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2月4日消息(記者張歡、通訊員邢蓓琳):1個區中心、14個分中心、342個實踐站,連點成線,織線成網——上海靜安區文明實踐陣地的一張網。隨著這張網的織就,文明實踐的「最後一公裡」被打通,100萬居民、30多萬白領、19.9萬名註冊志願者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從參與者、受教育者,「蛻變」成傳播者、踐行者和宣講者,成為社會治理閉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2月4日,靜安區召開「文明實踐與志願服務——2020年靜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工作交流展示會」。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原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張黎明,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首席記者、主持人,國家一級編輯駱新,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高級律師,全國最美志願者張玉霞被聘請為靜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大使。
會上,來自臨汾路街道、區文旅局、區委明燈講師團、889 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河濱融景居民區實踐站的代表們交流分享了經驗和體會。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靜安區秉持「黨建引領、共同實踐、融入治理」的工作原則,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湧現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品牌和做法。
黨建引領 全域唱響黨的「好聲音」
圍繞「四史」學習教育,靜安區嘗試打造理論宣傳教育的特色品牌,用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的力量推進黨的理論進基層。今年7月,靜安區推出「紅色印記—中共中央早期機關在靜安(1921-1933)」新時代文明實踐巡展,創新通過「六個一」的形式將巡展送進全區1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讓更多的靜安群眾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與靜安的紅色歷史對話,汲取更多的發展力量。與此同時,靜安區通過打造「明燈講師團」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中外家庭戲劇大賽等一系列文明實踐品牌,凝聚向善向上的力量,讓黨的「好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現在我們看到的Logo牆,整體是一個『蜂巢』的形狀,局部由『北鬥七星』和『如意』的造型組成,我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Logo和恒隆聯合黨委的Logo均在正中心,寓意著我們希望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起到『服務、凝聚、引領、發展』的作用……」坐落於恒隆廣場辦公樓二座607室的「恒隆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是一個建在樓宇上的實踐點,也是通過黨群服務激發文明實踐活力和生命力的一個縮影。
恒隆廣場所在地曾見證了「紅色靜安」的風雨歷程,曾是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辦公所在地,也曾是上海大學辦學地。設在這裡的服務站功能齊全,以一當十。在一般的黨群服務以外,站點常設電子問卷,結合樓內實際,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為樓內企業提供「樓小二」企業政策諮詢、志願者註冊認證、場地租賃等全方位服務。
服務站站長、恒隆廣場聯合黨委書記、恆邦地產財務副經理戚衛紅介紹,通過整合黨建、精神文明、統戰、群團等各類陣地資源,志願者們還因地制宜打造出具有恒隆廣場特色的「彤心永恆」紅色黨課、「恆愛行動」志願公益、「恆享生活」文化樂活、「恆知講堂」職業成長、「恆泰家園」社區共治等「恆系列」服務品牌,在樓宇廣泛開展「四史」學習教育、「We課V講」、「垃圾分類我先行」等項目。
南京西路街道黨群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恒隆站的設立有效擴大了黨建「朋友圈」,通過恒隆商圈黨建聯席會議這個抓手,為各基層黨組織搭建起交流平臺,藉助「樓樓聯動」、「兩白互動」、「樓企聯建」機制,形成資源對接和共享,商圈黨建工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
共同實踐 「自選動作」書寫文明範本
近一年間,靜安區創新更多智慧化、科技化的手段,持續擴大文明實踐的影響力、輻射力,比如今年7月正式上線的靜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智慧雲平臺。「我們將階段性學習宣傳教育重點、群眾現實需要與轄區內志願服務資源相結合,挖掘完善文明實踐項目,在信息化平臺上發布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清單,群眾可根據查詢、預約各街道(鎮)、各條線現有活動和項目,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全區一盤棋的信息互通格局。」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
靜安全區各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實踐站也以新穎的「自選動作」讓文明實踐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推動全民參與、全區域聯動、全社會共同支持。今年9月,大寧路街道「文明實踐夜市驛站」陸續在大寧國際商業廣場、大寧德必易園、珠江創意中心開張。每周五和雙休日的大寧夜市常設「好心人爆料站」,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線爆料身邊的好人好事。「文明實踐夜市驛站」每周推出四史宣傳教育、公益慈善義賣、志願者招募、文明實踐項目路演、文明習慣倡議等不同主題的文明實踐子項目。截至9月30日,「文明實踐夜市驛站」共接待市民打卡3000餘人次,招募志願者150人,其中「好心人爆料站」收集到34名好心人爆料單;圓夢公益點通過「圓夢微心願、黨員做奉獻」的方式,由黨員隨手做公益,幫助轄區居民、白領完成微心願5個;四史學習流動點接待500餘人參與四史學習答題,持續擴大和鞏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宣傳力度。
10月30日,靜安區第342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清清河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揭牌成立,這又是一座有個性的文明實踐站點。通過匯聚區域和行業黨建力量,站內配備吧檯和書報架,供城市建設和養護工作人員用餐、休息和閱讀。市民還可以通過電子觸控螢幕,查閱靜安區河道文史研究資料、觀看「滬水雲課堂」、了解靜安區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河道整治歷程。
成立於2011年3月的清清護河志願者服務隊,是一支由市民自願參加、自發組建,協助河道治理和水環境管理的自律性群眾組織,目前已擴展至40支分隊,註冊志願者超過500人,涉及全區9個涉河街鎮,實現區域10條中小型河道全覆蓋。2018年3月,清清護河志願者服務隊工作站成立,成為服務隊的「大腦」,對各支服務隊進行統一管理、指導日常工作和協調安排各項活動。隨著實踐站的成立,志願者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原來,我們的志願者團隊分散在各個小區,但現在驛站的功能很全,他們完全可以到這個大本營來。」清清護河志願者服務隊工作站第一任站長王莊妹說。
融入治理 加速度打造我們的「家」
通過社會治理創新,凸顯文明實踐成效,是靜安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中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命題」。「加裝電梯也好、抗疫也好,創建複評全國文明城區也好,都是文明實踐工作的內容之一。」靜安區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區文明辦已經將其中有特色、有亮點的經驗做法彙編成《實踐與探索——靜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願服務發展案例集》,以此來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繼續走深走實。
「老房加梯」是一件費時費力的社區家務事,也考驗著一個社區的和諧與文明。在臨汾路街道,轄區內17個無電梯居民區全部實現加裝電梯零的突破。文明實踐的「區域網」成為了街道老房加梯工作的「提速器」。
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不僅在線上開啟「民情日誌」、「時間銀行」等信息化平臺,還在線下將20個文明實踐站、39個文明實踐點進行串聯,為1.3萬名志願者、200多個志願團隊提供服務。中心負責人沈祥翔說,文明實踐激活了居民自治動能的能效。在加裝電梯期間,通過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引領,搭建樓組自管會、議事會等自治平臺,制定電梯公約,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在加裝電梯項目的帶動下,有84個樓組建立樓組自管會,社區治理新增300多名骨幹力量,社區內4000名黨員志願者帶頭推動老房加梯。
石門二路街道新福康裡居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位於新閘路888弄148號106室,最顯眼的要數一面「新時代達人」牆。「我們的社區達人資源庫豐富,他們都是熱心志願者。居民有需求,可以來這裡找達人信息,反饋給值班人員,再點對點將需求給達人,為居民達成心願。」 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魏瑛介紹。
「文明實踐站提供的服務都是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的。」魏瑛介紹,在了解到底層居民存在洗衣晾曬的需求後,居民區想辦法聯繫了社區單位農行石二支行出資支持,每月免費為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洗烘床單等大件的助衣服務。
這百平米的站點,不僅是一個提供服務的物理空間,更是文明理念的傳播源頭,鼓勵更多人參與文明實踐。今年,魏瑛又與隔壁居民區書記共建結對。在她看來,未來文明實踐站應該打破社區的邊界,形成街區的概念。「我們考慮將隔壁小區的志願者資源也納入進來,大家共同打造文明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