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
我們先一起欣賞一下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幾件
金工精品
重要文化財 E-13034
▲座馬置物E-13008
江戶時代 18-19世紀
▲天保五兩判
江戶時代 19世紀
E-20090
舍利塔
鎌倉時代 13世紀
我們將東京國立博物館(簡稱東博)浩如煙海的館藏分為了根付、漆器、金工、陶瓷、書畫、中國藝術品這幾個主要部分為大家進行介紹。(點擊了解:東博概況)
今天帶領大家欣賞金工部分的數件藏品,一起看看金銀銅鐵在巧匠手中變成了怎樣精巧的傑作吧。
根付-鄉誠之助
日本漆器
日本金工
根付-高圓宮
日本陶瓷
日本書畫
中國藝術品
金工即金屬工藝製品的總稱。在東博包羅萬象的藏品之中,有數個系列都能看到金工藝術品的身影。明治11年(1878)日本最古的寺院——奈良縣斑鳩町法隆寺向當時的皇室獻上了三百餘件代代相傳的寺寶。這部分寶物戰後絕大多數都劃歸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管理。
▲
法隆寺
在東博雄偉闊大的本館後方,綠樹掩映中有著一棟玻混凝土璃結構的獨立展館,這就是1961年為此專門建立的法隆寺寶物館。這批寺寶中包括佛像、經卷、禮佛器、古文書、花瓶、鎧甲、刀劍等近300件,大多數為飛鳥、奈良時期的傳世精品。- 金銅灌頂幡 -
幡——即寺院佛堂中從天井垂下的裝飾幔簾,通常用錦緞等細軟鮮豔的布料製成。長達數米的經幡在殿內隨著唱經誦讀聲慢慢擺動,極能烘託出佛堂中的莊嚴氣象。▲
法隆寺獻上的這一件幡更為特殊。全體為銅製透雕表面鍍金,堅硬的金屬與精美的雕刻代替了軟豔的絲綢與刺繡花樣,演繹出一種別樣的奢華美感。最上層的方形天蓋由4枚銅片組成,四周則垂掛著一圈由小銅片串成的「蛇舌」裝飾穗,正中則固定著由6枚長方形銅板組成的大幡。金銅幡全長五米有餘,銅片與銅片之間用被稱作「蝶番」的金屬搭扣相連,每一片上都以透雕及毛雕手法刻出種種圖樣,雲紋唐草之間夾雜著手持樂器的天女與勇武的神獸,中央大幡的最上面一片還刻有如來及兩位脇侍菩薩,表現著天界眾神持花奏樂、焚香獻禮的一派極樂景象。據說這還不是它的全貌,完整時在金銅部分下方應該還接有錦緞製成的布幡,全長恐怕超過十米,以7世紀的工藝水平而言,應當是傾舉國之力才能完成的至寶吧。日本刀在東博館藏中是一個獨立的分類,包括刀身本體和用於裝飾的刀裝配件。寒光勝雪的日本刀本體在廣義上當然也是金工的一種,但今天想展示給各位的是各種小巧又華美的刀裝具。所謂刀裝具,指的是如刀鐔[xín]、緣頭、目貫、笄等這一類日本刀上所使用的金屬配件。目貫、小柄、笄等一組刀具,則被稱為三所物。江戶時期日本和平了近三百年,不再需要參與實戰的日本刀逐漸就成了金工藝術最好的展示平臺。(點擊了解:日本金工歷史:江戶)▲
十二支圖三所物
江戶時代 18世紀
F-13728
下圖這件「雨下猛虎圖鐔」,用料紮實豐厚,形狀取了最為有力的樸素圓形。上方是翻卷湧動的雲層,下方則是湧動不息的巨浪,這一上一下兩處景象都用「鋤出雕」(浮雕技法的一種)處理,突出了雲層與浪濤的凝實有力感,再以毛雕(線刻手法的一種)雕琢細節。主角猛虎蹲坐在洞窟前方,這洞窟也巧妙的用了鏤空透雕手法與虎做對比,讓平面刀鐔擁有了更多立體性和縱深感。虎身黑金相間的條紋以及海面上濺起的點點水花則用金銀象嵌法表現,如此一來這件刀鐔不僅雄健有力,同時還兼顧了纖細的配色表現之美。粗中有細,剛中帶柔,可以說是存世奈良利壽作品中極其出色的一件代表作。
▲
雨下猛虎圖鐔
奈良利壽作
江戶中期 18世紀
重要文化財 F-20199
奈良利壽活躍於江戶中期,是最早一批「自由金工師」之一,與杉浦乘意、土屋安親並稱「奈良三作」。他們這樣的自由金工師不依附於某家大名或領主,只在民間自由自在的接受各式各樣顧客的訂單,並依照訂單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做出了許多充滿新意的出色作品。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金工藝術品中與中國關係最密切的一種,銅鏡。最早想到可以熔銅鑄鏡的是我國的先民。隨著東亞三國之間人口及文化的流動交融,銅鏡也逐漸進入朝鮮及日本地區,並很快成為了各國人民不能缺少的一種重要生活器具。銅鏡傳入日本大約是在彌生時代(公元前1000-300年),到奈良時代(公園710-794)時,遣唐使從長安、洛陽等唐王朝的大都市帶回了許多設計及工藝精美至極的銅鏡,日本人不僅對這些鏡子視若珍寶,並不斷試圖在日本本土生產這樣精美的銅鏡。
▲
海磯鏡
唐代或奈良時代 8世紀
法隆寺獻納寶物
國寶 N74
最初的日本產銅鏡是以從唐土傳入的鏡為模板翻刻的,尺寸圖樣都與真正的唐鏡沒有什麼區別,到平安時代(794-1185)時日本已能提取出唐鏡裝飾紋樣中的常用元素,並根據他們本國的審美加以變化,重新設計出更符合日本本土習慣及喜好的新圖樣,這些鏡就被稱作唐式鏡。(點擊了解:日本金工歷史:平安·鎌倉·室町)
▲
瑞花雙鳳八稜鏡
平安時代 11-12世紀
這面白銅鑄造成的銅鏡就是一面典型的平安時代唐式鏡。外輪廓為八稜形,有8個可愛的小尖角如同花瓣一樣向四周徐徐展開,在內部還有一圈同樣為八稜形的圈線劃分出內圈與外圈,分別裝飾了不同的紋樣。外圈用唐草花紋連綿一周,有強烈的裝飾藝術氛圍,而內圈則以最中心凸起的蓮花形鏡紐為中心,左右各是一隻蹁躚飛舞的鳳凰,上下則是豐滿舒展的瑞花枝葉。
唐草、鳳凰、瑞花,分開論則各個要素都帶有濃濃的唐土風格,只要是中國人都不會對這些要素有陌生的感覺,但圖案設置與方位都經過了平安時代人們的苦心改造,用唐土的元素組合出了一種全新的和式韻味。這面銅鏡足以看作此時日本銅鏡製造的模範製品,見一鏡有如見萬鏡,是銅鏡這種金工製品承上啟下絕佳的例子。
▲
銅竹文鏡
青家次作
安土桃山時代 天正16年(1588)
E-20878
▲
花籠形釣香爐江戶時代 19世紀
E-12733
東博所藏其餘金工藏品還有包括胡瓶水壺、念佛所用的鈴鐺與盛盤、裝經卷文書用的金屬箱盒等等不一而足,礙於篇幅不能沒一件都與大家詳細分享,希望這三件代表性的金工藏品可以讓你生起對東博和它的金工藏品的興趣。那麼下次,我們在東博的其它分部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