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 羅兒
喜洋洋歐 啷羅
挑起扁擔 啷啷扯匡扯
上山崗 歐啷羅
手裡拿把羅兒
開山斧歐啷羅
不怕虎豹啷啷扯匡扯
和豺狼歐啷羅
懸巖陡坎 羅兒
不稀罕歐啷羅
唱起歌兒 啷啷扯匡扯
忙砍材歐啷羅
走了一山羅兒
又一山歐啷羅
這山去了 啷啷扯匡扯
那山來歐啷羅
只要我們羅兒
多勤快歐啷羅
不愁吃來 啷啷扯匡扯
不愁穿歐啷羅
《太陽出來喜洋洋》是由金鼓作詞、編曲,歌曲誕生地為重慶沙坪垻。收錄於1963年1月1日由中國唱片發行的專輯《嘉陵江上》中。這一年,金鼓46歲。
金鼓
李猶龍(筆名:金鼓),1917年4月27日生於重慶梁平,職業:作家、詩人、音樂家。《太陽出來喜洋洋》是金鼓1942年在重慶從事地下黨工作時期創作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僅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一生中所有的音樂作品中最為自豪的一部作品。
1942年5月的某個休息日,金鼓一覺醒來時,太陽已高高升起, 陽光普照整個屋內。這樣的好天氣在當時的重慶已有好些日子沒有遇見過了,金鼓的心情一下子舒坦和興奮起來,同時又擔心久違的太陽瞬間消失在雲裡。於是,趕緊起床,顧不上刷牙、洗臉和吃早飯, 直接坐到窗前的那張陪伴他多年的陳舊寫桌臺前,抬起頭面對著射來的陽光, 雙眼緊閉,細細品嘗久違的太陽帶來的溫暖和幸福,將近坐了30分鐘左右。在這段時間裡,滿腦子想著久別的父母、弟妹和老家梁平的鄉親們。又時不時地在眼前出現梁平的鄉親們在溫和的陽光沐浴下喜悅耕耘的勞動場面和歡聲笑語的景象。就是由於這樣的情感驅動,金鼓突然迸發出一股強烈的創作欲望,急於想把這樣的勞動場面編成一首歌,以此來表達對家人和梁平的親朋好友的思念。接著順手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筆和紙寫了起來。歌詞的第一句「太陽出來喜洋洋」是最先出現在腦海裡的七個字,自然就成了歌詞的頭一句。也是用來表達那天自己的喜悅心情,之後的歌詞主要是憑自己對小時候在梁平老家看到鄉親們整天忙忙碌碌幹農活的回憶,編寫而成。中心思想是表達重慶梁平人那種憨厚、樸實、勤勞的精神風貌和渴望豐收的心情。為了突出這種喜悅的心情, 金鼓還有意將大量表達熱鬧的襯詞「囉兒」「郎郎扯 匡扯」等摻入進歌詞中, 用來模擬鑼鼓等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 演繹時可以更好的營造歡樂的氣氛。
歌詞大致花了一個小時左右就大功告成了, 歌名「太陽出來喜洋洋」是出於以下三個方面考慮所定。(1)朗朗爽口, 充滿喜慶,沒有局限性;(2)詞句通俗,容易記,便於傳唱;(3)詞韻搭配恰當,叫起來響亮。但在配曲方面就沒那麼輕鬆了,動了不少腦筋。起初打算就以小時候在梁平老家常聽人哼的民間小調作為該歌的曲調,但試唱了幾遍, 感覺其民間曲調不僅不夠大氣, 而且有點無章無規,斷斷續續,不能形成完整的旋律鏈,尤其是有的地方表現方式比較低俗,不登大雅之堂。於是,金鼓乾脆對小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在保留民間小調固有的韻味外,不斷加入自己想要的民歌元素。一邊改,一邊反覆試唱,直到自己滿意後才定稿。最終這首歌的曲調既保留民間小調的韻味,又符合正統的音樂旋律規則。之後,這首歌成了金鼓平時在朋友面前一展歌喉時必唱的曲目。
1946年的某一天,父親在和摯友我國著名歌唱家蔡紹序(四川安嶽人)聊天時,蔡紹序突然嘆氣地對金鼓說:「我至今唱了那麼多歌, 但從未唱過一首自己很滿意的既有家鄉四川韻味,又適合我嗓音的好民歌。這麼些年一直在苦苦尋找能為我量身定做的詞曲作者,但始終未能實現」。隨後就朝著金鼓半開玩笑地說,金鼓老弟(蔡紹序1909年生,比金鼓大8歲), 你是學音樂創作的, 要不你來為我寫一首四川民歌怎樣?這突如其來的請求,金鼓一時不知所措。愣了片刻後才回答說, 我哪有這個本事為你這位赫赫有名的歌唱家寫歌, 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但沒想到蔡紹序還是堅持要金鼓為他寫歌。眼看難以推託,金鼓只好勉強的先答應下來。
數月後,在朋友的一個聚會上,蔡紹序再次見到金鼓,並又一次提起寫歌之事,為了不讓蔡紹序失望,金鼓只好將自己還未發表的處女作《太陽出來喜洋洋》拿出來應付一下, 要是不被蔡紹序認可,就藉此機會推託這份差事。沒想到蔡紹序接過金鼓遞給他的歌譜後,只看了一遍就當眾哼唱了起來,大約哼唱2、3遍後,蔡紹序突然對金鼓說:「金鼓老弟,沒想到你還藏著那麼好的一首歌呀,你看,詞也寫得好、曲也譜的美,朗朗爽口,正宗的四川味啊!就像是為我定做的呀!」。因為蔡紹序的嗓音宏亮、音質好、音域廣,再加上他平時說話時帶有濃鬱的四川口音,一上口就將這首歌的氣勢和歡樂勁頭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產生如此好的效果,不僅讓在場的人為之一愣,連原創作者金鼓本人都感到受寵若驚。得到蔡紹序如此高的評價後,金鼓對其作品充滿信心。同時,蔡紹序還毫不客氣地對曲調的部分不足之處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金鼓接納這些建議,連夜對曲調再次做了修改,特別在音域上為了便於大眾傳唱,特意將曲調音域限制於6度,目的是高、中、低音的歌手都能夠演唱。修改完之後,又請蔡紹序試唱幾遍,在雙方都滿意後才算正式定稿(即現在的歌曲版本)。後來,蔡紹序在徵得金鼓同意後,以這首歌的原唱人的身份,開始在各種演出場合將這首歌作為自己的主打歌曲獻給廣大聽眾,深受大家的喜愛和認可。
金鼓歷來把名和利看的很淡,是個非常講原則的人,他認為曲調是根據四川民間小調改編而成,沒必要寫上自己的名字。因此,1951年第一張《太陽出來喜洋洋》唱片發行之前,金鼓先生就與人民唱片廠約定,在唱片介紹詞曲作者欄中只寫:四川山歌(四川民歌),金鼓詞。這也成了之後所有發表這首歌的出版物上的統一標識。由於該歌的歌詞結構短小,形式簡練,曲調明快,情趣諧活,富有四川人民的熱情和豪邁的性格,再加上郎朗爽口的濃鬱四川鄉土氣息的曲調,唱片一經問世,大家爭先恐後地搶著購買,一時間大街小巷也開始傳唱起來。
1953年周恩來總理來上海視察,應邀觀看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辦的文藝晚會,開幕前, 總理得知著名歌唱家蔡紹序今天也要為大家獻歌時, 點名請蔡紹序為大家獻上《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四川山歌。蔡先生為了不辜負總理的期望, 登臺後的第一首歌曲便唱了《太陽出來喜洋洋》。高亢激越、熱情洋溢的詞和曲,再加上蔡先生那獨特的男高音歌喉,一下子扣住觀眾和總理的心弦,會場內的氣氛也達到高潮,大家不由的隨著歌曲的旋律,一邊鼓掌,一邊跟著蔡先生哼唱。當蔡先生的歌聲剛落,全場觀眾隨同總理一起站了起來,雷鳴般的掌聲久久的.. 。
那以後,各大報紙的記者相繼採訪歌曲作者金鼓和歌唱家蔡紹序。20世紀50年代,廣播電臺和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的廣播喇叭不間斷地播放這首民歌,成了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經典民歌,金鼓的名字從此也被大家所熟知。之後,隨諸多我國藝術家在世界各地演繹這首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蜚聲於海外。該歌還被選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和我國聲樂考級(民歌類)教材裡。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經典民歌」。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我國的大多數音樂作品無法正常與廣大民眾見面,《太陽出來喜洋洋》也未逃過這一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包括《太陽出來喜洋洋》才陸續重新和廣大民眾見了面。由於文革期間對原創的音樂作品出版物破壞的很厲害,造成後來許多出版社在重版這些音樂作品時(特別是民歌類),一時找不到作品的詞、曲作者,因此出現較多的民歌無詞、曲作者的現象。《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其中的一列,還因上海音樂學院丁善德在文革後將《太陽出來喜洋洋》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時,由於一時疏忽沒署上詞曲作者金鼓的名字,從而導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原創著作權人金鼓先生的名字被人們淡忘了。直至80年代後,音樂出版物刊登《太陽出來喜洋洋》時,又開始署上了金鼓先生的名字。
李猶龍先生,1933年畢業於東方美術專科學校, 學習音樂和美術。1934年跟隨革命先驅車耀先從事地下黨組織工作,參與創辦地下黨秘密刊物《大聲周刊》雜誌,1940年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受田漢、陽翰笙、司徒慧敏、夏衍等知名文化人士的邀請,參加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反映抗日救國的電影攝製和大型話劇演出。解放後,任通俗文化出版社主編、1951年任華東文聯(即後來的作家協會)編輯兼巴金秘書。
1980年,該曲入選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中國民歌選》 。2004年,該曲被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當作縣歌。2006年,石柱土家囉兒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該歌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經典民歌」。
歌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打柴生活即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以「太陽出來」起興,用「上山崗」點題,其中「啷啷扯,匡扯」,是全首歌詞的點睛之筆。因「扯」在四川方言中讀作「cai」,所以實際上是一句仿念鑼鼓敲打的象聲詞,它夾在下句的中間,一是歌者藉此給自己的歌聲作「伴奏」,二是表現其此時此刻昂揚興奮之情。該曲的曲體為上、下句結構。上句4小節,處於音區的高位置上,下句6小節,先抑後揚,與上句相呼應。仔細分析,下句前3小節實際上是上句前3小節的下五度變化移位。全曲音域僅五度,篇幅雖然短小,卻有層次感,講究邏輯,富有對比,因此在專業舞臺上常唱不衰。
50年代時,金老每年都會收到版稅呢。」在20世紀80年代前的出版物上,都有詞作者的姓名。但後來有一位音樂家在將此首歌改編成器樂曲演奏出版時,把詞作者的名字抹去了。從此,「太陽出來喜洋洋」成了沒有詞作者的四川民歌。
2006年8月,上海市民金鼓的大女婿蔣曉農給市長公開信箱的一封信,揭開其中的原委:《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詞作者名叫金鼓,是重慶梁平縣人,現居於上海,已年屆90歲。
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在回復蔣曉農來信時表示,經多方調查證明,金鼓確實是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詞作者,沒有任何單位或個人予以否認或者抹殺,只是因各種原因,詞作者被逐漸淡忘。如果金鼓發現有侵權行為,例如,有書籍、音像製品收錄《太陽出來喜洋洋》但卻不署詞作者名字的,可向重慶市版權保護中心提供有關侵權的證據,版權中心將幫助他進行維權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