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是道光的第四子,在他20歲的時候,從父親道光的手裡接過來大清權杖。
其實,道光在位的時候,整頓吏治、重整朝綱,竭盡全力挽救日漸式微的大清帝國,甚至,不惜發布對英的宣戰詔書,要求「官民人等,人思敵愾,志切同仇,迅贊膚功,懋膺上賞」,企圖與英決一死戰。
但是,事與願違,在對英的作戰中,曾經志在必得的道光輸得精光,甚至連一塊遮羞布也沒有留下,只得與英籤下《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算是開了近代中國割地賠款的先河。
20歲的鹹豐正值血氣方剛的時代,他立下志氣,要為自己的父皇報仇雪恨。
上臺後,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把道光年間的主和派全部撤職,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主戰派,但是,由於林則徐身體不好,病死在了赴任途中。
同時,鹹豐還學習他父親道光的做法,勵精圖治,重整朝綱,甚至,以「防三漸」作為座右銘:第一「防土木之漸」,也就是說防止大興土木,揮霍無數;第二「防宴安之漸」,也就是防止歌舞昇平,吃喝無度;第三「防壅蔽之漸」。也就是防止言論堵塞,上情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達。
一時間,朝野之上,對鹹豐的稱讚之聲甚高。
這還不算,他還敢向洋人開炮!
1859年6月,英法艦隊向大沽口炮臺進攻,清軍還擊,雙方激戰一晝夜。13 艘英法軍艦,被清軍擊沉了4艘,擊傷了6艘,官兵傷亡500 多人,艦隊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斷,英法聯軍豎起白旗狼狽而逃。這一仗打得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後來,鹹豐還做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他扣押了洋特使。
1860年9月,英法聯軍的代表巴夏禮在通州與清政府談判,鹹豐認為一切壞事都是由巴夏禮策劃的,於是,他下令扣留巴夏禮,同時,傳諭各海口全部閉關,斷絕貿易,準備與英法決戰。
1860年9月,鹹豐發布對英法宣戰的詔書,聲稱「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對天下」,並要求「整頓師旅,調集各路馬步諸軍,與之決戰」。
可見,當時他的責任擔當有多麼強烈。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紫禁城苦苦堅守的鹹豐,眼見英法聯軍就要兵臨城下,此時此刻,正是他施展抱負、穩定軍心的大好時機,可是,他以「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為藉口,不顧大臣反對,連夜從從圓明園倉皇出逃了。
這一戰,清政府籤訂了《北京條約》,割給了英法更大面積的土地,賠償了更多的銀兩;甚至英法聯軍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付之一炬,而圓明園是150年間用無數能工巧匠的辛苦血汗建造起來的著名皇家園林。
此後,這位曾經敢於向洋人開炮、敢於扣留洋特使的鹹豐一直蝸居在熱河,即便是這樣,他還是沒有閒著。
在熱河蝸居的日子裡,鹹豐終日提心弔膽,為此,他連發了數道諭旨,主要就是調兵遣將,來保護自己的身家性命。
直到英法聯軍退兵,鹹豐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他說道:「從此永息幹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無猜疑。」
今天,我們讀完這句話,未免不感到唏噓:「永息幹戈,相安以信,各無猜疑,這也太天真了!」
1861年,30歲的鹹豐在熱河病逝,從此,當年又是炮轟洋人、又是扣洋特使、又是宣戰的鹹豐消失了,漸漸地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他的故事,待後人說。
其實,鹹豐也曾勵精圖治,也想保住大清江山,他身邊的朝廷重臣,不管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也都從維護朝廷的利益出發,從來沒有出現過裡通外合、跟敵人串通一氣的現象。
但是,為什麼曾經意氣風發的鹹豐就這樣失敗了呢?
關於這一點,金一南教授在《為什麼是中國》當中說得很好。
他說道:「將如此多的精力、財力用於內耗,怎麼能有效迎接外敵的強悍挑戰呢?」
其實,這樣說是有歷史依據的。
嘉慶、道光年間,朝風日壞,官吏揮霍成性,他們的飲食衣服、車馬玩好,無不鬥奇逞巧,一次宴請常常三晝夜而不能畢。從元旦到除夕,各廳道衙門機關無日不演劇。
另外,《北京條約》籤訂後,鹹豐在向熱河逃跑時,還不忘記喝鹿血,非要帶上自己養的一百多隻鹿,經大臣苦勸,他才勉強作罷。
如此可見,長期沉湎於安逸的晚清怎能不敗?
因此,金一南教授在《為什麼是中國》一書中感慨道:「從安寧迅速轉向災難,侵略成性、掠奪成性的帝國主義是推手,我們長期沉湎於安逸穩定、對風險與變局卻一片茫然的精神狀態,對對手缺點分析詳盡、對對手優點卻一無所知的思維習性以及以眼前享樂和手中權勢為主要追求而不管明天血雨腥風的利益格局,同樣是災難的來源。」
《為什麼是中國》是金一南教授的最新力作,在書中,他深刻剖析了我們國家150多年間的苦難輝煌,將一些稀缺的史料和獨到見解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不僅講歷史,還分析了當下,比如第六章《利益--中國崛起徵途中的博弈較量》,就全面分析了「為了維護我的利益,我也得拿出拳頭來,這就是安全」的道理。
在這裡,真誠建議大家讀一讀《為什麼是中國》,以此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歷盡的滄海滄桑,從而激發我們的愛國覺醒,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