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鴞鸚鵡:不會飛,我要這翅膀有何用?

2021-02-25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鸚鵡,

大家都不陌生,

有長這樣的

↓↓↓

也有長這樣的

↓↓↓

但你見過擁有「貓頭鷹臉」的鸚鵡嗎?

你見過不會飛的鸚鵡嗎?

世界上有一種這樣的鸚鵡,

它只生活在紐西蘭,

且數量極少,

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鴞[xiāo]鸚鵡


鴞鸚鵡雖然叫鸚鵡,但跟我們熟知的那些鸚鵡僅從外形上就有著千差萬別。

鴞鸚鵡的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還有大而灰的喙。所以單看臉的話,分明就是貓頭鷹啊!

其實,鴞鸚鵡是有翅膀的,只是翅膀相對短小,羽毛很軟,而且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所以它才飛不起來。

也就是說鴞鸚鵡的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能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


但是,鴞鸚鵡似乎很嚮往飛翔。當它們受到驚嚇時,會及時爬到樹上,等危險遠離之後,它們喜歡嘗試飛下來。可惜的是,不會飛就是不會飛,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摔個半死.


正是因為不會飛,鴞鸚鵡也不用像其它鸚鵡一樣,保持輕盈的體型。所以它們儲存大量脂肪,體型自然就會肥大而渾圓。鴞鸚鵡的體長約59~64釐米,體重950~4000克,要比其它鸚鵡大很多。

也是因為不會飛,鴞鸚鵡就需要另一種「武器」來保護自己,這就要講到它們的羽毛顏色。

我們常見的鸚鵡羽毛大都顏色比較鮮豔,但鴞鸚鵡幾乎全身羽毛都呈現苔蘚一般的黃綠色和極少數黑色至深棕色的條紋。

這樣的顏色其實是它們的保護色,畢竟不會飛、體型又很小的它們很容易受到陸地上其它動物的攻擊,擁有這樣的保護色,至少可以幫助它們躲避危險。

除了不會飛這一點跟其它鸚鵡親戚不同以外,鴞鸚鵡還有一個特別之處。


鴞鸚鵡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製度的鸚鵡。

什麼叫求偶場交配製度呢?簡單來說,它們求偶時的場景就好像古羅馬時期勇士們為了心愛的女人,在角鬥場決鬥一般。


到了求偶季節,雄性鴞鸚鵡會聚首在一個仿如競技場的地方舒展雙翼,通過表演獨有的舞蹈及演唱來吸引異性。

它們通過競爭取得交配權,交配完成,雌雄關係即告結束,不會結成伴侶──它們相遇只為了傳宗接代。

鴞鸚鵡的「角鬥場」

每個競技場均為由雄性製成的圓盤形凹坑,最大可達10米,但一般深度及寬度至少能容下一隻半米長的鴞鸚鵡。整個圓盤常毗鄰於石面、田埂或樹幹旁方便反射聲音。


除了圓盤外,每隻雄性鴞鸚鵡還會為它們的圓盤建一條連接的小道或可見的軌跡,沿山脊而建的話可長達50米,圍繞山頂的直徑也可達20米。

可愛的是,它們對待這件事情態度十分認真,會一絲不苟地整理好圓盤及小道上的殘骸。


可以說,發生在鴞鸚鵡身上一切的「悲劇」都源於不會飛,不會飛就沒辦法躲避大量的危險,雖說比普通鸚鵡體型大,但再大也就是一隻小鳥,對於陸地上那麼多兇猛的動物來說,捕食它們太容易了。


鴞鸚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被列入極危動物,有多極危呢,截止2012年,鴞鸚鵡的數量有126隻,其中包括78個養殖體成鳥。


鴞鸚鵡的「悲劇」開始於歐洲殖民者來到紐西蘭之後,更多更廣闊的土地被他們改為耕作及放牧等用途,鴞鸚鵡及其生存環境進一步被侵害。

更重要的是,殖民者們帶來了更多的狗、家貓、鼬等哺乳動物,對鴞鸚鵡來更是致命打擊。

由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不熟悉鴞鸚鵡這種生物,所以,鴞鸚鵡還沒有受到人類的直接迫害。

直至1845年,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對其皮毛進行首次描述,自此之後,歐洲的殖民者開始學習毛利人,利用狗搜捕鴞鸚鵡。


在十九世紀後期,基於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及狂熱,鴞鸚鵡變得廣為人知,引致數以千計的個體被大規模的捕捉,以作為動物園、博物館及收藏家們的囊中物,大部分被捕捉的個體往往在一個月內就會死亡。


1880年,為了減少入侵物種野兔的數目,大量鼬科動物(如白貂、雪貂及鼬屬的不同種)被引進到紐西蘭這片國土上,但同時它們也幹擾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極多數的原生物種如鴞鸚鵡等亦成為其捕食對象。

鴞鸚鵡標本

在不斷的重擊之下,鴞鸚鵡的數量急劇下降,一直到二十世紀,人們才開始關注鴞鸚鵡,但為時已晚,那個時候,鴞鸚鵡近乎滅絕,鴞鸚鵡很少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本來,鴞鸚鵡在紐西蘭這片土地上生活得很好,因為人類的擴張,幾乎招來「滅門之災」,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在不斷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下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狀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鸚鵡中最笨的鴞鸚鵡,不會飛也不會學舌,拉低鸚鵡家族的平均智商
    筆者:三體-小遙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鸚鵡是最聰明的鳥類,它們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還能夠模仿人們說話,這也因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鸚鵡同樣擁有一個巨大的家族,不同種類的鸚鵡在模仿語言之外還有不同的技能,但是也存在特殊的情況,鴞鸚鵡就是鸚鵡家族的「奇葩」。
  • 很像貓頭鷹的「廢柴」鴞鸚鵡:翅膀像是擺設、超長待機、呆萌可愛
    據ati網站7月10日消息,紐西蘭有種名為「鴞鸚鵡」(Kakapo)的鳥,有翅膀但不會飛,幾乎是擺設,外表呆萌可愛,性格溫順可人,曾被紐西蘭當地的毛利人當寵物養。這種鸚鵡因形似貓頭鷹而得到了一個綽號——「貓頭鷹鸚鵡」(owl parrots),即便基因研究表明,這種鸚鵡和貓頭鷹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除了形似貓頭鷹以外,這兩種物種的作息也很像,都是晚上活動,因此,鴞鸚鵡又有了另一個綽號——「夜鸚鵡」(night parrot)。
  • 作為一隻鸚鵡你居然不會飛-雖然蠢蠢的但是值錢吶!
    中文翻譯成鴞鸚鵡頗為神似,因為鴞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種。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
  • 最獨特的鳥類-鴞鸚鵡
    不能飛,有一對相對短的翅膀,並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其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從它的解剖結構中得知,它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鴞鸚鵡表面的羽毛有多種色彩,除了微黃及如苔蘚般的綠色作為主色外,羽毛上也有黑至深棕色的條紋,這種保護色使它們能在天然植被下得以隱藏自己。
  • 【鳥類科普】最獨特的鳥類-鴞鸚鵡
    不能飛,有一對相對短的翅膀,並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其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從它的解剖結構中得知,它象徵了部分鳥類進化的趨勢──降落於海島後,擁有豐富的食物及極少的天敵,飛行能力並不符合熱力學的效益,因而造成翅膀肌肉退化,胸骨上的龍骨消失,體型變得壯碩強健。鴞鸚鵡表面的羽毛有多種色彩,除了微黃及如苔蘚般的綠色作為主色外,羽毛上也有黑至深棕色的條紋,這種保護色使它們能在天然植被下得以隱藏自己。
  • 鴞鸚鵡 Kakapo——世界上最奇葩的鳥
    看到我就無語了?鴞鸚鵡(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毛利語:kākāpō,意為「夜鸚鵡」)這種鳥是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寶貝,kakapo就是毛利人給它取的名字,它是一種不會飛的夜行鸚鵡,全身布滿黃綠色的細點,擁有鴞的面孔,羽毛柔軟。
  • 不會飛的鸚鵡當選紐西蘭「年度鳥」
    羽毛呈苔蘚綠色、夜間出沒、不會飛的鴞鸚鵡當選2020年紐西蘭「年度鳥」。活動主辦方、紐西蘭鳥類保護組織「森林與鳥類」16日發表聲明說,這是鴞鸚鵡第二次當選「年度鳥」,成為唯一兩度獲此殊榮的紐西蘭鳥類。圖源:新華社鴞鸚鵡2008年第一次贏得紐西蘭「年度鳥」稱號,此後多年一直是這項年度評選活動的熱門「選手」。德新社援引評選活動發言人蘿拉·基恩的話報導:「我們的鴞鸚鵡是地球上最重、最長壽且唯一不會飛、唯一夜行的鸚鵡。」鴞鸚鵡過去棲息於紐西蘭全境,如今僅在幾座紐西蘭島嶼野外生存。
  • 為拯救瀕危鸚鵡煞費苦心,蛋殼破了就用膠帶粘好,還能孵出小鸚鵡
    不過仔細觀察以後,他發現這枚蛋可能還有救,就馬上把它撿了回來。原來這枚蛋的蛋殼雖然破了,但沒有傷到內膜和胚胎。只要小心照顧,還是有可能孵化的。這位巧手護林員小心地用膠水和膠帶把破碎的蛋殼固定了起來,給蛋適宜的孵化溫度,靜靜等待奇蹟的發生。沒想到一段時間後,這枚蛋真的有了細微的動靜,很快就有一個粉紅色的小東西戳破了蛋殼,努力爬了出來。
  • 撿到碎裂的鸚鵡蛋,用膠帶小心粘起來後,成功孵化出珍稀小鸚鵡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這枚蛋真的有了細微的動靜,很快就有一個粉紅色的小東西戳破了蛋殼,努力爬了出來。這隻來之不易的鴞鸚鵡是當年第一隻孵化成功的鴞鸚鵡,沒想到它是以這樣神奇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的。因為它是鴞鸚鵡麗莎生的第一個孩子,於是被起名為麗莎一號。
  • 上千萬年前的巨型鸚鵡身高1米,鴞鸚鵡是它的近親
    沃西教授他們在紐西蘭奧塔哥島中部有個乾枯的古老湖床開展研究工作,這裡有中新世初豐富的化石沉積物,其中包括植物,鱷魚,蝙蝠和特別豐富的鳥類化石群。沃西教授他們用篩子在湖邊尋找化石,已經有20年了,發現了約40種中新世物種,其中包括鳥蛋和海鳥,有不會飛翔的鸕鷀,遠古鴿子,鴨類,鷹類,以及幾種小型鸚鵡等化石。
  • 鸚鵡界的「二哈」,不會飛,能活90多年,傻到自己快滅絕!
    說到哪些動物很傻,可能很多小夥伴們會立馬想到哈士奇、東北傻狍子等,今天小編要說的也是一種很傻的鳥類,並且還是鸚鵡,可以說鳥界的「二哈」、「傻狍子」,畢竟鸚鵡這種鳥類還是非常聰明的,因為不少鸚鵡還會學人說話,下面小編就來說下這個鸚鵡界中的奇特存在。
  • 在紐西蘭經常會撿到的一種鳥,有翅膀卻不會飛,總是從樹上摔下來
    然而,在此過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成員被殘忍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適應性更強的物種,正如恐龍滅絕後,智商佔據絕對優勢的人類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科學家們在不斷深入的研究中發現,其實還有一部分物種在不斷退化。比如,大自然中存在不會飛的鳥類,企鵝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一種神奇的鳥並不為人熟知,它們就是——鴞鸚鵡。
  • 它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
    實在是有點難以相信呢~  有一種叫做鴞鸚鵡(鴞音同消)的鳥類,棲息在紐西蘭地區的叢林裡。體型肥胖、不會飛,非常長壽可活60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它們好奇心非常高(沒有警戒心),如果在叢林裡發現人類或者其他生物,便會慢慢地靠近觀察,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然而,當它受到驚嚇的時候便會全身僵硬,一動也不動,沒有抵禦能力,因此很好捕捉。
  • 奇特鸚鵡長得像貓頭鷹卻不會飛,全球僅147隻,保護組織憋不住了
    通常鸚鵡都是白天出沒晚上休息的,鴞鸚鵡臉長得像貓頭鷹,又只在晚上活動,還不會飛,很容易讓人有一些奇怪的聯想,比如貓頭鷹和鸚鵡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鴞鸚鵡生活在紐西蘭,曾經是紐西蘭最常見的鳥類。它們擁有肥碩的體型,因為味道鮮美,易於捕捉,營養豐富,是毛利土著居民熱愛的美食。然而隨著肆無忌憚的捕捉和棲息地的減少,鴞鸚鵡的數量急劇下降。
  • ...最大的鸚鵡想和人類做愛,結果在強X了攝影師的頭之後,救了整個...
    鴞鸚鵡,是世界上體型最大,也是唯一不會飛的鸚鵡。這種鸚鵡絕對是鳥類的奇葩,它們喜歡行走,擅長爬樹(是爬,不是飛上去),對人類的警惕性很低....在1995年的時候,全球鴞鸚鵡的數量只有51隻,科學家們快失去希望了..但!到現在,鴞鸚鵡的鳥口翻了三倍,足足有154隻!!有研究人員最近表明這是因為一隻英雄鴞鸚鵡,因為它...強X了一位動物學家.....呃……這是鴞鸚鵡叫Sirocco,出生在1997年...
  • 世界最蠢的鳥,總忘記自己不會飛而摔死,蠢到快要滅絕!
    有一些動物的智商非常高,他們甚至可以聽懂人類的語言,但也有一些非常蠢,之前還有消息表示。世界上最蠢的鳥,總忘記自己不會飛而摔死,蠢到快要滅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世界上最蠢的鳥叫做鴞鸚鵡。
  • 鸚鵡界的奇葩,自己給自己玩到瀕危,常常忘了自己不會飛
    相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都會是「豬」,畢竟,豬看起來就憨憨的,而且肥呼呼的自帶「愚蠢」屬性,不過,實際上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豬的智商其實很高,它們不過是「徒有其表」而已。那麼,究竟哪種動物最笨呢?動物學家表示,鴞鸚鵡絕對榜上有名!
  • 【保護】讓領角鴞飛
    我是領角鴞,和草鴞(又名猴面鷹)像不像雙胞胎,來認識一下吧!1月17日,江西小曾文化傳媒三K公司負責人曾裕錦向遂川縣森林公安局報警稱救助了一隻鳥。後經縣林業局野保站工作人員辨認,這隻鳥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領角鴞。
  • 為什麼鸚鵡沒有束縛卻不會飛走?
    於是鸚鵡上了年紀,性成熟了就很容易飛走,通常是出於對外界的好奇,得出兩隻鸚鵡不飛的原因,一隻剪下翅膀,雖然也能飛但飛不遠,二是你家的貓狗不走,所以鸚鵡為什麼要走?有一天聽到我家的鸚鵡一直在叫,直到我覺得叫得不太正常才跑過去看一眼,發現鳥兒在窗戶的外側一直向我呼喚,我覺得太激動了,我猜叫的是"丫的,孫賊~老子終於出來了"確定我看見它還在飛,像是故意氣我說鸚鵡不會飛嗎?是嗎?首先詢問是否為真,然後是為什麼。這個句子的出處我已記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