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章

2021-02-19 書畫新風景


文/張 震

       印章中國獨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就是一枚印章,之所以選擇印章,就是想創造奧運史上的獨一性。

      當時,那枚印章放在雕有長城和天壇圖案的紫檀寶盝裡,當吳邦國委員長和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維爾布魯根主席共同打開時,全世界都看到了這方晶瑩剔透,堂皇大氣的「徽寶」。這方印章釆用一整塊15公斤的新疆和田玉,這方印章也是中國整個印章史上精緻精美的大器。

      印章自古就有,在殷商時期就是一種憑信的記號,在商業貿易中使用,用以貨易貨。那時候的印章是土塊燒制,章上刻什麼內容?蓋在什麼地方?誰也說不清楚,至今沒發現實物。那時候蓋章,可能就是代表一個「訖」,意思是別在打聽價兒了,有主了。

      中國古代印章和現在一樣分為公章和私章,過去有句話叫「文憑書,官憑印」,這裡所講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蓋,表示認可或通過,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幹了。中國古代印章興於春秋戰國,盛於秦皇劉漢,秦之前印章主要有兩種材料,一種玉制,也稱之為璽;另一種金屬製成,統稱為鉨。璽和鉨同一個讀音,區別是用「玉和金」兩個邊旁部首來代表不同的材料。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後,因璽和鉨同一個讀音,他規定他使用的印叫璽,別人不能再發同一個音了,就廢除了鉨。他分的很細,文官的印就叫「印」,武官的印叫「章」,私人用印就叫「印信」。

      現在人用印已經不怎麼分了,叫印叫章叫印章印信都行,只是不能叫璽,因為你不是皇上。

      始皇帝有象徵權利的璽印六枚,玉制螭虎紐,玉為藍田玉,螭虎是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於雕刻的一種異獸,螭虎是龍和虎的合身。始皇帝的螭虎紐不是專門為他設計的,而是在他之前大部分皇帝的印璽都是螭虎紐,螭虎代表什麼?那個時代人們常用「鷹揚之校,螭虎之士」作比喻,意思是神武、力量、權勢和王者風範。劉邦攻入鹹陽,得始皇帝螭虎紐璽,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昌壽。劉邦大喜,璽不離身,並定為傳國寶璽。從劉邦之後至滿清滅亡,各朝各代皇帝寶璽的形狀和印紐基本如此,不同的只是數量的多寡,少則一二枚,多則十幾,皇帝中最多者要屬清代乾隆,他有二十五璽,意思是希望滿清能傳二十五世,結果到第十代就「了西」了。 

      秦漢時代的印章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時期,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那個時代中國文字發展的比較迅速,由籀書發展成篆書,又由統一後的小篆演變成繆篆,刻在印上的文字圓潤蒼勁,筆勢挺拔。二是那個時代也重視制印,製成的形狀、款式、構圖、印紐都十分精巧優美。秦漢時代印章多以「田」字布局,這種構圖方法,至今都是制印最常用的手段。齊白石就曾經說過:「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惟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之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清代西泠八家的奚岡也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時期可能是仕人和文人的喜愛發生了變化,不太看重印章,總體上比較沉悶。唐宋人的書法宗魏晉,寫篆書的人比較少,所以我們現在很少能看到唐宋名家書寫的篆書作品,多數都是楷書、行書、草書。印章再次興起已躍至元代明代,自元代畫家王冕發現「花乳石」以後,印章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花乳石」其實就是類似離他家浙江紹興諸暨不遠的青田石,王冕以「花乳石」制印,開創了「軟石」制印的先河,他也因此在印人中聞名古今,王冕有一個號,叫「煮石山農」,他在制印和印人的交流中常用。

      王冕之後,明代的文彭又進一步將石質印材發揚光大,文彭遠祖文天祥,父親文徵明,文彭用印原先是自己用篆書寫在牙章上,然後請南京的李石英鐫刻,總是這樣制印也麻煩,後來他在南京得到了四筐民間雕琢首飾燈光石,於是他就試著當印材,親自鐫刻,結果不但方便刻,而且效果極佳。

      文彭制印之後,他的學生及一批批文人和書畫家均加入了自己制印的行列,有文人和書畫家參與,印章的內容及形式到了無限制的豐富,至此一直到民國,中國印章文化都相當繁榮,先後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皖派、歙派、洞水派、粵派、浙派、新浙派、魯派、婁東派、揚派、如皋派、雲間派、閩派、京派等風格不同的派別,出現了一大批如文彭、何震、黃牧甫、趙之謙、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等篆刻大師,為中國印章成為世界上一種獨立的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進入清末民初之後,印章在中國人的家庭中越來越普及,一度時期是中國人的常用物品,刻章店舉國都有,甚至在一個小鎮上,都可以找到二三家,印章的材料也空前豐富,金、銅、竹、木、石、牙、骨、磚、有機玻璃等等什麼材料都有,刻一枚印章的價格也貴賤不等,便宜一點的也就幾個饅頭價,貴的上百甚至幾百大洋,像泰鬥級人物吳昌碩在辛亥之後,他在上海《申報》上標出每字四圓,當時一圓可以買30斤大米和8斤豬肉;像齊白石在1931年時他在本子上記事:有人給他230大洋,銅瓶一對,請他刻8枚石章共計56字。

      民國時期專門靠制印吃飯的人中張樾丞算是一個大家,他20歲從河北邢臺新河縣來到北京,先在留黎廠(琉璃廠)益文齋學刻銅印,日日勤奮苦研,一路自學成才,他先為宣統皇帝溥儀制印8枚,後又為段祺瑞、唐紹儀、吳佩孚、馮玉祥、張宗昌、白崇禧等人刻印。

      解放後,他也給朱德、周恩來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經毛澤東、周恩來審批,由他來鐫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印」。

      民國時期的文人也熱衷於刻章,公開收費,明碼標價普遍存在,如陳師曾、劉半農、瞿秋白都是好手,瞿秋白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還曾為獄兵刻過姓名章。抗戰時期,聞一多在雲南也經常刻章補貼家用,有美軍從緬甸過來找他,他不忙時,就給美國人起個中國名;他時間緊張時,直接把「湯姆」「山姆」刻在石頭上。當然,走得時候光說「Good」可不行,同樣要掏腰包。

     傅抱石早年在家鄉江西新餘,也經常幫人刻章掙錢,而且還收入不錯。解放後,傅抱石在人民大會堂畫《江山如此多嬌》時,也極為認真的刻了兩方大章,一方是「江山如此多嬌」,另一方是為毛主席題畫時用的姓名章,不過這次傅抱石可沒和國務院的同志談錢,毛主席也沒有使用那方姓名章。

      我從小對印章就記憶深刻,小學校門口就有一家刻章店,室內昏暗,木板隔牆,每天放學我都能看到,有二三個老者開著檯燈,坐在老式寫字檯前,桌上堆滿了各種章料,永遠在聚精會神的刻章。我小時候是人民幣最值錢的時候,好一點刻章店,刻一方印章也只有五毛一塊,你急,加錢,立等可取;你不急,打一張收條給你,一周後再見。

      我父親也有一枚印章,長年鎖在五鬥櫥的第一個抽屜裡,一個月只用一次,他要領工資。我記得那枚章是有機玻璃的,躺在一口棗紅色的小棺材裡,為什麼躺在棺材裡?其實棺材是印盒,棺材在過去有著吉意——棺材、棺材,升官發財。的確,父親每次用完,我們家就能過上十幾天吃飽肚子的日子。

      時間跑得真快,轉瞬之間,我們不再需要印章了,甚至連成為一個家庭的附屬品都談不上了,現在領薪水是直接往你卡裡打,你去買東西沒人會收你蓋過姓名章的欠條,刷微信支付寶就好啦。可能書畫家和收藏愛好者還看重印章吧,除此以外,我真不知道誰還需要印章?

      印章是貫穿中國歷史的一個物件,現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一樣東西一旦被列入「非遺」,那也就意味著懷念它過去的榮光,將大於它在現今社會中的實用意義。 

作者張震祖父母的姓名印章

*作者:張震,獨立文人畫畫家,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喜歡獨立思考、寫作、畫畫,避熱鬧,輕粉華,忌悖德,不嚮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靜地與紙筆交朋友,南山種豆,東籬採菊 。

相關焦點

  • 印章源於中國,卻震驚了全世界!
    中國的印章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印章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以一種中國獨特的語言方式,向世界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文化,壽山石印章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藝術和文化地位
  • 華夏珍品——中國印章之美
    昨天文章裡我以為這款是秦始皇玉璽,其實是清朝的印章,特此更正。不過中國的印章從秦始皇的年代就開始使用,作為一種正式的身份證明,使用在書面形式上。漢代印章,使用柔軟粘土來留下印記,但從唐代開始,則使用由硃砂製成的印尼。印章直到今天,仍然是官方文件中必不可少的,個人和組織都有代表著獨立身份的印章,不同的款式和尺寸運用於不同的情況。
  • [圖賞]國粹魅力,中國印章之美!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 中國印章知識大全(收藏篇)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 世界500強PICC選擇群傑智能印章,開啟印章智慧管理
    >世界「500」強、中國歷史悠久、業務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大型國有財產保險公司—PICC選擇群傑印章智慧管理解決方案,開啟印章智慧管理!成立於1949年的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總部北京設立了專業印章室用於印章管理,為進一步提升印章管控水平,PICC攜手群傑進行印章室改造,通過應用群傑印章物聯網管理平臺、智能印章、智能印章櫃,打造智慧、高效、安全的印章共享服務中心
  • 藏在鈔票裡的印章
    印章在我國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印章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對一定文字或者內容負責,保證了一種信用。故此在我國的紙幣中甚至和我中華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一些國家紙鈔中,印章一直被使用著。雖然現在生活中我們接觸印章的機會很少,但是我們有一樣每天都在用蓋有印章的物品 。▲請看紙幣背面的下方,在年份旁邊蓋有一個方印 。印章上寫的是什麼呢?
  • 張德勝(中國篆刻)印章藝術作品欣賞—方寸之間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日本印章文化的存留
    但是,在隔壁的鄰國日本,卻將這小小的印章發揮到了極致,同時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後,讓日本政府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日本印章文化的由來     原本日本的印章文化是由中國傳過來.最古老的印章是出土於九州地區,是在公元57年的「漢委奴國王印」,現保存在福岡市立博物館裡.
  • 印章,信也,權也!!
    今天雖然不是人人有印章,但在一些重要文件上還是需要印章的印證,而且還有人專門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印章。但在古代大臣幾乎是人人有一枚印章,這些印章不僅極具藝術美,同時若是使用一些名貴材質,還有材質美:且歷來有成就的書法家對印章都十分重視,會在自己的書畫上鈐上印章。印章還是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 中國古代印刷術有多先進?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印章」
    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印章,古璽就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印文筆畫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 不過,當時的印章構造比較簡單,字數也比較少。一般來說,印章上的內容僅有姓名、官職或機構。且印文內容除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動物圖案。由於鏡像原理,所以印文均為反體,且有陰刻陽刻之分。
  • 吐蕃印章初探
    一、吐蕃印章文物的發現目前發現的吐蕃印章文物有兩類,一類為吐蕃古藏文卷子上的印章痕跡,另一類為吐蕃印章實物。本文根據印面形態將吐蕃印章分為方形印和圓形印兩種。中國古代官印製度在隋唐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表現之一就是官印的印面增大,基本呈正方形,邊長一般在5釐米以上,標準尺寸為5.3~5.5釐米。第三,隋唐官印因不再用於封泥而是蓋於紙面,所以印文都改為陽文,目前發現的吐蕃官印也均採用陽文,亦應是隋唐官印影響的結果。第四,吐蕃官印分為官司印和官職印,而官司印在隋唐時期才正式出現,吐蕃對官司印的使用與漢地官印製度的發展如此一致,應與後者的影響有關。
  • 日本印章門道多,留學生應該如何準備印章
    日本是一個講禮的國家,有時候一不小心就可能犯了他們的「忌諱」但是我們也不用擔心,即使不小心不「講禮」了,他們也能理解不過既然決定在日本學習、生活,留學生們也要多多去了解他們的習慣我們中國古代的文人總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印上印章
  • 「雙語彙」Seal/印章
    疫情期間的日本掀起了一場有關印章的討論。英文媒體在報導這則消息時,大多用到日文中的「印章」一詞:hanko,其中不少還配有圖片。可能正如報導中所提到的,日本用印的習慣是上千年前從中國傳入的(originally imported from China over a thousand years ago),從圖片上看hanko與中國的傳統印章差別不大。
  • 對袖珍阿文印章印文的釋讀
    先說袖珍阿文印章上面的阿拉伯數字,「9」「倆木」「1」「3」看起來很像回曆的年代,但中間出現了阿拉伯文第,二十三字母「倆木」,查閱相關阿拉伯回族文獻資料,回曆的年代均沒有這種的書寫方式,顯然不是回曆的年代。袖珍阿文印章上的「雅辛」,是《古蘭經》第三十六章的章節名稱,亦可作為人名,而「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創傳人,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締造者,回族亦可作為人名。
  • 雞血石印章價格一路看漲
    雞血石作為中國四大國石之一,與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齊名,昌化雞血石因似牡丹般嬌豔華貴,被稱為「石中皇后」。雞血石由「地」和「血」兩部分組成。「血」的礦物成分主要為辰砂。雞血石印章價格非常貴,在雞血石問世後最先得到了貴族的親睞,其後再皇室的推動下,成為了中國的國粹之一雞血石印章。隨著雞血石的大量開採,到如今的礦石枯竭,雞血石印章價格也是水張船高,現代一些上層人士用雞血石印章作為送禮首先,因為雞血石中含有天然的硃砂,硃砂在佛教中經常要用到的,不但可煉製丹藥,還能驅邪化煞、鎮宅定居之功效,所以一直備受喜歡和關注。
  • 小印章,大情懷:古今水晶印章大賞
    印紐平臺圓雕,螭虎四肢伏地,印側薄刻饕餮紋飾,尚古效漢。印高4公分,印面成3.5公分見方,且琢刻繁複,四周作朱文雙螭中拱護「御賜」二字,中間四方減地陽文漢隸「為國藩輔」四字,字體遒勁剛正,印風凝素沉穆。「藩輔」取諸侯為屏藩以輔佐天子之義。「為國藩輔」則出自宋曾鞏《節度使制》中:「以作股肱之良,以為國藩輔之重。」刀法布局極似同年佳士得香港春拍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之鳳章。
  • 印章原來自帶說明書
    別出心裁的不只有印面的文字,印章整體的形狀也非常吸睛。為了突顯官方的威嚴莊重,漢代官印四邊沒有修飾,私印則不同於官印,在印章形式、文字、修飾上都比較豐富,出現了兩面印和朱白相間的印文形式、鳥蟲篆和玉印篆等文字,印章文字的周邊出現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裝飾圖樣。  印面的格局與分布主要涉及印文與邊欄、界格的關係。
  • 書畫漫談之——印章材料
    一、青田石青田石主要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與巴林石、壽山石和昌化石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石」,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青田石屬葉蠟石類,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巖(流紋巖質凝灰巖),呈蠟狀,帶有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或半透明,質地堅實細密,溫潤凝膩,色彩豐富,花紋奇特,易於篆刻,是中國篆刻藝術應用最早、應用最廣泛的印材之一。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田協推出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豪華禮包誘人,水晶印章獨一無二
    郭曉飛進一步表示「跑遍中國」是要打造一個數字體育生態平臺,讓身邊的每一個人既是參賽者又是辦賽者,在這個平臺上可以互動交流,跑遍中國要讓所有人盡情享受跑步帶來的快樂。「跑遍中國」究竟怎麼玩?不同的角色如何參與進來?郭曉飛也給出了答案。「跑遍中國」要打破線下參賽的限制,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體育的玩法,讓跑者能不斷跑出最好的自己。每個賽事最長有七天的窗口期,跑者可以享受一次報名多次參加的機會,可以根據天氣、身體狀態、心情,選擇比賽時間,並有權利隨時終止比賽,另外選擇時間繼續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