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原標題:全球煉油業「冰火兩重天」,誰才是油市的「救世主」?
在疫情的影響下,原油產業鏈的下遊——全球煉油業,正在發生巨變,而這又將直接影響到全球石油需求格局的變化。後疫情時代的原油需求復甦,只能指望亞洲國家了。
加速崛起的亞洲煉油廠
在疫情的衝擊下,今年早些時候全球煉油業都遭遇了重挫。如今,歐美和亞洲地區卻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在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因為經濟逐步復甦,塑料和燃料需求不斷增長。煉油廠對這些地區的煉油廠也在不斷擴大產能。例如,浙江的榮盛石化公司正於當地工業園啟動一批新的項目,目標原油加工量將達到120萬桶/日,相當於英國全部產能。國內類似的項目至少還有四個。
今年的疫情加速了這一轉變。中國以及部分亞洲國家的經濟正迅速復甦,對塑料和燃料的需求不斷增長,石油出口國向亞洲出口的原油越來越多,而向北美和歐洲的長期客戶出口的原油越來越少。
隨著產能的增加,中國煉油企業正在成為國際汽油、柴油和其他燃料市場上一支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估計,到2025年,中國煉油廠的產能將從1750萬桶/日,增加到2000萬桶/日。
同為消費大國的印度也將在未來5年內將成品油的日產量提高逾50萬桶,未來滿足亞洲的需求增長,中東的石油生產商也在大舉開發新的油田,明年就有至少兩個日產量超過100萬桶的油田投產。阿布達比也表示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4480億迪拉姆(1220億美元)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以提高其產能。
中國以及印度等國煉油行業的崛起,正在對全球能源體系產生深遠影響。據行業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稱,2019年至2027年投產的煉油產能將有一半以上來自亞洲。
GlobalData預計,到2024年,亞太地區原油蒸餾能力將增加270萬桶/日,佔全球總產能的42%;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原油蒸餾能力將佔全球總產能的23%和18%。
從19世紀中葉石油時代開始,美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煉油國。1967年,Convent工廠正式開始投入運營,當時美國的煉油能力是中國的35倍。
行業諮詢公司Facts Global Energy的煉油主管Steve Sawyer近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幾年中國每天將增加100萬桶或更多的成品油供應。中國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年內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煉油國。
歐美石油行業前景黯淡
跟亞洲煉油業欣欣向榮的景象相比,歐美等國的煉油業前景則是一片黯淡,疫情的惡化導致歐美地區的能源需求進一步萎縮。
在歐洲,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在內經濟體的新一輪封鎖、部分封鎖和宵禁再次拉低了石油需求,而歐元區和整個歐洲的二次衰退現在看來幾乎不可避免。
這對能源需求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Argus援引市場人士的話稱,歐洲11月和12月汽油需求料較2019年同期下降15%-20%。美國的煉油商也在削減煉油產能並裁員,以應對需求驟降造成的損失。煉油廠關停的現象在西方早已是見怪不怪。
本月早些時候,荷蘭皇家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關閉了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Convent煉油廠,並且裁員700餘人;
Petroineos本月計劃永久關閉Grangemouth煉油廠的部分設施,將該廠的日產能削減至15萬桶;
芬蘭Neste將永久關閉其Naantali煉油廠,並將其197000桶/日的煉油廠改為可再生燃料加工;
道達爾正在將其93000桶/日的Grandpuits煉油廠改造為可再生燃料;
貿易公司Gunvor關閉了位於安特衛普(Antwerp)的每天虧損11.5萬桶的煉油廠,而且沒有重新啟動的打算;
BP旗下37.7萬桶/日的鹿特丹煉油廠、道達爾100.2萬桶/日的Grandpuits煉油廠、英力士20萬桶/日的Grangemouth煉油廠都面臨關閉。
第三季度是歐洲煉油商今年以來的低谷。與2019年第三季度的平均16.73美元/桶相比,西北歐洲柴油到北海期原油的貨運利潤跌至2.20美元/桶的21年低點。
IHS Markit歐洲研究主管Hedi Grati說,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煉油商在燃料生產上賺不到足夠的錢來支付成本。歐洲仍需在五年內將煉油產能再削減170萬桶/日。
伍德麥肯茲指出,在2021-2023年間,歐洲約9%的高成本煉油產能,相當於140萬桶/日面臨關停威脅,到2023年可能有2/3的煉油廠虧損運營。
BC Energy下遊部門主管Kostantsa Rangelova表示,未來幾年全球煉廠可能需要關閉多達400萬桶/天的煉油產能,才足以支撐煉油利潤率的反彈。
疫情後油市復甦得靠亞洲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到,歐美地區和亞洲地區的煉油業正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態。不過,亞洲地區煉油產能的增長並不足以抵消歐美地區的下滑。據IEA的數據,全球煉油產能整體上還是下滑的,目前已經減少了170萬桶/日,未來可能還會減少數百萬桶,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為美國煉油廠的減產。
儘管中國、印度等國煉油產能將大幅增加,但全球石油需求還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從疫情中恢復過來。
而對於歐美等地來說,疫苗也難以扭轉煉油商的困境。瑞銀指出,就算沒有今年的疫情,全球煉油產能也已經過剩。去年,全球原油加工產能就遠遠超過了8400萬桶/日的需求,達到1.02億桶/日。煉油行業如要恢復盈利能力,需要在2021年底前在全球減少近300萬桶/日的煉油能力,這相當於全球燃料消費總量的3%。
而亞洲煉油廠則得益於靠近快速增長的需求中心,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塑料和燃料需求給亞洲煉油廠帶來了新的增長動能。
IHS Markit主管羅布史密斯(Rob Smith)表示,人們原本預期全球煉油業應該是長期、緩慢地調整,如今變成了一種突然的衝擊。
過去25年,全球石油消費需求就一直在向亞洲轉移,這期間中國的石油消費年均增速為6%,印度為5%左右,而同期北美的石油消費需求增速僅為0.4%,歐洲甚至還出現了0.2%的下滑。
如今,在疫情的衝擊下,石油消費需求的中心正在加快向東轉移。疫情過後,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將成為推動全球原油需求復甦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