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來「盤」|從碎片化到跨界融合,物聯網步入加速發展期

2020-12-22 通信世界

編者按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華夏大地,我國ICT行業直面挑戰,攜手防疫抗疫的同時,通信人用一腔熱血、一份初心、一己責任不斷加速行業數位化轉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迎來大發展。這一年,值得被書寫,被銘記。

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新的徵程承載新的夢想。值此歲末年初之際,通信世界全媒體特闢盤點專欄,梳理這一年運營商及頭部企業發展概況、剖析行業關鍵技術及創新應用、聚焦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精英人物。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沒有未來不可抵達。2021年即將撲面而至,ICT行業已準備好直面5G大發展的新機遇,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必將迎來一片嶄新天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新技術的加速融合創新。隨著5G商用進程加快,物聯網規模部署發生了改變,物聯網已由碎片化應用進入到跨界融合集成創新的新階段,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湧現,物聯網技術已經程度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核心。

NB-IoT和Cat.1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2G/3G退網的消息甚囂塵上,2G/3G退網已成大勢所趨。在物聯網領域,2G/3G此前承載了較多的物聯網用戶,因此2G/3G減頻退網就需要有非常成熟的替代方案。今年5月,工信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指出,在保障存量物聯網終端網絡服務水平的同時,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2G/3G網絡,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Cat1)/5G網絡遷移。

技術支撐標準,標準引領產業。我國物聯網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物聯網國際標準化工作,在ISO/IEC、ITU-T、3GPP等標準組織取得了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9日,NB-IoT技術正式納入5G標準體系,為其在未來的持續演進和發展鋪平了道路,進一步堅定產業鏈上下遊的信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蜂窩物聯網連接數已達到11.06億,與2019年底相比增加了0.78億,按此發展速度,NB-IoT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不僅會給物聯網用戶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還會進一步實現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相對於NB-IoT來說,Cat.1主要面對的是物聯網中低速率場景,其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與3G差距不大,是替代原有3G物聯網場景的優先選項。在應用方面,Cat.1網絡適用的常規行業包括POS機、智能監控、可穿戴設備、物流定位、智能停車、雲喇叭、公網對講、環境管理、共享充電樁等。在終端晶片方面,紫光展銳和翱捷科技相繼推出Cat1bis晶片,移遠、中移物聯、廣和通等10+模組廠商推出基於國產平臺的模組20+款,2019年前模組價格高於70元,目前已降至30~40元之間。

運營商開啟物聯網應用新時代

眾所周知,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已布局多年,物聯網市場也已成為運營商的重要業務中國電信作為全球首個建成覆蓋最廣的商用新一代物聯網(NB-IoT)網絡的運營商,近年來一直積極打造物聯網生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電信物聯網用戶數已超過2億,NB-IoT用戶數近8000萬,NB-IoT連接數全球第一。NB-IoT智慧水務、智慧燃氣連接數超2000萬,為萬千家庭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在平臺方面,中國電信推出的物聯網開放平臺(CTWing)4.0,瞄準產業數位化轉型中面臨的各種難點、痛點,提供5G物聯專網等多種服務,助力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加速物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為布局物聯網的大腦——雲平臺,中移物聯網打造的物聯網開放平臺OneNET,經過6年的磨礪,結合物聯網邊端應用需求,推出了自主邊緣計算業務運營平臺OneEdge,打造了"雲-管-邊-端"四位一體的計算體系。此外,在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聯合華為、聯發科、翱捷科技(ASR)等13家合作夥伴發布了《中國移動中低速物聯網業務白皮書》,推動NB-IoT和LTE Cat.1模組價格降低,促進生態建設,全面實現中低速網絡及服務領先。

除此之外,在工信部指導和支持下,為打造物聯網統一連接標準,由我國24位兩院院士聯合阿里、百度、京東、小米、海爾、華為、信通院、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單位共同發起的開放智聯聯盟(簡稱OLA聯盟)於今年12月1日正式成立。

同時,中國聯通在物聯網的布局中也扮演著「締造者」的角色。今年5月,中國聯通與中興通訊籤署6G聯合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動6G與衛星網絡、物聯網、車聯網等深度融合。7月,中國聯通攜手中興等成功推動完成系列ITU-T物聯網區塊鏈標準。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工信部陸續批覆三大運營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同意運營商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僅限開通數據業務和與之相關的定向話音、定向簡訊業務,同時,僅可使用13位物聯網號碼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綜合來看,物聯網已成為運營商新的業務增長點,隨著政策的加持和標準的統一,新的發展機遇也將呈現。

物聯網應用部署成效初顯

5G、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整合大數據、雲計算等基礎算力,加速落地應用場景,從而實現從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聯。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打破了疫情帶來的地理空間阻隔,推動全球通力合作,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在病毒溯源、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居家辦公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中也可看出,物聯網產業目前具備了較好的行業基礎和發展前景。從整體來看,物聯網政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產業生態逐步建立、應用部署成效初顯,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的爆發,已接近臨界點。

具體來看,工業網際網路是物聯網技術在工業的重要應用。在供應鏈管理、自動化生產、產品和設備監控與管理、環境監測和能源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諸多方面,物聯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應用創新生態持續壯大、經濟社會貢獻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約為3.1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約為47.9%。2020年是5G規模發展的一年,同時5G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了解,目前,全國5G基站建設超70萬個,應用於工業網際網路的5G基站共有3.2萬個,基於用戶面下沉的建網模式為工業企業首選。此外,目前在建「5G+工業網際網路」項目超1100個。運營商、設備商及相關產業鏈企業積極參與「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落地,探索新商業合作模式。

智慧城市是物聯網應用領域之一,2020年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驗收之年。從國家開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來,住建部發布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截至2020年4月,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已經達到290個,再加上相關部門所確定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目前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伴隨著物聯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階段,智慧城市已由傳統意義上的智能化建設向更加系統、高效、開放、共享、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邁入。

隨著「新基建」加速,智慧城市將率先享受「新基建」帶來的紅利。與此同時,智慧城市作為「新基建」的重要載體,已成為檢驗城市「新基建」建設的參考標準。目前,三大運營商、BAT、華為、京東、浪潮等企業都開始在智慧城市領域發力,並取得積極進展。以深圳為例,深圳從2018年7月開始布局網絡通信、先進計算機和網絡安全三個主要方向,建成1000P級雲腦算力的鵬城實驗室,城市治理走向智慧化,政務服務實現「秒批」「秒報」,同時,深圳94%的行政許可證事項實現「零跑腿」;在交通領域,通過建設AI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高峰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10%;在電網建設方面,打造了5G+雲+AI構造智慧電網的先行示範樣板,通過建設智能巡檢系統,傳統人工巡視需要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目前只需要2小時。

交通被認為是物聯網所有應用場景中最有前景的應用之一。近些年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智能交通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注入了新的動力。智慧交通網ITS114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城市智能交通千萬項目規模逐年增長,到2020年上半年千萬項目規模達到103億元,同比增長15.5%,主要包含交通管控、智慧停車和智慧運輸三大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高德地圖發布了國內首個智慧交通物聯網(IoT)平臺。針對道路作業生產事故多、信息發布慢、觸達範圍窄、管理效率低等行業痛點,該平臺通過全系列IoT硬體產品和智慧交通物聯網軟體平臺,用軟硬一體的數位化能力幫助道路交通從業者(交警、道路養護工、道路施工方)工作更安全更高效。

近年來,政府層面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推進智慧交通行業快速發展,隨著行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智慧交通行業將更進一步發揮「新基建」的重要支撐作用。

此外,2020年,物聯網在能源、零售及醫療保健等垂直領域的市場份額也相對增加,物聯網正在步入加速發展期,預計2025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超過240億,智慧健康、智能車聯、智能家居、智能環保等將推動物聯網應用爆發式增長。

但不可忽視的是,物聯網及相關產業發展依然面臨一些短板。未來如何加速物聯網健康發展?產業鏈還需從連接、數據、安全等多個維度出發,打破數據孤島,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和終端資源,並針對不同細分垂直領域賦能,以最大化「新基建」的效能。

2020,來「盤」 | 中國力量!我國5G基站已建70萬座,應用遍地開花

2020,來「盤」 | 定義2020光通信:追「光」而上

2020,來「盤」 | 工業網際網路邁入實踐階段,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2020,來「盤」 | 雲計算市場「馬太效應」加劇,雲原生異軍突起

重磅預告:2021 ICT趨勢年會

【點擊上圖跳轉至報名參會連結】

歲末年初,

ICT行業最!最!!最!!!

重磅會議

已經在奔向你的路上~

「2021年ICT行業趨勢年會」

將於2021年1月8日在北京召開

眾咖雲集 碰撞智慧

總結過去 預見未來

2021年ICT行業趨勢年會為您撥雲見日

會議安排

主論壇——2021 ICT行業趨勢年會

主題:數字經濟領航 創新驅動發展

分論壇——5G高質量發展論壇

主題:打造高質量網絡,繁榮發展5G應用

分論壇二—雲網融合創新論壇

主題:網絡雲化,數智賦能

頒獎晚宴——

2020中國ICT產業龍虎榜、優秀解決方案

END

作者:田小夢 孟月

責編/版式:小羽絨

校對/審核:範範

監製:劉啟誠

相關焦點

  • 張延川:物聯網正在步入加速發展期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2020年12月10日, 由中國通信學會和中國電子學會聯合舉辦的2020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在南京隆重召開。大會主席、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延川先生致歡迎詞。張延川指出,2020年是中國從全面小康社會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交匯點,註定是令人難忘的一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演化期。
  • 2020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在南京召開
    12月9日至11日,2020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CIoT 2020)在南京召開。線上線下14位院士聚焦探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線下線上22場峰會覆蓋物聯網從理論到應用的各個領域,一場學術及行業合作交流的盛會,圍繞數字經濟、智慧生態、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物聯網安全、應急物聯網技術、智能高等教育等熱點主題,讓現場會人員及廣大在線聽眾共享了一次物聯網饕餮盛宴。
  • 14位院士雲集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 金鑫科技應邀參加
    「物聯網正在步入加速發展期,預計2025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超過240億,智慧健康、智能車聯、智能家居、智能環保等將推動物聯網應用爆發式增長。」 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延川在2020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上表示。
  • 想「強筋健骨」,物聯網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物聯網與5G融合,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的力量。  12月10日,在2020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中,物聯網和通信行業多名院士、專家及企業代表,共同探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物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 中國信通院物聯網白皮書(2020年)
    物聯網領域仍具備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 GSMA 發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 年移動經濟)》報告顯示,2019 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達到 120 億,預計到2025 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規模將達到 246 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13%。
  • 來了!物聯網億萬市場
    在數位化時代,碎片化應用讓我們對於物聯網的印象似乎是模糊的,清晰透明的物聯網藍圖是我們對未來的渴求。隨著物聯網技術在2020疫情防控的全力出擊、新基建的核心要素,這些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心安的是物聯網積蓄數十載所綻放的魄力。
  • 物聯網連接規模超百億,騰訊IoT平臺加速產業數位化轉型
    文/楊劍勇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超非物聯網連接,到2020年底,全球217億個連接設備中,有117億將是IoT設備連接。這一數據來自IoT Analytics,並預計到2025年,受5G等新技術推動,將有309億臺聯網的IoT設備。
  • 新技術賦能 泛安防時代下有哪些發展優勢?
    如今,在眾多新技術賦能下,安防市場更加的廣闊,安防產品更加的豐富,場景應用範疇也更加的廣泛,同時,新技術進一步賦予各系統加速走向集成融合,打破原有的產業界限,推動智能升級,進入泛安防時代。作為傳統產業,安防進入泛安防時代意味著在衍生更多的需求,為產業帶來更多機遇,AI、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賦能,讓產品功能更加智能,應用拓展更加廣闊,當下企業立足於「智慧城市」「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安防企業以技術為核心創新驅動,研發拓展更多新產品和新方案落地,推動產業利好發展。
  • 常州高新區:數字經濟實體經濟加速融合
    王忠良 常 森 本報記者 過國忠  數字經濟正助推著常州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12月3日,2020中國(常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與合作推進大會上,常州高新區在5G、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領域,又集中簽約12個項目,總投資15億元。
  • 年中回顧|2020年物聯網十大熱點事件
    點評:總的來說,在新基建加持下,勢必會促進5G、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等領域的發展,物聯網行業的邊界也會隨之不斷拓寬,跨界競爭、跨界融合的現象將會成為常態,新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不妨靜待變革之相。7、5G商用一周年2020年6月6日,中國5G商用牌照發放已經有一年時間了,在這一年中,我們親身經歷了5G概念從陌生到熟悉,5G基站從少到多,5G手機從昂貴到便宜,5G應用從概念到實例。回望5G這一年,突飛猛進的數字與成績背後,夾帶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 美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發布物聯網白皮書 行業發展步入快車道(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29日,美國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正式發布「物聯網分布式帳本」白皮書,白皮書首次發布物聯網分布式技術的標準和基礎架構,白皮書由IIC分布式帳本工作組發布,由IoTeX、華為和亞馬遜聯席主席發起並草擬,其它來自PWC、IGnPower
  • 張克鎮:中醫藥跨界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
    新華網海南博鰲12月5日電(王坤朔)12月4日-5日,以「弘揚企業家精神 融入新發展格局」為主題的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省博鰲舉行。本屆論壇期間,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2020健康未來峰會:構建跨界融合新生態」平行論壇在12月5日下午舉辦。
  • 培育生態鏈 擴大朋友圈常州高新區:數字經濟實體經濟加速融合
    原標題:培育生態鏈 擴大朋友圈常州高新區:數字經濟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王忠良 常 森 本報記者 過國忠數字經濟正助推著常州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12月3日,2020中國(常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與合作推進大會上,常州高新區在5G、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領域,又集中簽約12個項目,總投資15億元。
  • 物聯網發展跨越拐點!2020 AIoT產業年終盛典圓滿落幕
    連接數的增長催發了數據的爆發式增長,物聯網IoT向智聯網AIoT升級日益顯現。隨著AI晶片、軟體系統、操作平臺與物聯網的高度集成,AIoT的發展體系在穩步建設當中,並且已經在消費端和產業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要認識到AIoT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的障礙:第一,AIoT產業已經從「自動化」發展到「單品智能化」,正逐漸進入到「場景智能化」階段。
  • 2020第五屆物聯網照明大會暨智光杯頒獎典禮12月18日浦東盛大舉行
    這些都見證了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的快速發展,作為顧問,我感覺由衷的欣慰。2020年,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今年2月份開始就連續直播80期「抗疫智光雲學堂」,成功編寫與疫情有關的全球第一本《紫外殺菌消毒用燈具與光源應用指南》及《疫情啟發下的智慧小區發展白皮書》,這些課程和書籍對於照明行業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
  • NTT x 瑞歐威爾 x DELL 新型物聯網解決方案發布會
    今年以來,隨著北鬥3號衛星組網完成,我國5G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融合北鬥定位、AI、AR、VR、邊緣計算等多種技術的產品會出現在我們身邊,為生產和生活提供更加智能化全範圍的服務
  • AI落地加速產業智能化 百度天工亮相2020雲智峰會打造智能物聯網
    5月18日,ABC SUMMIT 2020百度夏季雲智峰會在線上舉行。在百度智能雲一系列新戰略、新架構、新方案亮相之後,智能物聯網論壇成為產業各界關注的焦點。隨著端邊雲協同一體化的持續加深與雲端中樞能力向網絡及設備「邊緣」的不斷延展,智能物聯網不僅將改變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交互的方式,也將改變整個商業模式及產業形態,並形成大規模的智能協作,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社會的到來。伴隨5G在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商用和「新基建」大幕的展開,智能物聯網正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關鍵時刻。
  • 威勝信息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物聯網產業進入爆發期 營收淨利雙...
    當前的中國大部分產業已快速轉向數位化,帶來的影響是物聯網逐步滲透至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中央曾多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吹來的政策暖風正助力新基建打開萬億級物聯網市場,而伴隨著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在各個應用領域延伸,物聯網產業生態發展的爆發期已經到來。
  • 多項利好落地 中國-東協合作步入加速期
    同時,雙方還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慧、遠程醫療等領域打造更多合作新亮點,推動中國東協合作步入加速期。  自貿區實現多領域突破  中國-東協自貿區自2010年成立以來,雙邊貿易額由2010年的2928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6415億美元,中國連續多年穩居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東協也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 行業數位化邊緣計算專題論壇:深耕邊緣計算應用創新 加速行業數字...
    2020年12月10日,由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主辦的2020邊緣計算產業峰會(ECIS2020)在北京召開,其行業數位化邊緣計算專題論壇11位報告人聚焦物聯網、智能交通、數據中心、5G、工業網際網路等熱點話題分享邊緣計算技術典型應用場景和最新發展態勢,探討如何利用邊緣計算技術加速各行業數位化轉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邊緣計算研究員王哲擔任本次論壇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