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
大家都不陌生,
有長這樣的
↓↓↓
也有長這樣的
↓↓↓
但你見過擁有「貓頭鷹臉」的鸚鵡嗎?
你見過不會飛的鸚鵡嗎?
世界上有一種這樣的鸚鵡,
它只生活在紐西蘭,
且數量極少,
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鴞[xiāo]鸚鵡。
鴞鸚鵡雖然叫鸚鵡,但跟我們熟知的那些鸚鵡僅從外形上就有著千差萬別。
鴞鸚鵡的臉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還有大而灰的喙。所以單看臉的話,分明就是貓頭鷹啊!
其實,鴞鸚鵡是有翅膀的,只是翅膀相對短小,羽毛很軟,而且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所以它才飛不起來。
也就是說鴞鸚鵡的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能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
但是,鴞鸚鵡似乎很嚮往飛翔。當它們受到驚嚇時,會及時爬到樹上,等危險遠離之後,它們喜歡嘗試飛下來。可惜的是,不會飛就是不會飛,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摔個半死.
正是因為不會飛,鴞鸚鵡也不用像其它鸚鵡一樣,保持輕盈的體型。所以它們儲存大量脂肪,體型自然就會肥大而渾圓。鴞鸚鵡的體長約59~64釐米,體重950~4000克,要比其它鸚鵡大很多。
也是因為不會飛,鴞鸚鵡就需要另一種「武器」來保護自己,這就要講到它們的羽毛顏色。
我們常見的鸚鵡羽毛大都顏色比較鮮豔,但鴞鸚鵡幾乎全身羽毛都呈現苔蘚一般的黃綠色和極少數黑色至深棕色的條紋。
這樣的顏色其實是它們的保護色,畢竟不會飛、體型又很小的它們很容易受到陸地上其它動物的攻擊,擁有這樣的保護色,至少可以幫助它們躲避危險。
除了不會飛這一點跟其它鸚鵡親戚不同以外,鴞鸚鵡還有一個特別之處。
鴞鸚鵡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製度的鸚鵡。
什麼叫求偶場交配製度呢?簡單來說,它們求偶時的場景就好像古羅馬時期勇士們為了心愛的女人,在角鬥場決鬥一般。
到了求偶季節,雄性鴞鸚鵡會聚首在一個仿如競技場的地方舒展雙翼,通過表演獨有的舞蹈及演唱來吸引異性。
它們通過競爭取得交配權,交配完成,雌雄關係即告結束,不會結成伴侶──它們相遇只為了傳宗接代。
鴞鸚鵡的「角鬥場」
每個競技場均為由雄性製成的圓盤形凹坑,最大可達10米,但一般深度及寬度至少能容下一隻半米長的鴞鸚鵡。整個圓盤常毗鄰於石面、田埂或樹幹旁方便反射聲音。
除了圓盤外,每隻雄性鴞鸚鵡還會為它們的圓盤建一條連接的小道或可見的軌跡,沿山脊而建的話可長達50米,圍繞山頂的直徑也可達20米。
可愛的是,它們對待這件事情態度十分認真,會一絲不苟地整理好圓盤及小道上的殘骸。
可以說,發生在鴞鸚鵡身上一切的「悲劇」都源於不會飛,不會飛就沒辦法躲避大量的危險,雖說比普通鸚鵡體型大,但再大也就是一隻小鳥,對於陸地上那麼多兇猛的動物來說,捕食它們太容易了。
鴞鸚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被列入極危動物,有多極危呢,截止2012年,鴞鸚鵡的數量有126隻,其中包括78個養殖體成鳥。
鴞鸚鵡的「悲劇」開始於歐洲殖民者來到紐西蘭之後,更多更廣闊的土地被他們改為耕作及放牧等用途,鴞鸚鵡及其生存環境進一步被侵害。
更重要的是,殖民者們帶來了更多的狗、家貓、鼬等哺乳動物,對鴞鸚鵡來更是致命打擊。
由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不熟悉鴞鸚鵡這種生物,所以,鴞鸚鵡還沒有受到人類的直接迫害。
直至1845年,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對其皮毛進行首次描述,自此之後,歐洲的殖民者開始學習毛利人,利用狗搜捕鴞鸚鵡。
在十九世紀後期,基於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及狂熱,鴞鸚鵡變得廣為人知,引致數以千計的個體被大規模的捕捉,以作為動物園、博物館及收藏家們的囊中物,大部分被捕捉的個體往往在一個月內就會死亡。
1880年,為了減少入侵物種野兔的數目,大量鼬科動物(如白貂、雪貂及鼬屬的不同種)被引進到紐西蘭這片國土上,但同時它們也幹擾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極多數的原生物種如鴞鸚鵡等亦成為其捕食對象。
鴞鸚鵡標本
在不斷的重擊之下,鴞鸚鵡的數量急劇下降,一直到二十世紀,人們才開始關注鴞鸚鵡,但為時已晚,那個時候,鴞鸚鵡近乎滅絕,鴞鸚鵡很少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本來,鴞鸚鵡在紐西蘭這片土地上生活得很好,因為人類的擴張,幾乎招來「滅門之災」,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在不斷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下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狀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