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3248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俞鐵成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清明假期,看了一部豆瓣史上評分最高9.7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13集的紀錄片,每集半小時,一口氣看完,百感交集。
2014到2015年間,一位名叫何苦的接近不惑之年的正團級軍官,退伍後回到家鄉重慶,辦完轉業手續後,他將工資卡交給家人,到重慶解放碑親身做了一年的「棒棒」(註:重慶獨特的類似於挑夫的苦力活行業,及其從業者的簡稱),並用影像方式記錄了幾位在重慶自力巷53號危房寄宿的「棒棒」的真實日常。
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班底只有一個導演加一個攝像,最終以每集2000元賣給愛奇藝,2015年播出後引起轟動,2018年榮獲德國法蘭克福國際紀錄片大獎最佳短紀錄片獎。
老黃、老金、老杭、河南、大石、老甘……幾位平均年紀五六十歲的農民到重慶做棒棒幹苦力一做就是二三十年,如果不是這部紀錄片,真的難以想像在重慶最繁華的高樓大廈林立的解放碑還有如此破舊的危房,裡面住著這麼一群艱難謀生的社會群體。
這些「棒棒」們住在平均每月100元左右房租的極其破舊的危房裡,用竹槓幹著或許是當今社會性價比最低的工作,平均每單肩挑幾十斤走幾裡路只能賺一二十元辛苦錢,日常吃飯以稀飯麵條為主,平均兩周吃一次肉食,一個月平均收入兩三千元,扣除生活成本只能存下幾百元……
令人難受的是,天陰偏逢屋漏雨。65歲的老黃為了幫女兒還房貸,自己得了高血壓和腦梗卻捨不得去大醫院看病,為了省錢,一次老黃回家花了一天時間轉6次公交車,就為少花6元錢;68歲的老杭辛辛苦苦攢了1100多元被老鄉騙走;59歲的老甘做棒棒的第一個五年,攢了1萬塊,準備開一個小麵館,在從銀行取錢回來的路上被人摸了包。第二個五年,他又攢了兩萬五千塊,正準備盤下一個雜貨鋪,破門而入的小偷又把錢偷光了;老甘在一家排擋裡打工,一天工資40元,因為老闆讓他刷碗,老甘想要增加五元錢,被老闆無情拒絕失業……
棒棒,這是個古老的行業,當然也是一門生意,重慶最多時有幾十萬棒棒大軍,成為一道獨特風景。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棒棒大軍急劇萎縮,年輕人也因為這個活太辛苦而不願加入,只剩下一部分實在沒有其他謀生技能的上了年紀的老百姓堅守著這一行當。
這個生意實在太小,紀錄片裡看到他們背一包至少20斤的米只能賺0.5元,一次背三包賺1.5元。
可生活再艱苦,生意再小,也要守規矩、講誠信。這才是這部紀錄片對我感觸最大的部分。
再小的生意也有職業尊嚴。導演何苦拜老黃為師,何苦和老黃在外面找工作的時候,拖著那根棒棒,老黃說,你要扛起來,拖著你就是要飯的,扛著就是棒棒,我們的棒棒是幹活的工具。
人再窮也要講良心,片中多處細節讓人感動落淚。
何苦拜師老黃,他們講好了第一個月何苦的所有收入都歸老黃,但是月滿後,老黃拿出那個用自己僅僅認識的幾個字記錄下來的這個月的帳目,執意要把1000元分給何苦一半。何苦不要,老黃堅持給,但老黃算不清一疊由一毛一元錢所積攢的一堆紙錢,只能按最原始的你一張我一張的方式和何苦均分……
有次老黃和僱主走散了。扛著價值數千元的貨物,輾轉了一天才找到僱主。僱主拿出100元感謝老黃。老黃拿過錢,又從包裡找給他70。「說好的工錢是20,但是找了一天,耽誤了我去做別的活,所以我多收10塊。」老黃一板一眼:「當棒棒,要看得起自己。」
大石夫婦在和包工頭結算當日工資時,主動退還50元給包工頭,理由是他們今天遲到了,不該收全款。
忠厚老實的老杭被老鄉騙了1100元「巨款」後又收了一張百元假鈔,但找了對方80元零錢。老杭心有不甘,於是給一位女僱主找錢時,趁她打電話,他將假鈔掉包,卻被當場識破。面對女僱主的數落嘲諷,老杭手足無措,或許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幹「昧良心」的事,悲傷、後悔、可憐……各種表情交織在一起,讓人隔著屏幕都覺得難受。後來據說老杭最終還是找到了這位女僱主當面道歉認錯。
腿患殘疾一直不順的河南在最慘澹時向何苦借了600元,後來因交不起房租離開自力巷53號,何苦也不指望他能還上,沒想到後來河南找了一個街頭餐飲店打雜工最終歸還了這600元。
這就是今天的中國,經過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一邊是拼盡力氣只求「活著」的底層百姓,一邊是身價過億甚至百億千億的新富階層,中間是抗著大量房貸和生活壓力的「中產階層」。
可惜,瑞幸咖啡的造假,讓我看到了這個時代的殘忍和悲哀。
對瑞幸咖啡的創始團隊、投資人、券商、會計師、律師以及多家後來繼續鼓吹瑞幸咖啡的券商研究所,我已經無話可說。對瑞幸造假的套路和細節多評論一個字,我都覺得噁心。
我想探討的是:
為什麼像重慶棒棒這類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還能保有中華傳統優良的商業道德底線,而這些已經功成名就過上富貴生活的「上層社會精英群體」,還要冒著身敗名裂罰款判刑的風險去賺「刀口上舔血」的錢,去收購國內外的「韭菜」?
想來想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中國商業文明在「忘本」的路上越走越遠,而這個「本」就是「誠信」。不管在哪個社會層面,只要做生意,無論生意大小,我們都應該有底線,那就是有良心、講誠信。
中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優秀群體是「徽商」,作為現代徽商一員,我對家鄉曾經湧現的那個叱吒中國商業舞臺的傑出商業群體深感敬佩及自豪。
徽商在異域他鄉的立足、發展和崛起、稱雄中華商界300年,得益於徽商「徽駱駝」之稱的吃苦耐勞精神、注重教育培養出來的善於經營理財的精明頭腦和一些客觀機緣等等,但就經營理念而言,講道義、重誠信、行善緣等,顯然是其最核心的因素。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歷來看重「財自道生,利緣義取」、「以儒術飾賈事」。遵行「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主張誠信為本,堅守以義取利,是徽商一以貫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獲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
「誠信」正是徽商獲得成功的要訣之所在。徽商許憲據此作過精闢的總結,「惟誠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
當今中國商業文明推崇「快、狠、準」,在瘋狂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發達的資本市場助推下,中國出現一批創業明星,一批年輕人創業幾年就能在獲得百億甚至千億「估值」或「市值」,這批創業明星成為社會最閃耀的焦點,被媒體追捧,被鮮花包圍,被官員簇擁,被億萬人奉為時代偶像。
當一個國家大部分人都想著暴富發財時,各條商業跑道上都擠滿了車輛,每個行業都在進行殘酷的「血拼」,拼的是誰能儘快得到資本的「加油」殺死對手,誰能率先奔向資本市場套現的終點。
在這樣的氛圍下,跑著跑著,許多創業者就會迷失「初心」,眼裡只有「融資」「上市」「暴發」「套現」幾個醒目標誌牌,在競賽的途中採用了什麼造假違規甚至坑蒙拐騙的手段都不當回事,「成王敗寇」是他們藏於心底的激勵源泉。
瑞幸咖啡案例顯然是各方參與者「忘本」的結果。
忘本的根源是良心的流失,是底線的跌破,是把生命的終極意義和「名利雙收」的緊密掛鈎,是「只管生前榮華富貴,哪顧死後洪水滔滔」的扭曲價值觀。
這次新冠疫情讓全世界瘋狂轉動的商業車輪終於慢了下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有難得的機會冷靜下來思考商業的底線和終極意義在哪裡,這或許是這次疫情的一個極少有的「正面效應」。
重慶棒棒們的「本」是用誠信與汗水賺每一單微薄的辛苦錢養家餬口,那你的「本」是什麼呢?
作者為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國際併購研究中心主任。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