,並流傳至今。但這畢竟是個傳說,而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是,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蘇軾初仕鳳翔府任籤書判官期間,品嘗了羊肉泡饃後讚不絕口,寫下「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羊肉泡饃從西周到唐宋,一直在寶雞的土地上孕育、生長、流傳,這裡就是羊肉泡饃的故鄉。

至於豆花泡饃起源於雍城,即現在的寶雞市鳳翔縣,更是眾所周知。它的故事依然同蘇軾有關。蘇軾在鳳翔期間,體察民情,關心民瘼,曾疏浚東湖,栽植柳樹,辦了不少好事。相傳當年一對老夫妻在城裡賣豆花泡饃,頗負盛名,蘇軾品嘗過後連連稱奇,不知用何語言來形容這種美味,只得借用當地俗語「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捨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其中「金」指金黃的鍋盔饃片,「玉」指潔白如玉的豆花,「瓊漿」則是對豆漿的美譽。由此可見,豆花泡饃也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

羊肉泡饃和豆花泡饃,用料不同,工藝不同,各具風味,各有特色。

羊肉泡饃對烹飪技術的要求是很嚴格的,烙饃、煮肉、掰饃、煮饃等工藝一絲不苟。與肉合烹的飥飥饃不能用發酵的起面,只能烙八分熟,才能入湯不散。煮之前要將饃餅掰成黃豆粒大小的碎塊,便於五味入饃。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適當,原湯入饃,武火急煮,達到肉爛湯濃、饃筋爽口、料重味醇的標準。湯中要加入黃花、木耳、粉絲等,吃時佐以辣椒醬、糖蒜、香菜等,食後齒頰留香,餘味無窮。具體吃法可根據個人喜好,按湯的多少區分,做成幾種類型:「單走」、「口湯」、「寬湯」、「幹摟」。「單走」即湯和饃分開吃,當然這種饃要發麵、全熟;「口湯」即吃完後碗中僅留一口湯;「寬湯」又叫「水圍城」,顧名思義湯比較多;「幹摟」即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後碗底無湯。寶雞各縣的羊肉泡饃雖小有差異,但基本的做法和吃法大體一致。

豆花泡饃的工藝也很講究。首先要選上好的黃豆,精心加工成豆花和豆漿。泡的饃是用上等麵粉、特殊工藝烙成的鍋盔,色澤金黃,外脆內韌,麥香醇厚,用快刀切成薄片。泡饃時先把切好的饃片放入滾燙的豆漿鍋中煮燴一番,盛入碗中,加入豆花,澆入濃濃的熱豆漿,再調入精鹽、辣椒油,即可食用。筆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次出差到鳳翔縣城,在東大街一家國營食堂品嘗到了正宗的豆花泡饃。潔白的豆花,金黃的饃片,濃白的漿汁,紅豔豔的在豆漿上滾動的辣椒油,組成了一副誘人的圖畫,那風味獨特的老豆花的味道,至今難以忘懷。多年後我以鳳翔豆花泡饃為題寫下一首散曲【南呂宮·四塊玉】:「脂玉凝,紅珠動,一片銀湖氣蒸騰,幾絲翠綠風帆勁。看一眼水韻圖,嘗一口香味濃,滿碗兒春意盈。」被收入《陝西當代散曲選》和《中華詩詞文庫·陝西卷》。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有幸在鳳翔工作幾年,曾多次在街頭領略過豆花泡饃的風韻。清晨,街道上有許多賣豆花泡饃的攤點。一般賣豆花的攤點旁,即有一個賣鍋盔的攤點,兩家互相配合。當然也有不少人自帶饃餅,掰碎放在豆漿鍋裡一煮,舀兩勺豆花,再澆幾勺豆漿,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直吃得發熱冒汗,舒坦而去。那時的豆花泡饃,豆花點得老一些,甚至略帶一點苦味。現在人們大都愛吃嫩豆花,大多數店家順應食客喜好,豆花點得似豆腐腦一般,鮮嫩爽滑。也有堅持老豆花的店鋪,給好這一口的食客保留了品嘗老味道的樂趣,頗受大家的歡迎。現在還有一種新吃法,豆花泡饃中加麻花,口感更為豐富了。

羊肉泡饃和豆花泡饃,一葷一素,一個富含動物蛋白,一個富含植物蛋白,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二者都很養胃,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曾有人因為胃不好,長期食用豆花泡饃,竟然治好了胃病,令人稱奇。

現在生活小康了,羊肉泡饃和豆花泡饃已成為尋常飯食。而在過去漫長的物質匱乏的年代裡,這兩種食物,一個是富人的佳餚,一個是平民的美味,卻都能養人養胃,其中是否蘊含著老祖宗的大智慧呢?

作者簡介:黃龍,省、市詩詞學會會員。出版有詩文集《淺吟集》等。

相關焦點

  • 楊志超|雍州美食——豆花泡饃
    然像臊子麵、擀麵皮、羊肉泡..之類的美食雍州共有之外,而豆花泡饃至今可能只有古雍城今鳳翔一家獨秀,其他都未諳其宗!據史載,雍城豆花泡饃歷史久遠,秦漢時期就是享譽西秦的美味小吃,也是許多名人雅士對它的讚美。慈禧逃難西安,吃了鳳翔豆花泡饃後脾胃舒暢,極愛喜食。臨走時在鳳翔選了烹飪高手帶回宮中,經常享受著豆花泡沫的美味,還有民國大雅于右任、馮玉祥等吃了鳳翔豆花泡饃後留下了美談。
  • 【美食】陝西豆花泡饃
    ,但是陝西豆花泡饃卻沒有多少人知道。      豆花泡饃是流傳於陝西省西府地區,漢族傳統風味的名小吃,其饃採用獨特工藝加調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俗稱「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饃在寶雞一帶非常流行。
  • 早上起來,豆花泡饃要來大碗,多放辣子哦!
    豆花泡饃作為陝西「泡饃」界的不是特別知名的品類,偏居西府一隅,聽過的人不多,吃過的人更少。相較於其他泡饃如羊肉泡饃、牛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等等,都習慣於用濃湯和肉來化解饃的寡淡,豆花泡饃反其道而行,寡淡的豆花和寡淡的饃進行搭配,算是一股清流。
  •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我對家鄉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的美食內容之一。  這次回到家鄉採風,聽說法門鎮有一家老魏家的羊肉泡饃很好吃,味道鮮美,經濟實惠,我就有點蠢蠢欲動。  大哥大嫂平時在農村趕集跟會,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買一碗麵條吃。對於羊肉泡饃,他們情有獨鍾。只是從小讓苦吃慣了,細日子過慣了,捨不得多花點錢買碗羊肉泡饃吃。  回到家鄉以後,我有個願望,就是趁著這次回家,多帶大哥大嫂去法門鎮吃幾次羊肉泡饃。
  • 關中泡饃
    關中泡饃也因為食材和做法的多種多樣,泡出了與眾不同的「秦味」。  饃與牛羊肉的相遇,造就的是一種美食——牛羊肉泡饃。牛羊肉泡饃,是關中泡饃的名品,在陝西名小吃中獨佔鰲頭。在西安,牛羊肉泡饃店眾多。五一假期,老同學趙君、李君來西安,我們一起去鼓樓旁的回民街吃羊肉泡饃。擇一家老店坐定,服務員端上三個青花瓷大老碗,每碗裡面仄塄著兩坨白中帶黃的饃餅。
  • 鳳翔人的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二者的完美結合。豆花好,鍋盔好,鳳翔辣子加地道的調料。鍋盔切成半指厚的薄片,在沸騰的豆漿鍋裡冒一下,加蓋上嫩滑的豆花,澆上辣椒油和佐料,還必須配一小碟鹹菜提味。那醇厚之香,便溢漫在唇齒之間了。外地很多人一般初嘗並不習慣,多品味就會愛上。有甚者或不能自拔。不吃,時常會想,欲罷不能,非得找一家正宗食府以足心願。
  • 西安----羊肉泡饃
    「到西安不能不吃羊肉泡饃,不能不登大雁塔」。西安人一到飯點,一個人斜著身子縮著脖子,急急匆匆往泡饃館裡走,急急火火尋靠窗的位置坐下,眯縫起眼睛,捏起坨坨饃細細地掰。20年前轉業來西安成為新居民,單位緊鄰大麥市街,一大早上一碗胡辣湯勾縫子,中午一碗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饃結實站在胃裡,頓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
  • 羊肉 羊肉泡饃 羊湯
    探頭一看,有我喜歡的陝西羊肉泡饃,一下子就惦記上了。我小時不喜歡吃羊肉。儘管那時家裡一年也吃不上幾回肉。我姥爺以前在家編皮筋腰帶,這是聊城一帶的傳統手工藝產品。他有一個供貨商姓白是回民,我喊舅舅,住在聊城北郊白莊,現在大約就在北環路附近。我那個回民舅舅經常來看望姥爺,但我最怕過年時代表我姥爺去他家拜年吃餃子,羊肉的,很羶氣。
  • 咥在西安/羊肉泡饃
    沒有內行顧客把飥飥饃塊掰的大小合適,爐頭縱然絕技在身,也無法製作出一碗水平一流的羊肉泡饃;但就算有了一碗水平一流的羊肉泡饃。但如果不幸遇到了一個不會吃羊肉泡饃的食客,那結果也相當悲慘。回家後向大人打問,才知道這是在為第二天早晨的美餐羊肉泡饃做準備,於是便鬧著要吃羊肉泡饃,於是第一次吃羊肉泡饃的記憶,便刻到了我的心中……
  • 西安羊肉泡饃
    西安小吃特別豐富,羊肉泡饃絕對稱得上是這座城裡的一張名片,外地人來西安說啥都要咥碗羊肉泡饃。
  • 話說西安羊肉泡饃
    這麼多美食中間,最能代表陝西特色、陝西文化、陝西人性格的,當屬羊肉泡饃,這個基本上是公認的。如果你是一個外地人,第一次遇到羊肉泡的時候,一定感到驚奇世界上還有這種奇怪的吃法,這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羊肉泡饃,全稱牛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羊肉泡饃歷史非常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說。
  • 「早味居」豆花泡饃送一線——記扶風縣愛心人士張斌萬元泡饃送一線
    縣中醫醫院負責人,拉住張斌經理的手激動的說:」感謝張經理奉獻愛心,感謝愛心協會的組織,送來這麼好的豆花泡饃,我代表全院醫護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早味居」豆花泡饃始創始於1990年,是寶雞千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知名品牌,經過三代人30年的艱苦奮鬥,從過去一間鄉鎮小店發展成為一家集餐飲管理、加盟連鎖、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知名餐飲公司。
  • 如何在家自製羊肉泡饃
  • 羊肉泡饃就是西安人的魂
    羊肉泡饃,去西安吃過的人都知道,羊肉泡饃實際上並不是泡出來的,而是「煮」出來的。 得先把饃掰成指甲蓋大小的饃粒,再交由後廚加上羊肉、粉絲、木耳、黃花等配料經過旺火煮得。賈平凹在得知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後,只想上街用一碗羊肉泡饃犒賞自己。圖為小炒泡饃。 假如泡饃也有江湖的話,那麼西安城大概從不缺少刀光劍影。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到處遊走著羊肉泡的兄弟。
  • 你不要小看一碗羊肉泡饃
    ,已經成為了西安的一個標誌。羊肉泡饃,暱稱「羊肉泡」,古稱羊羹,屬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的牛羊肉泡饃最負盛名。 一碗滾燙濃香的羊肉湯裡羊肉鮮嫩無比,粉絲吸飽湯汁與小塊木耳浮浮沉沉閃著光,饃塊在柔與韌中恰到好處地彈牙,香菜與辣椒醬提鮮。呼嚕兩三口,就口糖蒜……或!這味兒足!
  • 60歲老師傅教你做羊肉泡饃,3分鐘就學會,西安羊肉泡饃在家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或泡饃,古稱"羊羹",屬於西北美食,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
  • 這碗羊肉泡饃味道叫懷舊
    羊肉泡饃。 在迎賓樓,吃一碗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關中美食,但銀川人喜歡吃羊肉,也把外地的羊肉泡饃納入自己的飲食習慣中。迎賓樓的羊肉泡饃是很多銀川人的記憶,這碗泡饃在多年的變與不變中,訴說著銀川人口味和生活的變化。 早餐去迎賓樓吃羊肉泡饃 解放路的迎賓樓是銀川的「懷念的味道」,門頭設計透著舊時光的味道,那裡的雪糕、涮羊肉等美食都刻著人們的記憶。每天早上八九點,這裡的早餐高峰就來了,餅子面點窗口外排起了長隊,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在這裡也非常受歡迎,被不停地端進送出。
  • 一碗傳承千年的食物——羊肉泡饃
    所謂「羊羹」便是今天人們眾所周知的羊肉泡饃隋唐時期尚未出現炒鍋,因此也沒有炒菜,烹飪方法以水煮、清蒸、燒烤為主。關中的人們主要吃用小麥做成的餅。餅食也分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的吃法就可能是後來羊肉泡饃的雛形~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 隴原回族菜之平涼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 肉夾饃和羊肉泡饃的偉大傳說
    有一天,肉夾饃大王正和臘汁肉皇后親熱,彼此吹捧,君王好生勁韌,臣妾天然香濃,兩情融洽真乃天作之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恰好不曉事的青椒侍衛闖進寢宮,打斷了海誓山盟。侍衛氣急敗壞、火衝上腦,滿身的鐵板燒味,跪下奏道:君王聽稟,大事不好。咱們美麗的堅韌的清脆的性感的饃饃公主,在遠嫁牛肉泡饃王途中翻了船,被羊肉泡饃王抓走了!!肉夾饃大王勃然大怒,拍床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