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日本是一個落英繽紛的時節,每年一次的櫻花祭像粉白色的雲如期而至。那些櫻花樹下訴說的物語,千百年來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扉思與嚮往的心。櫻花的花期卻不似盛開時那樣極富生命力,七日花敗,獨留人心。
每年由衝繩至北海道,隨處可見的粉白裝飾了整個日本。櫻花祭時人們會聚集於櫻花樹下,三五好友,酌一杯清酒,分享美味的便當,清風拂過,櫻吹雪飄,一年的美好便留在此刻。
櫻花祭的時間為三月十五至四月十五,日本的關西地區則訴說著這個島國的傳說與歷史。關西地區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地理上是指近畿地區,即包括大阪、京都、滋賀、三重、奈良、和歌山、兵庫2府5縣的地區。
奈良、大阪、京都一帶地區具有上千年的定都歷史,無數的傳說物語吸引著人們。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說過:「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我便要去邂逅這美麗的機緣。
落地名古屋機場,環顧四周,隨處可見的漢字令人倍感親切,消除了些許在異國他鄉的陌生感。坐在去往民宿的火車上,窗外的飛馳而過的美景與一個個小鎮讓人目不暇接。一棟棟木質的日式民宅,典雅古樸,卻又整潔肅穆。
庭院是日式「町家」的標準配置,打理的井井有條,輔以山石與樹木景觀,建築與自然合二為一,盡顯天地人三才之道。每個村落都保留著百年前的樣子,仿佛與歷史打了個照面。在驚異於這種歷史感十足的錯落遍布各處時,不得不讚嘆日本對傳統文化保留的完整與流傳有序。
抵達王寺民宿已值傍晚,昏暗的小巷裡一棟百年大屋靜靜地坐落於黑暗中。推開門的一剎那,仿佛洞開了一道時空的壁障,瞬間回到了明治時代。硬朗的格局透露出雄渾的男子氣概,空氣中透著往昔塵埃的味道。恍惚間的時空交叉將自己融入這菊與刀的國度,撫摸著手中的太刀,感悟武士道精神,凝神冥想。
王寺是個安詳的城鎮,整潔的街道鮮有高樓與行人,仿佛這一棟棟大屋才是這市鎮的主人。三兩步便遇到一座「穿越而來」的民宅,以及街道邊錦簇盛放的櫻花。
四月的關西,花和寺的交織。日本的寺廟是佛教的廟宇,而神社崇尚的是神道,二者是不同的文化信仰。寺廟有天蓋,神社有鳥居。寺廟極具禪意,而神社則幽靜神秘。日本的寺廟極多,神社則更多,通常二者相伴而建。
與中國的駢式布局不同,日本寺廟布局為散式布局,多建在居民集中的地方。一些較大的寺院則依據自然山川水脈走勢而建,利用天然地勢,形散而神聚。
二者的參拜形式也各有不同,寺廟設有香火,燃香後將煙氣用雙手聚攏至周身,多多益善。寺廟內有諸多可以恭請的「御守護」與「御朱印」,例如:家內安全、芸事上逹、開運招福等等。神社的參拜則為在御手洗淨手後,拍兩下,雙手合十,搖鈴祈福。還可以留下「繪馬」許下願望。
「精神故鄉」奈良是日本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亦被稱為「社寺之都」,可以想像其寺廟與神社數量之多。盤踞奈良的牛鬼、礫天狗、魍魎等大妖經常出現在一些物語中,百年古都給世人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與傳說。鹿、寺、社、與櫻驅使著我們必須去一探究竟。
一天的行程,足以拜訪興福寺、法隆寺以及東大寺。興福寺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產」的一部分登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列。地標為著名的五重塔,塔高50.1米,僅次於京都的東寺。
法隆寺,又稱為斑鳩寺,寺內保存有自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築及文物珍寶,被指定為國寶級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類合計2300餘件。法隆寺同樣有一座五重塔,199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一建築形式在日本的寺廟中經常出現,源自我國隋唐時期的建築模型,在我國已不多見,在日本卻完好地保留下來。建築制式由一根中心柱直通塔頂,分層出簷,好像一層層屋頂相疊加,由下自上逐級縮小,遠遠望去古雅肅穆。
奈良名聲最大的寺廟便是位於奈良公園內的華嚴宗大本山東大寺,簡稱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該寺於741年聖武天皇下詔仿中國寺院建築結構(由山門和大佛殿組成的天竺式結構)興建而成。藉此可一窺我國隋唐盛世大氣之國風。
因位於奈良之東,故名東大寺。曾於1180年和1567年兩次遭兵火。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和尚曾在這裡設壇授戒。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堪稱宏偉。
然而此地壯觀之處並不只在於大殿的宏偉,還在於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宏偉與自然營造交相呼應的景觀。大殿前廣場兩側的櫻花樹與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在斜裡45°望過去,櫻與殿恰似經過鏡頭編排般交融在一起,構成一幅絕佳的構圖。
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中國唐代風格的巨大佛像盧舍那佛,右側虛空藏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四角分布有四大天王像鎮守四方。南大門有兩尊巨大的金剛力士像把守,上書金匾「大華嚴寺」。建在高處二月堂能夠遠眺整座奈良市。
位於大佛殿西北面的正倉院則收藏有數千件各國文化珍寶,聞名於世。鹿鳴於野,綠草茵茵,櫻吹花落,絕佳的自然景觀與保留存整的歷史建築構成了一幅精美的畫卷。
不忍打擾這詩畫般的寧靜,與奈良的主人——小鹿告別,轉身離開了這片淨土,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京都。敬請關注下期京都坊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