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體壇,有一種政策叫化。所謂就是專業訓練者看見了運動員身上的潛力和天賦,想讓這些有潛力的運動員加入他們國家的隊伍,他們會給予該運動員本國的國籍,代表該國參加世界比賽。只是有的國家承認雙重國籍,而有些國家則不承認,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想通過歸來提高該國的某項體育水平。
出於提高體育成績的目的,歸化政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確實有不少的國家通過歸化達到了提高體育成績的目的。在歷史上中國運動員也有不少被歸化的,今天小編就來列舉幾個,讓大家來評價一下他們在歸化後代表新的國籍參賽時的所作所為。
桌球運動員何智麗:
何智麗因為打敗了世界名將鄧亞萍名聲大噪,可見實力不弱。但在一次比賽中,何智麗沒有聽取教練給的戰術安排,故意給對方讓球,賽後教練批評了她,並將她安排為替補。於是何智麗一氣之下加入了日本國籍,改名為小山智麗。在加入日本後比賽中她最愛說的就是代表日本參賽拿到冠軍比代表中國拿到冠軍內心要更開心。
籃球運動員張天傑:
張天傑因母親在日本工作,他也跟隨到日本讀書訓練。由於有著良好的籃球天賦,隨後接受日本隊的邀請加入了日本隊,並改名為張本天傑。他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刻苦的訓練,幫助日本男籃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擊敗中國男籃奪得了冠軍。但在頒獎時他卻說,擊敗中國隊是他的目的,他覺得那是一份榮耀。
舉重運動員姚麗:
在一次中國舉重隊出訪哈薩克斯坦的時候,一位當地的教練十分欣賞她,就向她投來橄欖枝。由於姚麗在當時的國家隊中並不算最優秀,她最終選擇了改變為哈薩克斯坦的國籍,並改名字為邁婭馬內扎。可是在倫敦奧運會上奪得了金牌之後的採訪中。她面對記者的提問只說因為得到哈薩克斯坦教練很好的訓練才會使她獲得了如此成績,而一味地否定中國之前對於她的培養。
桌球運動員張智和:
由於父母都是曾經的中國桌球運動員,因此從小就有打桌球的天賦和環境,之後隨父母到日本工作並加入日本國籍,改名為張本智和。在2018年國際乒聯日本公開賽上,15歲的他4:2戰勝了馬龍,進入四強,4:2戰勝了韓國人李尚洙進入決賽,在決賽中與張繼科大戰七局,並最終獲勝,奪取了冠軍。在賽後接受採訪時,他說:能夠接連戰勝二位奧運會冠軍,很難以置信……我會繼續努力訓練,保持高水平,並贏下更多大賽的冠軍,讓祖國因我而驕傲。在這裡他所說的祖國當然是日本無疑了。
擊劍運動員欒菊傑: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獲得花劍冠軍,成為第一個在奧運會上獲擊劍冠軍的亞洲人,同年又獲得世界盃賽冠軍。在1988年漢城奧運後,由於身患急性腎炎被迫退役。退役後,欒菊傑到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留學,同時在一家擊劍俱樂部兼任教練。由於女兒剛出生就被查出心臟先天不好,智力也有問題,為了得到加拿大政府對殘疾兒童的資助政策,欒菊傑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代表加拿大復出參賽,賽後她從背包裡面拿出一條紅色橫幅,橫幅上寫著「祖國好」三個字。
歸化政策本身沒有什麼不對,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運動成績,通過歸化也可以讓全世界不同的體育項目水平共同提高。但歸化運動員本人的所作所為所代表的應該不只是後來加入國籍的國家,還有原來養育、培養你的國家。你可以在賽場上面對原來國家的對手拼盡全力,展示你的身手和水平,甚至擊敗對手。但面對媒體的發言一下就可以看出了你的人品。大家對以上歸化運動員的所作所為有何看法呢?歡迎參與討論,感謝你的閱讀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