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顯微鏡被發明以來,人類在醫學上傾向於把事物分解成越來越細小,去研究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比如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解剖書都認為肌肉附著於兩骨之間,有明確的起點和止點。在闡述肌肉功能時,孤立地看待骨骼上的單塊肌肉,分裂了其上下的連接。這就是所謂的肌肉獨立理論。
人們簡單地認為:只要將單塊肌肉的功能簡單疊加,就可以得出人類動作和穩定時所需要的複雜功能。而託馬斯等提出,儘管肌肉可以獨立運作,但它總會通過筋膜網對整體的連續性有功能的影響。比如在人體經防腐處理和新鮮屍體解剖中均發現,淺背線中從頭到腳趾的肌肉並不是獨立斷開的,而是連接在一起,就像鏈條一樣,一環接一環。
1、肌肉的附著點並不是肌肉的終止,它像一列火車一樣沿著軌道行進(張力的傳遞),附著點(起止點)只是線路當中的「車站」。
2、肌肉骨骼系統是一個雙囊袋架構,內袋包繞著骨頭,外袋包繞著肌肉。而「人體其實只有一塊肌肉,只是它裝在了600多個筋膜袋內」,當應用解剖列車中的治療方案時,我們將肌筋膜經線視為貫穿外袋的長拉力線(即筋膜鏈),它們可以塑造、改變、重組、穩定和移動關節及骨骼(即內測囊袋)。
3、人體(骨骼肌肉系統)是一個張力均衡的結構:骨骼系統形成了結構外形,而行走在骨骼間的肌肉(肌筋膜鏈)則起到維持結構外形的作用,肌筋膜鏈的張力調整整個結構的平衡。理想的人體可以使內部的總張力與相對應的總收縮力達到平衡,使人體的運作達到最有效的狀態。當中的任何的一部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其張力發生變化,都會導致整條筋膜鏈上的另外某一部分(或整條鏈)發生張力的改變——縮短或延長(想像你是像蜘蛛俠一樣穿著一件緊身網衣,我們隨意提起一角,那麼你身體的其他部位都會受到牽扯),時間長久,就會產生疼痛和人體體態結構的變化。
4、跳出(但不是否認)傳統的肌肉獨立理論,將人體視作為一個整體,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去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比如,肩胛內側沿疼痛,我們通常採取的策略是放鬆菱形肌,但在疼痛得到緩解後,不出幾天疼痛又出現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找出其中的原因——菱形肌酸痛是長期被拉伸的結果——我們放鬆它,只是增加了它的代償能力,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前鋸肌過於縮緊。所以我們不僅要安慰「受害者」,而且要找出「加害者」,並懲罰它,讓它學乖。
5、基於肌筋膜鏈的理論,我們可以很好地找出人體代償的規律,解釋肌肉為什麼要這樣代償。人體一共有12條肌筋膜經線,包括:
主線
SFL 淺前線
SBL 淺背線
LL 側線
螺旋線
SL 旋線
FFL 前功能線
BFL 背功能線
臂線
SBAL 淺背臂線
DBAL 深背臂線
SFAL 淺前臂線
DFAL 深前臂線
核心
DFL 深前線
淺背線
姿勢性功能
在完全直立伸展的狀態下支持身體,以避免傾向蜷縮而屈曲
運動功能
除了膝蓋向下彎曲的例外,淺背線的所有動作功能便是產生伸直。
含較高比例的慢肌纖維
常見姿勢代償:
踝關節背屈受限,膝關節過度伸直,膕繩肌縮短(以取代深層外轉肌),骨盆前移,枕骨下受限導致上段頸椎過度伸直,眼睛—脊柱運動的不連續等。
淺前線
姿勢性功能
平衡淺背線,維持身體前後的平衡。
運動功能
引發軀幹與髖部屈曲,膝蓋伸直,以及足背屈。
含較高比例的快肌纖維
側線
姿勢性功能
為姿勢性地平衡前後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調控其他經線間的力量,以協調的方式來固定下肢和軀幹,避免在任何使用上肢所進行的活動中發生結果松解的情形。
運動功能
參與身體側屈、髖外展、足外翻。
旋線
姿勢的功能
將身體以螺旋方式環繞以幫助維持所有面向的平衡。
動作的功能
創造並調節身體的扭轉和旋轉,以及在離心和等長收縮時,維持軀幹和下肢的穩定以避免旋轉崩解。
上臂線
功能線
運動功能
這些經線可通過跨越身體,將其與對側腰帶中之肢體連接而延長力矩
深前線
姿勢性功能
抬拉內在弧度、從前方支撐腰椎、在呼吸的過程中穩定胸腔、使脆弱的脖子與在上方很重的頭得到平衡。
動作功能
含有比例較高的慢肌纖維保持核心結構穩定,使社體表層的結構以及線路與骨骼肌能更容易有效地運作。
6、解剖列車與中國醫學
假如你熟悉解剖列車同時又懂得中醫辨證和針灸,那麼你一定會感嘆這兩者的的理論有很多地方是很相似的。
(1)中醫講究整體,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人體中某個部位出現的問題不能頭痛醫頭,因為頭痛通常是「果」,而「因」也許就在腳上。肌筋膜鏈學者認為圍繞人體的筋膜(肌肉)是連續性的,張力在筋膜鏈上傳遞,筋膜鏈上的任何一段肌肉發生問題都會導致相近或另一端肌肉發生張力的改變。比如足底筋膜的緊張會造成頭後枕部的疼痛,或者相反,松解頭後枕部的筋膜可以增加膕繩肌的活動長度以及踝背屈的角度。
(2)中醫認為人體的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必須達到平衡,才能使人體內部達到一種和諧運作的狀態,過陰或過陽都會導致人體產生疾病。而筋膜鏈理論中,人體的骨骼肌肉系統是一個張力均衡的結構——張力和拉力達到平衡狀態。如果同一條鏈上的肌肉(筋膜)發生了閉鎖緊縮,那麼就會導致另一段肌肉(筋膜)發生閉鎖延長,從而打破了陰陽平衡的狀態,慢慢就會導致疼痛或失衡。
慢慢觀察肌筋膜經線和中醫的經絡,你會發現部分的經線是重合或相似的,例如前、後和側線與胃經、膀胱經、和膽經幾乎重合。而針灸的取穴和治則有近端取穴、遠端取穴、「腰背委中求」等方法,這與筋膜鏈用來解釋和處理代償的操作是相類似的。
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有「道術」一說,中醫經絡療法也講究道術,每條分布人體的經絡就是所說的「道」,胃脘的問題找胃經(當然還要辨證),而針灸、火罐、放血等就是所謂「術」。而肌筋膜鏈學者認為目前物理治療中缺的是「術」(包括物理因子、整骨療法、能量技術、牽伸療法、按摩療法等),而是缺「道」——處理問題的策略。肌筋膜鏈提供的就是一種發現問題(代償、疼痛、結構失衡)的策略,然後利用各種「術」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