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反彈,引起社會極大震動。正如北京市領導所言,北京已進入非常時期,我們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訓,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
疫情洶洶,在健康和生命面前,感到擔憂和焦慮甚至恐懼,都是正常反應。這恰恰說明公眾對防疫的關心和重視,無動於衷、無所反應才真會壞事。但是,形勢嚴峻不等於草木皆兵,高度重視也不意味著風聲鶴唳,大疫當前,過度恐慌絕不是最佳選擇。
過度恐慌並不能消滅病毒,反而會給防疫帶來幹擾。11日西城區確診病例公布以來,有人談新發地色變,隨意公布他人甚至是確診患者個人隱私,將對抗病毒變成了折騰同胞,令人痛心。也有人被不實消息蒙蔽,跟風散布被誇大的確診病例人數,加劇輿論焦慮和緊張。還有人對管控措施不理解,一味呼籲全面停止社會活動,希望以大停擺對抗「大傳播」。擔心自己和公眾安全可以理解,但以此傷害同胞,放大焦慮,則不可取。科學防疫,理性應對,是戰勝病毒的不二法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會徒增內耗,貽誤戰機。
事實的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會加劇恐慌,公開透明是消除恐慌的定海神針。從新聞通報來看,確診病例都同新發地市場關聯。在對新發地市場有關人員和環境的緊急核酸檢測中發現了45人咽拭子陽性和40份環境陽性樣本。在海澱某市場發現了1例咽拭子陽性,在遼寧發現了2例無症狀感染者,他們都是新發地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公開資料顯示,新發地是亞洲最大的農貿市場,日均客流量達1.5萬。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局面是否會發生波折,日均千萬人次的人員流動該如何管控,這些都不得不讓人擔心。及時高效的信息發布機制有助於公眾全面了解所面臨的形勢,進而為理性思考奠定基礎。公開透明也是公權力應對有據地體現,以政府的陽光自信更能帶動公眾的團結向上。本次突發確診病例,北京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公布確診病例活動軌跡,斷然採取管控措施,以及時高效的手段和開放自信的態度給公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經驗和實踐證明,防控疫情重在信心重建。確診病例突如其來,一時的震驚和恐慌是人之常情,因為恐懼所以小心翼翼,這本就是防控的重要基礎。只是,同病毒的鬥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始終精神緊張也很容易在高度應激狀態下應對失措 ,所以更要在恐懼和緊張之後重建信心。
一方面,我們已經同病毒苦戰五個來月,積累了豐富的防控和救治經驗,特別是在救治上,無論是醫生團隊還是診療規範乃至有效藥物,都不斷走向成熟。北京有著無可比擬的醫療資源,此次在疫情反彈初期就採取果斷措施最大限度切斷傳染源,足以稀釋甚至避免確診病例對醫療資源的擠兌。
另一方面,近五個月的鬥爭已經證明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無論是免費治療,還是傾注最優秀的醫療團隊,面對疫情,我們從來沒有算計和比較,只有服務和救治。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行之有效的防控模式,英勇無畏的戰疫鬥士,這些才是支撐我們戰勝病毒更為根本的力量。「以人民為中心」,有了這被實踐證明了的信條,足以無往而不勝!
路漫漫其修遠兮。越過驚濤駭浪,熬過激流險灘,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文/ 張瑋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