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2191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疫情之下,航企使出渾身解數給資金鍊「減壓」本無可厚非,但如何在自救的同時,平衡好消費者、上下遊合作企業等各方利益,也成為「戰疫」的一大關鍵。3月23日,多位機票代理商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3月以來,包括馬來西亞的亞航、泰國獅子航、新加坡酷航、菲律賓宿霧太平洋航空等多家廉價航空公司(也稱低成本航空)先後宣布,大量機票從直接退款,改為退代金券(EMD)的模式。一石激起千層浪,消費者、機票代理、在線旅遊平臺均難「買帳」。至此,本就備受詬病的機票退改再次遭遇新難題。
航空專家綦琦指出,疫情屬於不可抗力,所以航企更改原有的退票政策也屬「權宜之計」,但也應該考慮到消費者的利益,在代金券的使用期限和轉讓等方面,增加更多彈性條款。另外,呼籲相關各方研究代金券抵押「變現」的新路徑。
01
愈演愈烈的「代金券」
「最讓人憂心的是,退代金券的國外廉價航空公司數量正不斷增加,且還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全服務航空公司已經或準備加入到此行列中。」一位國內機票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對此,國內一家在線旅遊平臺機票業務負責人也證實,截至3月23日,平臺上已有8家國外廉價航空採用只退代金券的形式,另外,包括卡達航空、法荷航、加拿大航空等全服務航企,也陸續開始退券。
北京商報記者在新加坡酷航的官網上看到,該公司於3月18日更新了機票自助退改服務信息,明確「即日起在官網推出自助退費服務選項,適用於所有2020 年 3 月 15 日前預訂,且航班出發日在5月31日前(含當日)的旅客。此功能可以讓旅客便於提出線上退款需求,退款會以酷航代金券的形式,於30個工作日內完成,在第三方或旅行社購票的旅客,建議聯繫原購票渠道尋求協助。」而該公司國內客服也稱,如果不接受代金券,消費者可以嘗試將訂單信息和訴求通過酷航官網反饋給總部,並等待答覆。
而在亞航發布的5大申請退款種類中,有3類只能選擇退「信用帳戶」或「更改航班」。對此,亞航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公司遵守當地政府、民航局,以及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全球和地方衛生部門的建議和法規,制定了相關機票退改政策。」但對於北京商報記者提出的,「大概有多少國內機票無法直接退款?」以及「對於不願選擇『信用帳戶』或『更改航班』的消費者,有何計劃?」等問題,截至記者發稿時,對方並未予以回復。
「從我們拿到的多家國外廉價航空公司的最新退款政策來看,包括退『信用帳戶』、『旅行基金』等,只是表述方法不同,在業內看來,都是屬於退『代金券』的方式,」機票代理商李明(化名)說,「其實,之前也曾出現過退代金券的個例,消費者不接受,代理商只能先退款再自行處理代金券,不過,此次涉及機票數量眾多、金額巨大,誰都無法消化。」
02
多方不買帳
眼看退款拿不到,代金券卻滿天飛,「不知道該怎麼辦」成為國內消費者、機票代理甚至旅遊平臺們共同的困惑。「首先代金券大多有時效性,最短僅為3個月,消費者很難接受;另外,不少平臺和票代已提前墊資,將票款退回給了用戶,面對航企退代金券的決定感到『很頭疼』;不僅如此,此前向航企提交的數千萬退款需求,尚不清楚會如何處理。」李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作為國內一家以銷售國外廉價機票為主業的大型票代,李明的公司代理了數十家國外廉航,「在疫情之前,受益於出境遊的熱度不斷攀升,公司日均國際出票量可達5000張,每天流水額數百萬元。現在據不完全統計,有幾千筆訂單將被退代金券,再加上此前還有7000萬元的退票款尚未退回,後續如何操作也未得到準確答覆,讓機票代理商處境艱難。」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很多消費者開始在網上吐槽退票政策不公平,甚至在各投訴平臺上進行維權。
而前述在線旅遊平臺機票業務負責人也直言,首先就是消費者不理解退券政策,認為花錢買票就應該退錢,甚至有的客戶誤認為OTA或者代理商應該跟航司一起承擔退錢義務,因此不能接受退券。其次,前期為了加速給消費者退款,代理商和OTA進行了大量墊付,如今航企只退券且只限乘機人本人使用,導致代理商和OTA的墊款無法收回,從而造成大額資金損失,不排除有的代理商甚至可能因此破產。最後,各航企的退券政策各不相同,存在一定操作複雜性,影響退券時效。
03
並非無解題
「黑天鵝」已至,沒有企業能夠靠單打獨鬥勝出。業內普遍認為,全球民航業在疫情中遭遇重創,從航企到OTA、代理人,一直都在儘可能的為用戶減少損失,加快為用戶退訂退款。但隨著疫情的全球擴散,航班大面積停航,情況已經遠遠超出某一方的力量能夠承擔解決的,各方都同樣背負著巨大的資金壓力。航企、代理人、OTA、消費者都需要互相理解。任何一方如果都只是一味主張自己的利益,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互相傷害,造成更大的損失。
「現在已經看到有國外廉價航企宣布破產,可見企業的日子確實難熬,為了能在這個嚴冬撐久一點,用代金券替代退款,也屬無奈之舉,」民航專家李伊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不過,航企應該給代金券設置更優惠的條件,比如延長使用時間、放鬆使用者限制等,增加消費者的接受意願。」另有業內分析師也提出,如果航空公司可以做出一些額外承諾,比如未使用的代金券,在一年後仍可兌現等,這樣不僅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也帶給相關方更大信心。
航空專家綦琦還建議,在非常時期,需要採取一些金融創新方式「變現」,「其實,機票本來就擁有一定金融屬性,接下來,在線旅遊平臺和票代以及有關部門可以進一步探索,用機票作為抵押品,置換出資金來『輸血』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