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成立綠地酒店旅遊集團後,綠地在酒店業務上動作頻頻。
僅在上個月,綠地酒店旅遊集團一天內籤下10個酒店項目,加速品牌輸出。據悉,此次籤約是自綠地酒店品牌踏上「輕資產輸出」道路後,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內酒店項目籤約,也是後疫情時代下,首個國內酒店旅遊集團進行如此多數量的輸出籤約。
同時,與Bonbridge Group和北京中夏世紀實業有限公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輸出發展腳步再次提檔,綠地酒店旅遊集團僅輸出管理項目總量上就已逼近80家,遍布在全球三大洲十個國家。
實際上,相對於其他開發商,綠地進入酒店布局要更早一些,可追溯到2005年。
當年,綠地旗下首家酒店綠地豪生全套房酒店開業,標誌其正式涉足酒店旅遊業。一開始,公司與洲際、萬豪(喜達屋)、美利亞等知名酒店管理集團及品牌合作。
至2012年5月,綠地開始推出自有奢華酒店品牌「鉑瑞」(Primus)和高端商務品牌「鉑驪」(The Qube)。自有品牌推出的同時,綠地酒店海外市場也開始發力。
七個月後的2012年12月,綠地就與西班牙MELIA(歐恆)酒店集團達成合作,對MELIA旗下一家位於德國的酒店進行全權管理。使用的酒店品牌正是「鉑驪」,酒店隨後於2013年正式掛牌營業。
雖不是自持,但這卻是綠地自主酒店品牌首次落地海外。隨後的2015年12月,綠地控股旗下首家落戶海外的自有品牌、自主運營酒店——綠地鉑瑞酒店也在雪梨開業。綠地集團官網稱,該集團酒店主要採用「自有酒店品牌管理」以及「對外委託管理」的模式進行運營。
在2016-2019年三年時間裡,綠地還推出了「Q酒店」、「Q-Box Hotel鉑派酒店」,以及「鉑瑞服務式公寓」、「鉑驪服務式公寓」、「鉑派青年公寓」和「鉑派企業公寓」四大長租公寓品牌,酒店運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2017年11月,綠地控股上海大虹橋綜合體酒店群開幕,當中,包括上海虹橋綠地鉑瑞酒店、上海虹橋綠地鉑瑞公寓、上海虹橋綠地鉑驪酒店,合計客房數量達830間。
2018年3月,該公司上海三甲港綠地國際旅遊度假村酒店群開幕。酒店群包括上海三甲港綠地鉑瑞酒店、上海三甲港綠地鉑驪酒店、上海三甲港綠地鉑派酒店在內,總計1500間客房。
除此之外,綠地海外的酒店項目也不斷落地。2018年9月17日,綠地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籤約幾內亞鉑瑞卡魯姆酒店、寮國萬象鉑瑞酒店及鉑驪公寓、普吉島鉑驪度假酒店、越南海防財富鉑派酒店在內的五家海外項目。
2019年3月,綠地先後與泰國暹羅地產、新加坡德偉地產集團、BNR亞洲合作,公司以「輕資產」管理輸出模式,拓展泰國、英國、日本等地逾10家意向酒店。6月,綠地就澳洲黃金海岸酒店群、斯裡蘭卡科倫坡鉑瑞酒店、泰國曼谷鉑瑞酒店、日本大阪鉑派酒店等12家海外酒店達成品牌管理輸出合作協議。
年報數據顯示,截止 2019 年底,公司擁有營運酒店 43 家,客房總數 11479 間,其中自營酒店 28 家,海外酒店 2 家。同時,公司不斷加快自主品牌輸出管理步伐,積極搶佔全球市場。至 2019 年底,公司投資和管理的酒店項目已遍布國內及亞洲、澳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全球多國約 100 座城市。
然而,看似不錯的發展勢頭,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卻難掩尷尬。
2015年,綠地集團酒店業務實現營收15.58億元,到2019年,這一數字為23.49億元,增長50.77%。不過,從營收增速來看,酒店業務呈現放緩的趨勢。2017年、2018年分別實現營收18.51億元與22.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3%、19.88%,到了2019年,同比增速僅為5.59%。
綠地集團整體而言,其酒店業務的營業收入佔總營收不到1%,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15~2018年,酒店業務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為0.75%、0.71%、0.64%,0.63%,而到了2019年,23.49億元的酒店業務收入,僅佔總收入的0.56%。
2018年10月12日,綠地集團通過重組,正式成立綠地大基建集團、綠地商貿集團、綠地酒店旅遊集團三大產業集團。「綠地酒店集團」也一併更名為「綠地酒店旅遊集團」。
按照彼時的規劃,將用三年時間,打造以200億以上年收入的酒店為核心業務、以旅遊及會展為兩翼引擎、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酒店旅遊集團。藍圖之大,可見其在酒店旅遊產業上的雄心。
然而,對比其曾在2018年立下的3年達到200億的目標,如今近2年時間過去,酒店及相關產業的營收僅23.49億元,約佔營收目標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