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人們所關注的東西,而歷史中的許多故事也十分生動有趣,總能吸引很多的人傾聽和品味。
近年來,鑑寶節目一度火熱,就是因為這類節目中有很多有趣的歷史知識和故事,加上人們對文物藏品的價值總是感到好奇,所以吸引了許多的觀眾。對收藏文物的人來說,鑑寶節目也是一個鑑定文物價值的平臺,讓參加節目的嘉賓更加了解自己的藏品。鑑寶節目讓人們增長了文化知識,也開了眼界,十分有趣,其中發生的一些故事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在某檔知名節目中,一位女子拿自家供奉的菩薩鑑寶,去請求專家鑑定,在節目現場關燈後用光束一照,專家便說,不用鑑定了,藏品的價值最後不得而知。本來很多藏家就是為了知道自己的藏品在市場裡價值多少,這件藏品的價值最後卻沒有宣布,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東海,一直以來都是著名的水晶生產基地,每年都出產很多高質量的水晶包括工藝品,很多年前,這位前來鑑寶的女士就收了一塊來自東海的水晶原石。
這塊水晶原石純度很高,晶瑩通透,而且是一塊非常大的料,更難得的是,它還是一塊標準的六稜柱的水晶。藏主女士非常珍愛這塊水晶,想把它雕刻成一件藝術品,但是思來想去,也沒有想到合適的題材。
偶然一次機會,她碰上了一位造詣很高的藝術大師,這位大師一見到這塊水晶就非常激動,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通透的水晶,這塊水晶激發了他的靈感,他願意幫她把水晶雕刻成一座地藏王佛像。大師潛心製作,花了兩年的功夫才把水晶雕刻成佛像造像。
在鑑寶節目來到有著「水晶之都」美稱的東海時,這位女士和他的老公決定趁此機會讓專家們鑑定一下這尊佛像。夫妻倆小心翼翼地把藏品連同底座帶到現場,請專家鑑定,當這尊藏品放到專家鑑定席的時候,大家都忍不住讚嘆,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完美的造像。
佛像的開臉和造型都是精雕細琢,手上的禪杖和法器也刻的十分精細,而眾所周知,水晶硬度高,同時也比較脆,很容易碰斷,但是這尊佛像的蓮花部分以及很多細節卻雕刻得十分成功,就連手上的禪杖,都是和佛身是一體的,可想而知,在製作這件藝術品時,大師需要專心致志,一絲不苟地潛心製作,才能有這麼好的效果。
專家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這件水晶佛像的純度,把現場的燈光調暗了,只用了小小的手電照向藏品,只見周圍一片黑暗,唯有這尊佛像在手電燈光的照射下,全身發出淡藍色的光輝,通透無比,就像是佛像自己發出光芒,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驚嘆,這確實是一件寶物!只有純度非常高的水晶原石才能這麼通透,加上大師精細的手工雕刻,幾乎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可想而知,這件藏品的價值是非常高的。
按照節目流程,一般來說,都會為藏品估價,好讓嘉賓有一桿秤,畢竟上了鑑寶節目的嘉賓很多都是想知道自己的藏品是什麼年代的,價值多少,有的是低價買入,等待升值然後高價拍賣,有的人看到市場比較好,願意一直留在手裡珍藏,一直升值,就算不轉手他人,也還是想知道藏品的價值。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女士目的並不和一般的嘉賓一樣,當主持人詢問藏主是否想知道佛像藏品的價值時,女士拒絕了,原因也出人意料,她認為,這件佛像藏品在她心中是無價之寶,所以不需要用市場的眼光來看待這件藏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王菩薩是在世間普度眾生,教化眾生脫離苦海的菩薩,非常受人尊敬,通透的水晶雕刻出聖潔的菩薩,用這麼珍貴難得一塊水晶雕刻出的地藏王菩薩造像,想必也是機緣,而能被慧眼識水晶的女士珍藏也是一種緣分。
鑑寶節目中常有人期待而來,滿意而歸,在得知自己的藏品價值不菲後依然是非常高興的,相反,也有不少的鑑定出並不是真品或者價值不很高的藏品案例,很多人為此盡興而來,失望而歸。
其實,「藏品」的「藏」字本身有珍愛才收藏的意思,而藏品本身所含有的歷史價值以及在藏主心中的意義都是十分重要的,就算並不是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只要收藏的人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它,藏品的價值就是不可估量的,值得一直珍藏的。
參考資料:
《菩提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