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勇士把史蒂芬·庫裡下放到發展聯盟中的聖克魯茲勇士隊。雖然庫裡只在發展聯盟呆了三個小時,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發展聯盟歷史上最大牌的球員。
在近些年,時常有NBA球隊把隊內的主力球員下放到發展聯盟。以前很多人聽到「發展聯盟」,都會很自然地認為它是一個水平低的聯賽。也有不少人根本不知「發展聯盟」為何物。但更多的大家所熟知的球員被下放,讓「發展聯盟」走入更多人的視野,也提高了它的「星味」。
然而,還有一個尷尬的事實——庫裡雖貴為聯盟超級巨星,但他並不是效力過發展聯盟的最高順位球員,他只有第七順位。最高順位的球員是本內特,2013年的狀元。第二高順位的,則是09年榜眼塔比特。
雖然我們經常叫它發展聯盟,但它的官方名稱是「NBA G League」,其中的「G」指的是Gatorade,也就是佳得樂飲料。這樣來看,這個聯賽應該叫「NBA佳得樂聯盟」。為什麼它會叫一個飲料的名字?那是因為在2017年,佳得樂飲料公司買下了發展聯盟的冠名權,於是這個聯賽也改叫佳得樂的名字。
發展聯盟成立於2001年,當時剛成立時只有8支球隊,很多發展聯盟球隊都是歸多支NBA球隊所有。從2015年韋恩堡紅蟻隊被印第安納步行者隊買下以後,發展聯盟各支球隊都分別只隸屬於一支NBA球隊。如今發展聯盟已經有28支球隊,只有掘金隊和開拓者隊沒有附屬球隊。接下來,按照NBA的計劃,每支球隊都要有一支附屬的發展聯盟球隊。
因此這樣來看,發展聯盟的各個球隊類似於很多職業足球隊的預備隊。在五大聯賽每支球隊都有預備隊,預備隊是各球隊的球員庫,當一線隊有球員受傷或離隊時,球隊可以從預備隊裡提拔球員進一線隊。但畢竟預備隊的球員很少有機會參加一線隊的比賽,為了能讓預備隊的球員有比賽可打,來保持競技狀態,很多聯賽都會舉辦預備隊聯賽,比如英超、意甲(德甲、西甲沒有預備隊聯賽,他們的預備隊是參加低級別聯賽)。而發展聯盟就是NBA的預備隊聯賽。
不過與足球隊不同的是,足球球員都是靠俱樂部梯隊培養,預備隊是俱樂部青訓系統的一部分;NBA並沒有俱樂部梯隊,青訓的任務是交給學校來完成的,水平最高的大學生球員進NBA,水平稍次一些的可以進發展聯盟。
而且,每支預備隊都有它自己的隊名和隊標,但多數球隊的隊名和隊標都跟所屬的NBA球隊有關,比如NBA亞特蘭大老鷹隊和它的附屬球隊是大學公園天鷹隊:
多倫多猛龍隊和它的附屬球隊猛龍905隊:
明尼蘇達森林狼隊和它的附屬球隊愛荷華狼隊:
很多發展聯盟球隊的主場都在距離所屬的NBA球隊的不遠處。有的甚至都在同一座城市,奇才隊和附屬的首都加油隊都在華盛頓特區,雷霆隊和附屬的藍色隊都在俄克拉荷馬城;有的隊跟所屬球隊在同一個州,紐約尼克斯隊跟附屬的威徹斯特尼克斯隊都在紐約州,湖人隊和附屬的南灣湖人隊都在加州,馬刺隊和附屬的奧斯汀馬刺隊都在德州,魔術隊和附屬的雷克蘭魔術隊都在佛羅裡達州。
按照目前的規定,每支球隊有12名球員,其中有10人是發展聯盟球員,2人是NBA球員,但母隊可以下放更多的NBA球員,這時候就需要相應地裁掉發展聯盟球員來保證球隊名單限定在12人。發展聯盟球員雖然名義上屬於各支球隊,但他們是不跟球隊單獨籤約的,只跟聯盟統一籤約。發展聯盟的標準年薪是3萬5千美元(月薪是7000美元,賽季持續五個月),即使是被NBA召喚,獲得最高5萬美元的獎金,加起來年薪也只是8萬5千美元,這跟年薪動輒上千萬美元的NBA球員沒法比,跟一些海外聯賽相比,這樣的工資也是很低的。因此,多數進不了NBA的球員首選去歐洲或者是我們的CBA效力,畢竟近些年隨著CBA聯賽的發展,一些外援的年薪已經達到了NBA底薪的水平。
NBA對發展聯盟始終保持著低成本、低投入的運營模式。除了工資低,比賽多在小城市比賽,每場比賽的上座人數在3000人左右,而一場NBA比賽上座人數通常在15000人以上。而且發展聯盟球隊的主場設施簡陋,從廁所到理療的地方,都在一個房間,而NBA的更衣室,衣櫃、理療室和廁所都是分開的。發展聯盟比賽的球館甚至沒有記分牌。
雖然效力發展聯盟工資很低,球員生存狀況不好,但它仍然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是離NBA最近的地方。NBA是世界籃球的最高殿堂,效力NBA是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夢想。近些年,發展聯盟與NBA之間的球員流動越來越頻繁,在14-15賽季有47名發展聯盟球員得到NBA的垂青,38%的NBA球員有打發展聯盟比賽的經歷。而且從17-18賽季開始,NBA推出「雙向合同」的規則,每支NBA球隊可以在15人大名單基礎上額外籤兩人,這兩人就是「雙向合同」球員。賽季內大部分時間效力於發展聯盟,但NBA球隊隨時都可以把這些球員召回,他們最長可以在NBA球隊呆45天,工資也高於發展聯盟標準合同,因為發展聯盟球員的工資按天計算,在NBA球隊的那段時間是按照NBA底薪標準發工資,這樣一算,可以拿到20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雙向合同的出現,無疑是增大了發展聯盟球員進入NBA的希望。
而且發展聯盟的最低年齡限制是18歲,比NBA要求的最低年齡要年輕一歲,高中畢業的球員可以選擇不打NCAA,而是先去發展聯盟歷練。從18-19賽季開始,發展聯盟推出新的規則,為年滿18歲但尚未到達參加NBA選秀年齡(19歲)的精英球員提供12.5萬美元的「選招合同」。這意味著,高中生球員畢業後可以直接加盟發展聯盟,打一年後再參加NBA選秀。有些有天賦的高中球員家境貧寒,需要掙錢,而打NCAA又不掙錢,去海外聯賽,競技水平又參差不齊,影響選秀行情。發展聯盟為高中球員敞開大門,這給了那些高中球員又一條進入NBA的路。
可以看出,NBA對於發展聯盟還是相當重視的。發展聯盟除了負責為NBA培養球員,也培養教練,戴夫·喬格爾、奎因·斯奈德、尼克·納斯都是有發展聯盟執教經歷的NBA主帥,納斯教練甚至帶領猛龍隊拿到NBA總冠軍。而且在NBA有超過30名助理教練曾執教過發展聯盟。此外,從2002年起,所有新任命的NBA裁判都必須從發展聯盟選拔。
看了這些,大家就已經對發展聯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近些年,NBA球隊開始把一些主力球員,甚至明星球員下放到發展聯盟,這是得益於規則的變化。以前NBA規定是只能下放NBA球齡不超過三年的球員到發展聯盟,從11-12賽季開始,NBA允許各隊下放球齡超過三年的球員,前提條件是要經這名球員同意。第一個被下放的球齡超三年的球員是易建聯。此後,格裡芬、隆多、帕克、小託馬斯、考辛斯等主力球員都曾被下放過。球隊會把一些傷愈復出的球員下放到發展聯盟,讓他們通過發展聯盟的訓練和比賽來適應球場,尋找狀態。這種舉措,目前證明還是有效的,畢竟久疏戰陣,一步一步來。這也就是開頭提到的,勇士下放庫裡的原因。
關於發展聯盟,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不過因為疫情,發展聯盟也已經停擺了。如果想要更多了解發展聯盟,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他們的比賽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