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擅自建九龍壁,還不聽朱棣詔令,為何卻沒遭到清算

2020-12-27 騰訊網

「明清三大九龍壁」分別為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山西大同九龍壁。其中前兩個九龍壁,都是皇帝所建,屬於皇家之物。唯獨山西大同的九龍壁,是一位王爺所建,這個人是誰呢?

他就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傳說有一次朱桂的老婆徐氏,見到皇宮裡有一個九龍壁,回去後就強行要朱桂也造了一個。不過這個傳說應該不屬實,因為北京故宮的九龍壁,是乾隆年間建造的,朱棣時期還沒有。

儘管這個傳說是假的,但朱桂建造九龍壁是真的,而且他事先並沒有通過朱棣的準許。朱桂建的九龍壁,雖然不及後來故宮九龍壁的精美,但卻十分有氣派。他建的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故宮九龍壁的兩倍左右。

眾所周知,龍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雕飾,連太子都不能用,可朱桂卻偏偏建了個九龍壁,這不是等於在挑釁皇權嗎?朱棣是個猜疑心很重的皇帝,對於朱桂擅自修九龍壁的事情,朱棣是怎麼對待的呢?

事實是,朱棣並沒有追究朱桂,反而任由他修建九龍壁。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朱棣和朱桂兄弟感情好。朱棣的老婆徐皇后,是徐達的長女,而朱桂的老婆徐氏,是徐達的次女。因此兩人既是兄弟,又是連襟,感情深厚一些也說得過去。

當初建文帝削藩,將朱桂廢為庶人,並拘禁在山西大同。後來朱棣奪位,便下令將朱桂放了出來,同時恢復他的王位。由此可見,朱棣真的很寵愛這個弟弟。

但即使如此,也不代表朱棣會縱容弟弟,做出僭越之舉。本來在皇權之下,就算是父子、同母兄弟都不留情面,沒道理朱棣會無視朱桂擅自建九龍壁的行為。

那麼如此看來,就只剩下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朱桂對朱棣造不成威脅,所以他才沒遭到清算。

當初建文帝削藩,一直在挑選合適的藩王下手。那時候的朱桂就搜刮民脂民膏,用來大肆建造宮殿,這就給了建文帝削藩的理由,於是將他廢為庶人。朱棣恢復他的爵位後,朱桂仍然沒有改掉這些惡行。

許多人都對朱桂怨聲載道,朱棣聽聞後,還曾告誡過他:「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但不管怎麼告誡,朱桂都聽不進去。最後朱棣下令,將朱桂抓到京城問罪。

然而萬萬沒想到,朱桂不僅敢擅自修九龍壁,還敢不聽朱棣的詔令。朱棣一氣之下,又發出一道詔令,要朱桂到京城認罪,這一次朱桂才勉強上路。但奇怪的是,走到一半就收到命令,說要將他放回去。

最後朱桂沒有被抓到京城問罪,朱棣只是削去他三護衛罷了。由此可見,在朱棣心中,朱桂就是個荒唐的王爺,他既沒有野心,也沒謀反的實力。加上他臭名昭著,就算想謀反,也沒人願意幫他。

反而是朱棣,他在朱桂上京的途中,下令將其放回去,這就表明他對兄弟有仁愛之心,反倒會得到一些好名聲。這就是他縱容朱桂的原因,而朱桂也因此得以善終。正統十一年,朱桂去世,享年73歲。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大同九龍壁:國內九龍壁之首,比故宮的九龍壁還古老
    這是在全國僅有的三座九龍壁中的一處,另外兩處在北京的北海公園裡和太廟的皇極門前;大同的九龍壁比北京的另外兩座九龍壁還要早上百來年,體積也比它們大上四倍多;龍壁一般用作建築物的照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存有龍壁數座。
  • 代王府軼事:代王朱桂夫婦的那些荒唐事兒
    朱桂對其長孫即代世孫朱仕仍然是置親情於不顧,於是宣德皇帝「致書代王桂曰:比者多聞曾叔祖聽納宣寧、懷仁二王浸潤之言,離間世孫,致曾叔祖屢肆怒責於世孫,聞見者成所不平。(宣寧王、懷仁王)爾二人專於父前離間,致父切怒世孫。爾兄弟二人又嘗隨父及宮人用磚石、鐵錘打破世孫府門,意欲害之,世孫躲避得免。……」。代王朱桂雖然隨性做事,性格暴躁,但也十分懼內,是非常怕老婆的。
  • 代簡王朱桂:大同百姓的夢魘,令明初四代皇帝頭痛不已的刺頭
    究其原因,實在是三人之中領頭的那個老頭,不要說大同城內,就在大明朝堂之上也沒幾個人惹得起。 三人每當行兇完畢,就會大搖大擺地回到市中心的和陽街,走進隱藏在那座氣派無比的九龍壁之後的王城之中。那座九龍壁,是當時京師以外絕無僅有的一座,高8米、厚2米、長45米。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上均勻協調地分布著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
  • 寵妾滅妻,拋子棄孫,橫行鄉裡:記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
    這塊九龍壁最早的主人,就是本文的主角,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朱桂剛到大同的時候,還頗有些表現。比如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三月,朱桂就親率護衛官軍出塞,配合三哥晉王朱棡一起徵伐北元殘餘勢力。因此在朱元璋去世之前,朱桂一直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守邊塞王的職責,不敢絲毫懈怠。但是在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一切都和之前不同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朱桂被侄子隨便找了個藉口廢為了庶人並在大同就地關押。
  • 龍有不同形態,仔細看一下大同九龍壁的每條龍,發現什麼秘密了?
    山西大同有一塊九龍壁,是全國最大的九龍壁。它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王府門前的一塊照壁。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面由426塊琉璃拼砌而成,九條龍氣勢磅礴,各顯雄姿。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有琉璃鬥拱;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上面雕有41組二龍戲珠的圖案。
  • 看完五位藩王被削藩的下場後,終於知道明成祖朱棣為何要冒險造反
    為何燕王朱棣寧願冒險造反,也不願意削藩?一新皇即位,鞏固政權相比之下,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時,局勢還是比較穩定的,因為在此之前,凡是會威脅皇權統治的人,都早已經被明太祖朱元璋送去了另一個世界。剩下的人都是一些絕對忠誠和無法威脅到皇權的人。
  • 九龍壁
    中國三大九龍壁指的是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和大同九龍壁。九龍壁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是帝王貴族出入的宮殿或者王府的正門對面,是權力的象徵,做工十分精美,藝術和歷史價值很高。故宮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壁長29.4米,高3.5米,厚度為0.45米,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宮坐著,朱棣敢殺他嗎?
    以朱棣的狠毒,早就把儒家禮法那一套置於刀口之下,更何況他有的是辦法,可以讓朱允炆「合理」駕崩,所謂悠悠之口會被堵得死死的。朱允炆為何不選擇坐等朱棣?朱棣進入皇宮時,已經是一片火海,有人從火堆中搶出三具屍體,太監們指認,他們分別是建文帝、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
  • 大同旅遊必來九龍壁,體積是北京九龍壁的三倍大,號稱龍壁之首
    很多人只知道北京北海公園有一面九龍壁,不知道山西大同有一座比那面早二百多年,是它三倍大的九龍壁,已經六百多年了,正兒八經的真古董。多少次戰爭、地震以及五十年代的那次洗禮,都沒有傷到這座神奇的九龍壁。
  • 代簡王朱桂:寵妾滅妻,拋子棄孫,令明初四代皇帝頭痛不已的刺頭
    看明初歷史,不能不忽視宗室諸王這一塊,他們和其餘人一道勾勒出明初的風華畫卷。代王朱桂便是這其中一位,然而他卻是以另類別樣的方式,讓四代皇帝都為他頭疼。 而當時封地在太原的晉王朱濟熺,幼年時與建文帝一同在南京讀書,有同窗之友誼,建文帝很有可能萌生出除掉代王而後讓自己好友控制大同衛的心思,別忘了,第一代晉王朱棡「顧盼有威,多智數」,不但是馬皇后嫡出,比後來的燕王朱棣還早三年就藩,在九邊之中威望巨大更勝燕王。在燕王的大本營北平側翼放下忠於自己的一支強兵,對建文帝穩定局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 平遙九龍壁
    中國現存的古代琉璃九龍壁有四處:大同九龍壁,位於大同市城區,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孫朱桂的王府前的照壁。大同九龍壁山西平遙九龍壁,在平遙古城的平遙文廟內,建於明朝初期,原為太子寺照壁。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後修復。
  • 朱允炆「削藩」人喪權失,朱棣卻成就霸業,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導語:明朝皇帝同樣是削藩,為何朱允炆人喪權失,朱棣卻成就霸業,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俗話說:「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於古代封建社會來說,皇帝自然是權力中心,但皇帝也只是一個人,天下那麼大就需要有人來幫助共同管理。對於那些有功勞的臣子,自然也是不吝賜賞。
  •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究竟和朱允炆急於削藩之間,有多大關係?
    個人覺得應該是逼反的,要知道朱元璋給朱允文的是王朝權力安穩過渡,四海昇平,也沒有內憂外患,而此時的朱棣兵權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反觀建文帝卻掌握著全國所有兵馬,更重要的是各地藩王勢力,都沒有任何反對他的理由或跡象,只要朱棣的腦袋沒有瘋掉,根本不可能會有反叛的念頭,畢竟朱棣心裡清楚,憑藉自己那麼點軍力是無法與朝廷相抵抗的,因此,朱棣不會反也根本不敢反,說白了,作為藩王的他如果此時造反一點機會也沒有
  •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史·成祖一》  恐怕明成祖朱棣還真不一定能找到機會去援引《祖訓》,打著「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旗號舉兵造反,他也沒有理由去起兵。——《明史·成祖一》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朱棣
    耿炳文敗了一次就被換了,李景隆不僅敗了很多次,還讓他領兵,敗光了60萬大軍還不處罰,以朱允炆的心狠手辣,如此放過李景隆,不就是因為信任和心腹嗎?所以,李景隆就成為代替耿炳文的主帥,成為朝廷軍隊對抗燕王朱棣的主帥。
  • 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何派李景隆對陣朱棣,後來李景隆為何投降?
    左都督府與現在的都督府相似,朱元璋把全國劃分為五個軍區,左都督府是其中之一,李景隆是實權派,太子太傅更是太子的老師,此時的太子顯然是建文帝的朱允炆,正因為如此,李景隆成了建文帝的軍事心腹。靖難之役開始後,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卻沒有幾個人能擔負起擊敗燕王朱棣的重任,算來算去,一共有三個人,第一個是耿炳文,第二個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第三個是李景隆。
  • 建文帝為何急於對朱棣動手?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做了皇帝,建文帝沒有像其他剛繼位的皇帝一樣暫時按兵不動,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形勢,積聚力量,而是急忙對諸王動手,尤其是朱棣。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光是鞏固自己的皇位這麼簡單,那原因到底是什麼?
  • 絕無僅有,大同代王府內,為何會有座大成殿
    這九位「邊塞王」分別是,北平燕王朱棣、大寧寧王朱權、廣寧遼王朱植、宣化谷王朱穗、太原晉王朱棡、寧夏慶王朱栴、西安秦王朱樉、甘州肅王朱楧、大同代王朱桂。由於是親王,身份特殊,實際是地方的「小皇帝」。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兒子,五歲時候被封為豫王,十八歲又改封為代王后,於次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