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光燦爛!一座現象級產業地標因「鏈」崛起!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產業是經濟發展之本,重大項目是經濟壓艙石。

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堅決落實"六保"任務,確保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影響,實現全年"過萬億",合肥市印發《合肥市做好"六穩""六保"抓細抓實經濟發展工作" 123+10 "行動方案》,為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鏈,方能綻放璀璨光彩。

當前,合肥實行"鏈長制",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梳理出集成電路等 12 條重點產業鏈,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擔任"鏈長",各縣(市)區開發區比照建立。

連日來,為探尋合肥經濟發展路徑,進一步錘鍊踐行"四力",講好合肥發展故事,合肥報業全媒體中心記者深入 12 條產業鏈的重點企業,進行一場"鏈上大練兵"。從即日起,推出"『鏈』上合肥"系列報導。

○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做測試

合肥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後起之秀",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如今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城市之一。

做足做好"鏈文章",打造全鏈條良好生態圈,形成產業發展澎湃合力。

當前,"創新之都"的合肥正進一步完善"合肥芯""合肥產""合肥用"全鏈條,全面提升國家集成電路戰新產業集群能級,力爭 2025 年全市產值突破 1000 億元。

"合肥芯"壯大集聚企業近 300 家

走進位於合肥新站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的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展廳裡,醒目位置擺放著安徽省第一片生產下線的晶圓。就是這樣一片晶圓,可以切割成若干個晶片,安裝在手機、電腦、家電、汽車等電子產品裡面,是最核心的配件之一。

"晶片"只有一個指甲蓋大小,這個不起眼的部件,背後涉及了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

合肥是國內第一大家電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合肥的汽車產業、LED 照明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等,對集成電路產業有著巨大的需求。

只有解決"缺芯之痛",才能解開被扼住的發展"咽喉"。

以平板顯示為例,在京東方的帶動之下,合肥形成了顯示產業的上下遊產業鏈。對於面板來說,最核心的元件就是晶圓。2015 年隨著合肥晶合的成立,這家我省首家 12 英寸晶圓代工企業,為合肥發展顯示產業打開了新局面,更為解決國內"缺屏少芯"之痛,提供了"合肥方案"。

小小晶片,成為撬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支點"。

2013 年合肥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2013 — 2020 年)》,加強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合肥圍繞集成電路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推進集成電路與本地新型顯示、裝備製造、家電等主導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驅動、存儲、電源管理等特色晶片,打造了存儲、顯示驅動、智能家電、汽車電子等 4 個特色晶片產業板塊,實現了晶片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跨越發展。

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截至今年 9 月底,全市集成電路產業集聚企業 279 家,今年前三季度產值同比增長 17.2%,初步完成了集成電路的產業布局。

從"一張白紙"起步的合肥,如今"芯"動力不斷聚集壯大,先後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列為集成電路產業全國重點發展城市,獲批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和國家首批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躍升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後起之秀"。

攻關"卡脖子" 創新成果湧現

年初,疫情來勢洶洶,導致額溫槍貨源短缺,價格暴漲,而"一槍難求"的背後原因是上遊原材料晶片供不應求。

位於合肥創新產業園的合肥微納傳感技術有限公司,緊急組建團隊攻關 MEMS 紅外溫度傳感器晶片技術。數據顯示,新研發晶片的性能指標精度達到 0.1 ℃,抗幹擾能力優,可以完成進口替代。

小小晶片,背後其實是對創新技術的考量。

合肥憑藉自身科研實力,屢屢交出一份"漂亮答卷",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走進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展示館,一批集成電路產業成果集中亮相:車規級控制晶片,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壟斷;可控龍芯計算機及作業系統,在核心技術上取得自主創新;Acura280 雷射直接成像設備,是國內首套雷射直寫設備用於封裝基板曝光的產品;大口徑超光滑表面光熱顯微測量系統,若干關鍵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

儘管這些成果在外行人看來,拗口又生澀,但眾多"領先""打破壟斷""實現國產化"的字眼,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

○ 12 英寸驅動晶片晶圓

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近年來,合肥圍繞"卡脖子"領域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長鑫存儲是我國第一家投入量產的 DRAM 晶片設計製造一體化企業;雲塔科技 5G 寬帶濾波器晶片國際領先;芯碁微裝雙臺面雷射直接成像設備打破國外高端設備壟斷;中電科 38 所"魂芯二號 A "產品單核性能超過當前國際市場上同類晶片性能 4 倍。

啟動"鏈長制" 鏈上發力做好"鏈文章"

敢於"無中生有",善於"小題大做" …… 近年來,合肥立足集成電路產業基礎,瞄準發展前沿,探索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合肥經驗",初步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等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

全產業鏈就像一個良好的生態圈,緊密聯繫又分工明確,為鏈上衍生企業厚植髮展沃土,支持著整個產業穩步前進。

"我們專業從事集成電路封裝和測試,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屬於下遊企業,隨著上中遊企業的完善和豐富,給身處下遊的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合肥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文龍介紹,與合肥集成電路產業蓬勃發展的節奏同步,近幾年公司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在今年遭受疫情影響之下,該公司增長幅度依然保持近 30%。深究其中原因,胡文龍認為,這也是受益於合肥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這種因產業鏈完善而帶來的"受益",讓眾多鏈上企業深有同感。

"我們與晶合集成等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聯合申報安徽省重大科技卡脖子項目,聯合開發像素工藝、電路工藝,解決國內該行業設計、製造領域的痛點。"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伊凡說,他們屬於產業鏈中的設計企業,通過與中下遊企業的良好互動互補,實現企業的協同發展。

"產業鏈上下遊的互動,有利於快速解決晶片在研製環節產生的問題。"安徽芯紀元總經理、研究員江凱說,產業鏈的互動也能讓晶片在設計之初就更加符合客戶需求,縮短晶片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時間,更快實現量產。

小小晶片,將企業串珠成鏈,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合肥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市探索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從市級層面建立統籌調度機制,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合力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形成"鏈條"規模,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 文 李福凱 / 圖 )

【鏈上故事】

探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密碼"

曾經,合肥的集成電路是"一張白紙"。到如今,集聚著近 300 家企業,初步形成全產業鏈格局,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城市之一。

連日來,記者走進合肥的集成電路企業,通過聆聽他們的發展故事,探尋合肥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無中生有"的發展"密碼"。

(一)"走出"科研院所"走向"市場

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科研勁旅

"

他們本是一群在科研院所深耕集成電路的研發人員,服務於國防現代化建設。

為了讓科研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他們選擇從科研院所"走向"市場,成立專門從事晶片研發的公司。憑藉自身強硬的科研實力,解決高端處理器的"卡脖子"難題,為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增添一支"科研勁旅"。

從科研院所"走出來"的硬核團隊

安徽芯紀元是一個年輕的公司,2019 年 5 月 31 日在高新區成立。不要看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翻開該公司的人員構成,絕對讓人不敢小覷,分量十足——基於原 38 所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核心團隊成員創立組建。

"原 38 所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成立已有 12 年,主要為軍品和國防服務。"安徽芯紀元總經理、研究員江凱說,該團隊經過 12 年的打磨,推出了國際領先的兩款"魂芯" DSP 處理器:"魂芯一號"和"魂芯二號",這兩款晶片的器件性能是同期市場上最好的,在國家重大裝備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國慶七十周年閱兵中,有多型裝備選用了"魂芯" DSP 處理器,一舉打破了國外高端 DSP 器件在國內壟斷地位,結束了我國空間探測、氣象觀測和信息化裝備領域高性能 DSP 核心技術和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2019 年,這一支"技術硬核"團隊選擇從科研院所"走出來",由團隊核心成員組建了安徽芯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將目光投入民用電子裝備硬體領域,目標是成為集成電路行業和系統設備基礎產品的領軍型企業。

從"單打獨鬥"到找到更多"同行者"

經歷了合肥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讓江凱感受到了集成電路產業在肥發展的蓬勃勢頭,這也給他們帶來了發展的"東風"。

江凱表示,希望借該產業發展的"東風",走出晶片研發產業化路徑,促進產品研製的寓軍於民,探索現代企業體制之下的科技創新,以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

"在成立公司前,我們研製項目為政府『訂單』。成立公司後,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制定項目研發方向,實現自主立項和研發,公司得到快速發展。"江凱說,公司成立之初,團隊成員 60 多人,不到 8 個月就擴充到 150 人,今年年底將會擴充到近 200 人。

這一股集成電路發展的強勁"東風",更使該研發團隊找到了更多"同行者"。

"以前感覺我們是單打獨鬥,遇到問題時只能依靠自身解決。"江凱說,在集成電路產業鏈沒有形成之前,在合肥的集成電路人才較少,他們需要招聘人才時,往往只能從本系統內部解決。

而如今,合肥集聚著一大批集成電路企業,這給他們選擇人才有了更大的空間。

"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比較豐富,造芯環境較好,政府政策支持也比較大,當前我們的研發力量也是放在合肥。"江凱表示,在全新機制之下,讓科研團隊有了更廣闊的"舞臺",科研人員的熱情被"點燃",研發步伐在提速。

(二)一場"沒有任何退路的戰役"!

涉足新興產業 民企轉型敢於"背水一戰"

在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中,既有像中國科大、38 所這樣的實力雄厚的科研團隊在攻關,也有許許多多企業在探索和奮戰,他們努力前行的每一步,研發創新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為合肥集成電路產業匯集著澎湃的發展"原動力"。

"背水一戰"

周伊凡一顆懸著多年的心,隨著年底首款高清高速 CMOS 傳感器晶片即將量產,正在慢慢落下。

周伊凡是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從 2018 年她帶著團隊闖入"晶片"行業起,就註定了這是一場"沒有任何退路的戰役"——要麼成功,要麼"血本無歸"。

眾所周知,晶片研發是出了名的"燒錢",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在進入這一"戰役"之前,周伊凡特意慎重地組織了一場專家論證。專家給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不做",因為一旦選擇開始,就要做好思想準備:一款晶片的流片費用是 1800 萬,如果不成功就是一塊"石頭",很可能一款晶片要反覆流片幾次、甚至十多次,而且也沒有人敢確保最後一定能成功。

專家的建議讓周伊凡猶如當頭一棒,可思量再三,最終的決定是:"做"。

回憶起當時的這個決定,周伊凡語氣沉重,"我們是從事光電圖像傳感技術研發,而在這一領域,國外高速成像技術形成了壟斷,如果不能解決晶片問題,企業發展就會受限於人。"

而促使周伊凡做出這個決定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是企業轉型的關鍵一舉。

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是由富煌集團、日本海歸技術團隊、中國科大創新團隊共同組建。而富煌集團是一家從事建築行業的企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企業深深意識到調整產業發展方向迫在眉睫,集成電路成為他們瞄準的方向。

"如果我們選擇不做,那就意味著整個集團的轉型是失敗的。這似乎對我們來說,已成為背水一戰!"周伊凡說。

"乘風破浪"

在沒有入行之前,周伊凡就聽說過做高端晶片很難,但到底有多難,她心裡也沒有具體概念,直到真正涉足這一行業,才對"難"有了切身體會。

"我們本身是做建築出身,是在平地蓋高樓。而晶片產業也相當於蓋高樓,不同的是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要蓋出高樓大廈。所以說,高端晶片的難,就難在內部設計上。"周伊凡說,為了找到能攻克技術壁壘的研發人員,公司在國內外重金"求賢",成功引進了一批國內外優秀人才加盟。

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將高端圖像傳感晶片作為研發方向,向"卡脖子"難題發起了"總攻"。

經過艱辛的研發過程,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清高速 CMOS 圖像傳感器,打破國外高速成像技術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我們是一次性流片成功,當時一名專家還笑稱我們是運氣好,因為一次性流片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周伊凡深知,在這"小概率"成功的背後,凝聚著科研人員不懈的努力,代表著企業"非做不可"的決心。

"我們的願景是研發最先進的圖像傳感器晶片,解決先進高速成像技術被國外『卡脖子』的問題,但這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也是非常艱難的。但既然我們決定要做這件事,就是舉全集團之力去做。"周伊凡說,非常幸運的是,他們趕上了合肥市打造中國" IC 之都"的好時機,公司成立至今的兩年多時間裡,得到了政府和眾多行業專家們的關心、項目和資金支持及幫助,助力企業在晶片研發方面"乘風破浪"。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鏈上期待】

打造產業融合平臺

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

問需於企,服務"六穩""六保"。合肥啟動產業鏈"鏈長制",這一創新舉措更加增添了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在記者採訪期間,集成電路鏈上相關企業對未來產業鏈發展提出建議和期待。大家建議進一步發揮合肥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強"校企合作",打造產業融合平臺,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

"合肥實施鏈長制,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服務企業的滿滿誠意,推動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合肥傑發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馮建華說,合肥有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希望通過更多的校企合作,布局人才培育規劃,培養更多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縮短人才培養周期,緩解企業的人才需求。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輝嘉建議,充分利用家電、新能源汽車等自有市場優勢,引導集成電路企業與應用端企業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協同創新發展。"積極發揮本土高校資源優勢,加強集成電路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息和人才資源互通有無,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實質性落地。"

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伊凡表示,希望通過"鏈長制"的實行,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研究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狀況和產業鏈各環節對外依賴狀況。

"一顆晶片的產生,背後凝聚著眾多鏈上企業的協同合作。"安徽芯紀元總經理、研究員江凱建議,希望隨著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鏈不斷完善,能打造一個產業融合平臺,讓更多的集成電路企業參與進來,匯集各方優勢和力量,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鏈上規劃】

加快合肥微電子研究院建設

構建人才發展良好環境

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下一步,合肥市將在繼續做大做強存儲、顯示驅動、智能家電、汽車電子等特色晶片的基礎上,聚焦高端通用晶片、材料和裝備、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領域展開布局,加快國產集成電路的技術創新步伐。

對於企業關注的人才問題,合肥也有明確的"實施方案"。

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將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組織實施《合肥市加快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隊伍發展的若干政策》,積極發揮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作用,聯合集成電路企業共同培養研究型、應用型微電子專業人才。該負責人表示,"儘快完成市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政策兌現,鼓勵在肥高校與知名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聯合培養微電子專業人才,加快合肥微電子研究院建設,構建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鏈上面孔】

不惑之年歸來

他做了一個 "志同道合"選擇

18 年前,他曾為實現青春夢想,離開合肥去往深圳;18 年後,他為實現自我更大價值,從深圳回到合肥"二次創業"。

今年 42 歲的燕子鴻,多年前已在深圳安家,如今因"集成電路"再度與合肥"結緣"。他說,在不惑之年再次選擇回到合肥,是一個"志同道合"的決定。

18 年前南下離肥追逐夢想

2000 年,22 歲的燕子鴻從北京化工大學畢業後,來到合肥實習過幾個月。

燕子鴻是安慶人,對合肥並不陌生。在北京的讀書經歷,讓他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那時的合肥在他看來是"一座很小的城市"。

"騎著一輛自行車,就可以在合肥城區轉一圈。"懷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在合肥短暫待了幾個月後,年輕的燕子鴻便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往了深圳。

時光如梭,歲月荏苒。從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到即將邁入四十不惑之年,在十多年間,憑藉勤奮與專注,燕子鴻在深圳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也在深圳結婚安家和生子,日子趨於安穩。

然而,在燕子鴻心中依然有一些"不滿足"——深圳這座曾讓他付出青春的"夢想之城",也時常讓他感受到了職業生涯上的"天花板",想打破這層"天花板"成為他內心一種"小騷動"。

18 年後回肥"二次創業"

一座城市的發展會影響一代人的選擇,一個產業的興起會吸引人才的遷徙。在離開合肥 18 年後,燕子鴻再一次將目光落在了這裡。

2018 年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家專業從事高速、高端 CMOS 圖像傳感器研發、設計和銷售的高科技公司。

於是,在 2018 年,合肥海圖微向燕子鴻拋出了"橄欖枝"。

一邊是有著穩定的生活,一邊是一家新成立的企業。思量再三,在離開合肥 18 年後,燕子鴻毅然決定踏上回肥的列車,在合肥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

"合肥變化太大了。"燕子鴻說,"合肥這座城市的潛力很大,上升空間很大。"燕子鴻說,這裡面包括交通區位、政策定位和科技實力等等眾多因素。

回肥發展是一個"志同道合"的選擇

對於自己做出的這次選擇,燕子鴻用四個字概括"志同道合"。

"做晶片是很燒錢的,想要做好這件事,必須要有決心和恆心。"燕子鴻說,公司的願景是研發最先進的圖像傳感器晶片,解決先進高速成像技術被國外壟斷、"卡脖子"的問題。

"合肥現在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又有像海圖微這樣的企業在全力做這件事,我感覺不論是發展外部環境,還是內在條件,選擇來合肥發展都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燕子鴻說,近幾年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日益完善,上下遊的企業在合肥都能找到,可以預見集成電路在合肥是一片"藍海",發展空間"未來可期"。

對於未來,燕子鴻有了自己的規劃。他說,他已在合肥買房,下一步準備把在深圳的妻子和孩子接到合肥,而且這個打算也得到了家人支持。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

相關焦點

  • 推行「鏈長制」合肥致力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
    推行「鏈長制」合肥市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無論是手機、電腦和家電,還是汽車、高鐵和機器人,都離不開晶片。晶片,被稱之為「工業糧食」,也是合肥市大力推進的「芯屏器合」產業板塊中的關鍵產業。合肥市提出創新答案——推行產業鏈「鏈長制」,繪製產業鏈發展的「全景圖」,把穩產業鏈發展方向,因鏈施策,做大做強產業鏈條。
  • 「光芯屏端網」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崛起 新興產業園區連成線組成片築...
    有著15年光電晶片工藝研究經驗的敏芯半導體晶片工藝平臺相關負責人說,團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解決晶片可靠性問題。「十三五」期間成立的敏芯半導體決定在國內率先展開技術攻關,疫情期間仍夜以繼日,終於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量產。技術進鏈、人才鑄鏈,從一顆「芯」串起,武漢沒有「掉鏈子」。
  • 武漢「光芯屏端網」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崛起,新興產業園區連成線組成...
    有著15年光電晶片工藝研究經驗的敏芯半導體晶片工藝平臺相關負責人說,團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解決晶片可靠性問題。「十三五」期間成立的敏芯半導體決定在國內率先展開技術攻關,疫情防控期間仍夜以繼日,終於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量產。技術進鏈、人才鑄鏈,從一顆「芯」串起,武漢沒有「掉鏈子」。敏芯半導體今年上半年已接到多個5G晶片訂單,客戶之一就是永鼎光通。
  • 南城電子信息產業從「芯」出發,「光」速前行
    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李志勇告訴筆者:「為爭取把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耽誤的『春光』給搶回來,我們堅持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點,做到從『芯』出發,『光』速前行。先期「拎包」入駐電子產業園一期的7家企業已完成各項籌備工作,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爭取趕在這周實現竣工投產。
  • 「光芯屏端網」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崛起,新興產業園區連成線組成片築...
    「十三五」期間,武漢下好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打造「光芯屏端網」等萬億級產業集群,深入實施技改工程,推動技術進「鏈」、企業進「群」、產業進「園」,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爭做高質量發展的開拓者、先行者。
  • 韓國半導體正加速崛起 中國芯前狼後虎尋破局
    有數據顯示,韓國半導體正在加速崛起,三星專利數量已佔上風。而我們剛剛興起的中國芯及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狼後虎的終極挑戰,苦苦尋求破局之道。韓國半導體迎來大躍進韓媒 BusinessKorea 報導,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 EUV 光刻技術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
  • 全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 蘇州:「一號產業」點燃城市夢想
    從把生物醫藥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推進,到構建先導產業創新集聚區,再到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地標,蘇州深耕生物醫藥產業的足跡,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上的高度自信和堅強定力。  「蘇州布局生物醫藥產業時間早、熱度高、扶持力度強、取得效果也好。」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 打造MEMS產業鏈國產化的中國...
    近日,筆者與敏芯股份管理層進行獨家對話,揭秘中國MEMS半導體晶片背後的「中國芯」力量,探尋國產MEMS的崛起之路。  說起敏芯股份,就不得不從半導體領域的新興技術MEMS說起。而敏芯股份主營的MEMS傳感器,通俗來說,就是傳統的傳感器從過去的機械元件變成了一個晶片,而這枚小小的晶片代替了結構複雜、外形相對笨拙的傳統機械元件。
  • 【抓雙戰 促雙贏】南城電子信息產業從「芯」出發,「光」速前行
    【抓雙戰 促雙贏】南城電子信息產業從「芯」出發,「光」速前行 2020-03-02 1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洛陽又一「夢回盛世」地標,耗資260.8億元,堪稱「河南之光」
    眾所周知,在一些發達的城市當中除了擁有著名的風景勝地,還擁有著一些城市獨特的地標建築。近幾年來,地標建築仿佛是一個「寵兒」成為眾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首選之項。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河南洛陽。洛陽,隸屬於河南省的一座地級城市,想必小夥伴們肯定不會感覺到陌生。這裡臨近鄭州市、焦作市等城市,在整個河南省甚至全中國都是十分出名的。
  • 新投縱慧芯光、易兆微電子 小米產業基金版圖再擴圍
    新投縱慧芯光、易兆微電子 小米產業基金版圖再擴圍 《科創板日報》(記者李子健)訊, 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下稱「小米產業基金」)正不斷擴張自己的戰略版圖。
  • 新區「鏈」起產業新動能
    籤約62個項目 總投資143億元| 新區「鏈」起產業新動能 籤約62個項目 總投資143億元| 發布日期:
  • 中芯國際3nm晶片取得突破,只差EUV光刻機?
    而現在,中芯國際連3nm晶片都取得了突破,國人自然會感到振奮。如果後續華為可以繼續和中芯合作,那麼麒麟晶片的問題將有望得到解決。而且中芯的進步還會促進國產晶片的崛起,這對於現階段的國內半導體產業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 中國晶片完成三級跳,誰也無法阻止「中國芯」的崛起!
    中國晶片完成三級跳,誰也無法阻止「中國芯」的崛起!我國現在的發展進程是非常快的,不論在哪一方面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晶片領域是我國發展以來一直讓大家頭疼的一個方面,因為關於這一方面的發展實力是需要更多的一些技術支持的,但是在我國的發展過程當中,這樣的技術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研製,為了能夠有著更好的發展,我國也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的努力。
  • 發力動能轉換,「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山東加力產業...
    在高效機制的推動下,山東「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壯大,傳統產業「有中生新」、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現代金融5大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左右。
  • 國產晶片的崛起,中企迎來技術突破!繞開頂級光刻機,試產7nm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利用各種方法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2020年更是直接切斷了華為的晶片供應鏈。 面對晶片領域處處受制的局面,我國開始加大自主晶片的研發力度,中科院更是宣布集結全院之力攻克光刻機等技術難題,幫助中國企業擺脫「卡脖子」的命運。
  • 強鏈補鏈 借智創新 吳興「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加速崛起
    省發改委近日公布第三批浙江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培育名單,位於吳興高新區的吳興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平臺名列其中。高新區發改經信局稱,這標誌著當地已進入浙江「頂配版」產業發展平臺的培育梯隊。據了解,浙江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是指面向重量級未來產業、萬畝空間左右、千億產出以上的產業平臺,是我省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據介紹,規劃總面積14970畝的吳興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平臺通過產業驅動,已「鏈」上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和蘇州等長三角主要城市,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智能物流裝備市場。
  • 超級地標交付,會展新城崛起!
    它來了,它來了 長沙萬眾期待的超級地標走!來!了! 而一度北視為梅溪湖的最大對手的黃興副中心,在河西眾多片區相繼崛起後,發聲一度漸漸走弱。
  • 來自美國的壓力,卻使得中芯國際加速崛起
    華為的快速崛起以及強悍的5G實力,無疑使得美國有了危機感。基於此點,為了鞏固自身的科技領先地位,美國也是多次對華為進行了打擊。其切斷了華為的半導體供應鏈,並遊說多個國家放棄使用華為的5G設備和技術,希望能夠以此讓華為前進的腳步就此停下。且不僅僅是華為,由於如今中國的科技發展進度越來越快了,美國更是對多家中企伸出了「制裁之手」。
  • 金融科技轉戰「下半場」:B端業務呼喚現象級應用
    已經成功跨過橋梁(已從廉價勞動力發展到高技能產業)的國家,大概前景可期;但還落在後面的國家,可能就會發現自己被困在鴻溝錯誤的那一邊,再也沒有任何方式能追趕彼方。」 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低端製造業也會全面自動化,廉價勞動力的價值被迅速削減,此時,低收入國家憑藉廉價勞動力迅速崛起的故事(如過去30年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就不會再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