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最古老的源頭,是圖案,非文字,即:河圖與洛書。
古人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古代聖人,以河圖、洛書的規律性為準則,他們是如何使用的?我結合《易經》,為大家揭秘幾個數字的變化趨勢。老祖宗傳下的,一個數字,對應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
一
宋朝陸遊《讀易》,詩云:「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古有「伏羲一畫開天」之說。
古人指出,宇宙孕育之初,是一團混沌狀態,宇宙洪荒;直至伏羲一畫開天,開天闢地,才有天地玄黃。一意味著的是宇宙的本初狀態,一沒有分裂,沒有矛盾,後世稱為「太極」。太極一分為二,才有天地乾坤,陰陽變化。
二
二是矛盾對立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在這個宇宙裡,事物往往是出雙入對發生。
有陰,便有陽;有乾,便有坤;有男,便有女;有對,便有錯;有善,便有惡;有美,便有醜……
會靈活利用「二元素」應變的人,是人群中的大智者。
例如說,《周易》64卦,都是出雙入對,排列而成。這也是周文王推衍八卦時的思路,卦序並不是隨性排序,而是切合一條主線有序性串接起來,意味著我們這個世界的變化趨勢。
又如《道德經》,老子屢屢應用二元的對立規律性: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守正用奇,等等。
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生數,也是變數,怎麼理解?
假如一白、一黑,為二,再加之非黑非白、亦黑亦白的黑色地帶,就一同構成三。三位一體。
《易經》有言:「一人行,則得其友;三人行,則損一人。」
假如你認真觀察日常生活,會發覺老祖宗說的規律性,迄今為止依然受用。
一個人孤單,想找一個伴,於是得其友;兩個人剛好成雙對,假如再來一個第三者,那麼便是發生了變數。三角關係,總要損一人。這也是必然的規律性,因為天理難容。
因此 ,我們要謹記老祖宗的經驗教訓,不要貪多。好事成雙,事不過三。因為三是變數,過三以後,變數太多,容易失控。
其實一到十,這十個簡單的數字,背後是深奧的宇宙密碼。
等將來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最終會把《河圖》、《洛書》中的規律,和各個學科之間,融會貫通起來,到那時,人們才真正明了「聖人則之」的重要性。
《易經》裡藏著的人的一生大智慧,搞懂,足以享用一生。
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易經》十分偏愛;去年《易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