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底,河南信陽地委根據《紅旗》雜誌兩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關於辦大公社的指示 進行了討論和研究,認為合併後的大社,實際上已構成人民公社的雛形。由地委秘書長趙光帶領工作組,首先在遂平縣衛星集體農莊試點,在原21個農業社的基礎上,又併入6個社,共27個農業社、9360戶參加。7月初,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樣,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在河南誕生了。
規定各農業社的一切生產資料和公共財產轉為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社員分配實行工資制和口糧供給制相結合;總結了青年隊集體吃食堂的好處,推廣了公共食堂;同時成立了託兒所、幼兒園、敬老院、縫紉組;公社設立了農業、林業、畜牧、工交、糧食、供銷、衛生、武裝保衛等若干部或委員會,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8月 5日,毛主席視察了河北省的徐水、安國縣的農村後,來到河南的新鄉。 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在專列上向毛主席匯報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情況。當談到嵖岈山公社試行簡章時, 毛主席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他指出:「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
毛主席視察三省和「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很快在報上發表。各地立即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人民公社特點:一大(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實際上是一平(平均主義)、二調(無償調撥)。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並伴隨著大躍進運動。它違背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關係。由於在合作化運動的後期已出現了過急過猛的問題,所以人民公社化運動也出現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情況,颳起了"一平二調三收款"的"共產風"。
原農業社的一切公有財產交給公社,多者退,少者不補。社員交出全部自留地,並將私有房基、牲畜、林木等生產資料也都轉歸公社所有。生產大隊是管理生產、進行經濟核算的單位,盈虧由公社統一負責。分配上一律實行工資制,同時實行糧食供給制,即全社社員不管家中勞動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費供 應糧食。於是,各個生產大隊都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了公共食堂,全國共計有數百萬 個食堂,並提出"放開肚皮吃飯"等口號。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的產物。在公社化運動中,各村生產隊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飯不花錢」的宗旨得到空前發展,很多地方宣布人民公社為全民所有制,並試點「向共產主義過渡」。但這一試驗型的「共產主義大鍋飯」沒過兩三年便宣告終結。
回顧經典:人民公社大食堂 瘋狂的年代 瘋狂的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