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辛棄疾,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是南宋愛國詞人,總是一副壯志未酬、精忠報國的形象。
在很多古人事跡中,壯志未酬的文人一般都是窮困潦倒、食不果腹的。但辛棄疾可不一樣。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辛棄疾的詞人身份,卻忽略了他也是南宋的高級將領和官員。
我們首先要知道,宋朝雖然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但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是相當繁榮的。說白了,如果把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比作一個人,那麼宋朝就是一個家財萬貫但手無縛雞之力的貴公子。
也因此,尚文不尚武的宋朝,對待官員是採取「高薪養廉」的制度。
作家李開周曾經做過推算,宋朝官員包拯一年的各項收入總計是21878貫,而每貫銅錢的購買力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625元。也就是說,像包拯這樣的好官,一年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67萬元!
可見,宋朝的「高薪養廉」是貨真價實的高薪。
我們再來看看辛棄疾,雖然最後退隱山居了,但在仕途生涯中,他曾經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做過封疆大吏。
可想而知,辛棄疾的收入也必然是相當豐厚的。
在辭官歸隱期間,辛棄疾選擇定居在江西上饒,他在帶湖邊開發了一座莊園,並把莊園命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這座莊園可不像今天的別墅那樣只是一幢房子,而是有山有水有田地!
據記載,「稼軒」縱長一千二百三十尺,橫長八百三十尺。南宋的一尺有0.32米,換算過來,辛棄疾的莊園長約394米,寬約266米,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也就是說,辛棄疾的家可以建10個足球場,外加7個籃球場。
這哪是一個家啊,放到現在,按人均居住30平米計算,辛棄疾的莊園就是一個可以居住3000人的小區。(就這,都還只是按照低層住宅來計算的)
不僅如此,莊園當中還有房屋百間、良田百頃,亭臺樓閣、池塘園林一應俱全。而且得益於宋朝的政策,個人的衣食住行甚至家眷隨從的開銷,全部是由國家買單。宋朝公務員的高薪,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樣有山有水、又大又豪華的莊園裡生活,辛棄疾自然是怡然自得。
他曾在《清平樂·村居》中寫道:「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大兒子在東邊除草,二兒子在家裡編織雞籠,小兒子在小溪的源頭趴著剝蓮蓬。
看看!有錢人的生活,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曾經有人說辛棄疾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家業,是因為貪汙腐敗。但實際上從宋朝的制度來看,這簡直太正常了好嗎?
況且,歷史上的大詩人、大詞人幾乎都是造福一方的清官,像辛棄疾這樣整天腦海裡都想著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人,哪有心思去貪汙腐敗?
當然,辛棄疾的可貴之處也在於此,雖然物質條件優渥,但他絕不沉溺於笙歌醉夢——辛棄疾不僅精忠衛國,還留下了這麼多「背誦並默寫全文」的詩詞瑰寶,可以說是官場當中的一股清流了。
了解了辛棄疾的家業,你是不是覺得「辛棄疾」這個形象更加可愛了呢?
END.
文/夢瞻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