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開創性的10項發現或發明

2020-12-12 萌大叔的科普與剪輯

天文學可能是最古老的科學。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無一不例外都關注著天空和星星,但是直到17世紀的科學啟蒙時代的到來,天文學家才能夠掌握天空的實際情況。這些新發現最終將促進我們不斷去探索宇宙新天地。今天擁有的宇宙豐富而迷人的圖畫,離不開那些開創性的發明或發現。不得不說天文學上開創性的東西在宇宙研究領域是重要裡程碑。

10、第一顆猜測的星星就像太陽

人們已經繪製了數千年的恆星圖,但是在大多數時間裡,沒人知道它們是什麼。直到16世紀,人們才意識到恆星與太陽是一樣的,但是距離確實非常遙遠。1584年,義大利哲學家喬治·布魯諾(Giordano Bruno)提出了很多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正確理論。他說,恆星就像太陽一樣,離地球很遠,甚至可能在固定軌道上有像我們這樣的世界。他還猜測宇宙可能無限大。在16世紀,在天文學問題上如果比較激進的話是會引來麻煩的。天主教會於1592年監禁了布魯諾。八年後,他被燒死。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他的想法理論被科學家普遍接受。

9、首先定義用於測量恆星間距離的術語「光年」

當科學家們開始關注星星之間的的距離時候,他們心中就有了疑問:到底星星之間的距離有多遠?第一次測量恆星之間距離的是俄羅斯天文學家Friedrich Bessell。他測出的恆星叫61天鵝座(Cygnus),其測量值相當於站在舊金山,看著紐約的一個披薩,然後算出距披薩有多少英裡。1838年,他使用所謂的視差技術得出了10.3光年的距離,與現代所測量到的11.4光年相差不大。當時真是一個驚人的距離。總體而言,貝塞爾為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為後人描繪了驚人的50,000顆恆星的位置。

8、第一臺望遠鏡

第一項望遠鏡專利是由荷蘭眼鏡製造商漢斯利珀希(Hans Lippershey)申請的。1608年,他創造了一種能夠產生3倍放大率的設備。但是,像所有重大技術突破一樣,望遠鏡的發明也引起爭議。這也是顯微鏡發明的故事,因為那時兩種儀器都是同一技術。利珀希(Lippershey)的米德爾堡(Middelburg)鎮也是漢斯(Hans)和扎卡裡亞斯·揚森(Zacharias Janssen)的故鄉,後者是一對父子鏡頭製作團隊,他們對這項發明極其不滿,並指責利珀希(Lippershey)犯有許多罪行。另一位荷蘭眼鏡製造商,阿爾克馬爾(Alkmaar)的雅各布·米蒂烏斯(Jacob Metius)在幾周後申請了與利珀西(Lippershey)類似的專利。荷蘭的眼鏡製造商們之間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爭論誰拿出了這种放大裝置,實際上他們都沒有對它進行任何天文學的研究。這項著名的榮譽歸功於伽利略,我們先前已經討論過其無數成就。伽利略的望遠鏡最終能觀察的距離達到了原始望遠鏡的10倍。

7、小行星首次發現

太陽系中有超過一百萬顆小行星。通常這些行星都非常小。最大的是穀神星(Ceres),它位於小行星帶中,是一個矮行星,跟月球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因為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天文學家直到1801年才真正發現它們。瑞士科學家朱塞佩·皮亞齊(Giuseppe Piazzi)正在觀察恆星,當時他注意到一個相對微弱的恆星一直在運動。經過幾周的觀察,他認為也許他發現了一顆沒有尾巴的彗星,儘管後來被歸類為行星。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就像他發現穀神星一樣。在某些方面,早期的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令人討厭的事情。他們習慣在星星照片上留下條紋做標記,這些小行星獲得了「天空害蟲」的綽號。在近100年後發現了地球附近的第一批小行星,為「深度撞擊」和「世界末日」等研究開啟了道路。

6、光譜的首次使用

「在所有物體中,行星是在我們看來變化最小的行星。我們可以通過肉眼確定它們的形式、距離、體積和運動,但我們對其化學或礦物結構一無所知。」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1842年這樣寫道。當時,弄清楚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就意味著要把它們送入實驗室,這對於恆星和行星來說是不可能的。糾正Comte錯誤的技術被稱為光譜學。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使光線通過光柵到達表面並產生線條圖案的方法。每個元素髮出不同波長的光,每個波長產生不同的線條圖案。在星光(或來自其他任何地方的光)上傳播的過程中,即使在距離遙不可及上,也可以確定天體的組成。19世紀初發明這項技術的人是約瑟夫·馮·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他用它來分析日月光。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還創建了高度計,該高度計允許Bessel進行距離測量。

5、太空中物體的第一張照片

肉眼觀察能夠獲取產生關於太陽系的大量信息,但是它有一些顯著的局限性。19世紀攝影技術的發明對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第一個將照相機對準天空的人是1839年的路易斯·達蓋爾(Louis Daguerre)。他通過在天空中慢慢跟蹤月亮的方法來繪製了月球照片。不幸的是他的實驗室不久後就被燒毀了,所以我們沒有他的工作記錄。倖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月球照片是約翰·亞當斯·懷普爾(John Adams Whipple)於1851年製作的。達蓋爾的貢獻仍然得到認可,因為照片的類型被稱為「daguerreotype」。

4、可見光譜之外的首次測量到

攝影和肉眼觀察都有共同的局限性,它們都依賴於可見光譜。如今,天文學家從電磁頻譜一端的無線電波到另一端的伽瑪射線觀察天空中的一切事物,從而為我們收集提供了有關宇宙的大量信息。英國物理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在1800年發現了波長比光稍長的紅外光。這是我們注意到的第一個來自太空的不可見輻射。查爾斯皮亞齊·史密斯花了半個多世紀測量從月球輻射的可見光,他在1856年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在1870年由羅斯的第四伯爵使用的紅外測量估算出月球表面的溫度為500°F(儘管我們現在知道白天約為250°F)。正如當時的英國雜誌《旁觀者》所寫:「從科學中得知,滿月是如此熾熱,以至於我們所知的任何生物都無法長期與她受熱的表面接觸,這真是有趣。這是科學使我們尊重衛星的最新消息。」

3、日食的首次預測

很多人最早注意到的關於天堂的事情之一就是它們遵循了某種模式。如果他們開始發明發條,他們可能會把它用作陳詞濫調的類比。能夠預測行星將在何處的能力早於任何人對它們是什麼的概念。我們能夠預測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上奇觀是日食。在公元前585年,米勒泰勒斯(Thales of Milete)預測了一個日食的出現。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斯(Herodotus)記錄說,泰勒斯預測的日蝕與兩個帝國在如今的土耳其之間的戰鬥相吻合。日蝕使士兵放下武器,不久之後又籤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15年的戰爭。不幸的是,天文事件不再能夠解決國際衝突。

2、光速的首先次測量

貝塞爾(Bessell)對61天鵝座的距離進行觀測,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光速這個概念。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Ole Roemer)大約在兩個世紀之前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那時,人們還是質疑光是否具有速度,因為許多自然哲學家認為光在點之間的運動是瞬時的,或者它是如此之快以至於沒有任何實際的區別。羅默一直在測量木星的月蝕以達到航行目的。他發現,在多年的歷程中,日食發生的時間比預計的晚於地球距木星軌道最遠的時間,而日食發生的時間早於行星相對較近的時間。羅默(Roemer)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當距離更大時,光到達地球所需的時間更長,反之亦然。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對Roemer數據進行的一些粗略計算得出,光的數字每秒為210,824公裡(131,000英裡),與真實的數字299,792公裡(186,000英裡)相差不遠。

1、別的星系首次被觀察到

除了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外,我們注意到的另一個銀河系的最早記錄還可以追溯到公元964年。是由波斯天文學家Abd-al-Rahman Al Sufi進行觀察的,他發現了我們最近的鄰居Andromeda(仙女座),稱其為「小雲」。1924年,哈勃在天文學家仙女座上嘗試用他的望遠鏡觀察,並利用對恆星亮度的測量來確定它距離地球有860,000光年,遠遠超出了銀河系的邊緣。那時,有人錯誤的認為銀河系實際上可能是宇宙的範圍。

相關焦點

  • 射電望遠鏡的五項重大天文學發現
    自其發明以來,天文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列舉5例如下:進行小行星成像、雙星脈衝星和毫秒脈衝星的發現、系外行星、水星軌道、21釐米氫線。 發明射電望遠鏡以來,科學家有了許多重大的發現。這裡我們列出了5項驚人的射電望遠鏡發現。 什麼是射電天文學?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三千年以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偉大的文明,它們都給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是巴比倫帝國,另一個是中國。他們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是通過希臘人帶給我們的,而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的傳統中寂靜無聲,其震懾人心的輝煌直到20世紀才華麗地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 以日月星辰為鍾:以農業誕生的天文曆法,如何成為正統天文學
    現代正統天文學也是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那麼農業發展是如何促進天文學,一些看似複雜的規律又是如何發現的?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每四年就多一天?古代及人很早就發現了尼羅河的規律,尼羅河水會在每年固定泛濫,等到洪水退去之後,古埃及人就可以在浸泡過的肥沃土地上耕種。為了能夠及時耕種,古代及人便開始對洪水的到來和退去進行預測。當時的古代及人就開創了早期的天文學,制定了早期的天文曆法,根據天狼星和太陽的位置來判斷一年中的時間變化。
  • 我國古代這33項世界之最的發明,讓人拍案叫絕!
    10、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戰國時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寫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合稱《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22、最早發明火藥及應用於軍事唐朝中期的書籍裡,已有製成的火藥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南宋時發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 小小發明家|「好奇王」張榮景10歲發明4項生活「神器」
    一旁張榮景的母親周志英笑言,「他從小對什麼事情都很感興趣,好奇心特別強,這些發明創作,都源於他生活中的發現。」安裝在張榮景家中的防倒灌油煙裝置。7歲為自家設計防倒灌油煙裝置在小學科技展覽室內,張榮景的四個發明作品,整齊的排列成一行,10歲的他,揮動著右手,指著他的發明作品,「這些是我的『寶貝』。」
  • 中國的這些發明、發現比歐洲早幾千年
    最早發明養蠶和絲織技術 02 早在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已開始養蠶繅絲、紡織技術有新的進步 最早發明鑄鐵柔化技術 07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的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
  •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你知道多少
    一、李約瑟大作《中國科技史》例舉了26項中國的科技發明1龍骨車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3水排4風車和簸揚機(旋轉風扇或揚谷機);5活塞風箱6平放織機和提花機7繅絲、紡織車8獨輪車9加帆手推車10磨車11馬具胸帶和套包子
  • 粵港澳大亞灣一批小發明家,超百項發明不可思議
    粵港澳大亞灣一批小發明家,超百項小發明不可思議,人工智慧的小發明作品、與眾不同的生活用品、見證奇蹟的航天衛星、異想天開的電子作品,還有新能源智能陽臺、安全一體化雨衣雨披、多功能行李箱、新型蔬果處理箱、壞雞蛋自動檢測架、無線充電檯燈帶加溼器、多功能寵物圈、對面來車提醒裝置,具有奇思妙想的小發明在這裡一個一個登臺展示,彰顯當代青少年的創造實力。
  •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科學家-10」天空立法者,天體運行規律發掘者
    這一時期誕生了天文學之父——希帕克斯。希帕克斯在公元前160年至前127年間先後在羅德斯和亞歷山大裡亞工作。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跡都不完整,在託勒密的著作裡,人們可以窺見希帕克斯的早期開創性工作。他利用早期希臘和巴比倫的記錄進行了天文研究,準確性很高。他還發明了許多儀器,進行科學的觀測。
  • 速覽15項天文新發現|天文學|天文學家|星系|恆星|黑洞|銀河系
    在為期5天的會議中,天文學家通過會議、海報等各種形式「一次性放送」了一系列最新的天文學進展。它位於2.32億光年之外的英仙座,比銀河系寬2.5倍,包含的恆星數量是銀河系的10倍。科學家正在尋找是什麼導致星系成長為一個「巨獸」。其中一個線索是,這個星系在太空中是相對孤立的,其附近沒有星系會與它發生碰撞並破壞它。4電離氫氣泡○EGS77星系團示意圖。| 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V.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2020年5月6日——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5月6日,《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論文,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現了迄今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通過光譜分析,天文學家在一個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的雙星系統HR 6918中發現了其中一顆伴星出現異常的繞轉周期,這意味著它正與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互相繞轉。
  • 中石大2項科技成果獲2020年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
    中石大2項科技成果獲2020年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一等獎 2020-12-06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天文學上,張衡製造了渾天儀,這是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主要用來演示星空的變化。他還寫了一本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叫做《靈憲》,當時他就指出宇宙是無限的,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芒,日蝕其實就是地球遮住了太陽光。所以你看張衡在東漢那麼遠古的年代,就已經測到了天文的秘密。
  • 天文學最新發現:繞白矮星旋轉的巨行星首次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16日公開一項天文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首次公布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繞白矮星旋轉的證據。這一發現為一種理論提供了堅實依據,即大質量行星能夠在白矮星形成期間遷移到附近軌道,並繼續「生存」下去。
  • 愛迪生的發明有兩千多項,但多數人卻不知道發明背後的真相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的一生有兩千多項發明,一千多項專利,其中就包括了對人類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電燈、留聲機、有聲電影等等。愛迪生的發明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他的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貢獻更是令後世的發明家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 印度人聲稱發現萬有引力,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國外網民:別鬧
    萬有引力在印度發現? 18年的一天,印度一官員在網上講了個「笑話」說是萬有引力是由印度人發現的,足足比牛頓早了1000多年。此話一出,全球網友也坐不住了。 該事件沒過多久,印度人民拿起了鍵盤開始反抗:官員說錯了,沒有1000年,而是早了五百多年,是一位叫婆什迦羅第二發現的。頓時該論述成為「真理」,被偉大的印度人民永遠的銘記在心。
  • 62歲農民大叔擁有10餘項專利:心疼工人鑿牆吃灰發明牆壁開槽機
    河南濮陽,62歲的農民大叔張合選熱衷發明創造,擁有10餘項國家專利,其中2項是發明專項。他發明的一款牆壁開槽機,能夠代替水電工人工作業,讓工人不再在又累又髒的環境中吃灰,目前已經上市。張合選說,自己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知識,將來主要研究機器人。
  • 山東大哥發明「空氣動力車」,節能環保,百項發明專利卻沒被推廣
    侯聖春是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一名普通農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在9年的時間裡靠不懈的刻苦鑽研先後獲得184項國家專利,另外還有300多項技術正在申報國家專利。棗莊農民侯聖春在庭院裡展示自己9年來獲得的184項國家專利證書。侯聖春和妻子一起在家中搞發明創造。 侯聖春的「空氣動力車」運行原理是通過壓縮空氣儲存在一個氣缸內,利用其壓力來推動氣動機,帶動軸承運轉。
  • 《時代周刊》2019年度100大最佳發明榜單發布!中國2項上榜
    這100項突破性的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思考方式,它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智能,或更有趣。今天分享其中的20個極具未來感的產品。來新智元AI朋友圈和AI大咖們一起討論吧。 2019年就要過去,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
  • 拿手術刀的「發明家」三年獲得6項專利
    他就是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傷骨科的楊淑野醫師,從2017年至今,他自製PVC管外固定牽引裝置、可移動兒童下肢骨折牽引床、股骨頸克氏針定位調整系統、多功能全方位可透視骨科手術床等,獲得國家專利6項。近日他被授予「濱州工匠」榮譽稱號,這是對他精湛醫術的肯定,也是對他創新創造服務臨床的一份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