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頭去看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應該是九十年代前後,那時候誕生的明星導演層出不窮,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王家衛、李安等等,在那段時期各大國際影展中開始有了中國導演的身影,從金棕櫚獎、金獅獎到奧斯卡獎,喜訊連連。可是,時至今日,當我們對電影的熱情井噴式爆發,對電影的質量如饑似渴時,卻發現「好電影」三個字仍舊是老導演的專屬標籤,中國火熱的電影市場新導演層出不窮,但優質電影卻寥寥可數。資本有,市場有,可偏偏談及「國產電影」,大家總是拊掌嘆息,諸多無奈。
的確,在進入千禧年後,亦有諸如寧浩、忻鈺坤、饒曉志這樣的好導演,但也只是小打小鬧,相比於曾經老導演帶給我們的一次又一次的轟動,卻不能同日而語。隨著大陸泛娛樂化的推進,新導演層出不窮,能叫得上名字,喊得出作品的導演缺少得可憐,相比於談及美國導演時的如數家珍,國人談及中國導演卻只能自慚形穢。
2019年的《兩隻老虎》宣傳頗盛,但上映之後差評如潮,令人大跌眼鏡。看看整部電影的製作團隊,基本上可以將《兩隻老虎》作為國產電影現狀的典型案例。
《兩隻老虎》的導演兼編劇李非並非初出茅廬,早在2015年就有《命運速遞》一片面世,同《兩隻老虎》的風評一樣,在豆瓣同樣是6.3分的慘績。當《兩隻老虎》發布預告片,當這部電影宣傳時蓋上「爆笑「二字,根據李非導演的曾經戰績,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已經大打折扣。順便提一句,根據這幾年的喜劇電影,凡是在宣傳時蓋上」爆笑「這類詞語的,基本可以判定其垃圾屬性。我想,《兩隻老虎》能讓觀眾有走進影院勇氣的原因,不外乎大咖演員的加盟,葛優、趙薇、範偉、閆妮,都能在造勢之初吸引些流量。只是觀眾眼睛還是雪亮的,爛片的宿命無法改變。
導演李非並非科班出身,早年間做平面設計,在而立之年開始了北漂生涯。北漂兩年欠下一屁股外債後,轉行小說創作。據說債主催債時,李非告知人家自己已經轉行寫小說了,債主還以為他精神出了問題。創作了幾部小說,反響爾爾,可以想像在這個小視頻崛起的年代,人們越來越沒有了閱讀書籍的習慣。尤其網絡小說遍地開花,數不勝數,文學類小說已經是趨於小眾。
李非的人生翻轉開始於王府井大街。當時寧浩正尋找演員,星探在王府井大街找到了李非的身影。妄想出名,恐怕是每個從事娛樂行業者的夢想,李非也不例外。但幾番試鏡,李非表現不佳,演員夢破碎。多年後,他談起自己早年生涯,他說「可能是前三十年吃了太多苦,攢下了運氣,集中爆發「,於是這次契機讓他進入了電影行業,成為了編劇。李非的編劇生涯一番風順,先後參與過《闖入者》《邪不壓正》等喜劇的編劇工作。自2015年他開始轉行導演,拍攝了《命運速遞》以及《兩隻老虎》。
其實李非的經歷是許多新導演的典型,在影視圈的某一領域有了不錯的成績,便開始思變,成為導演。對於新人如此,對於那些在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的明星更是如此。何炅、劉若英、郭德綱等人也均加入過電影行列,大概這些人有種迷思,導演這種事情是個人都能幹。「國產電影「這四個字總能被人和」爛片「掛上,很大程度上歸咎於這些人沒有自知之明。每一部爛片都映射著中國影視圈內的自大與狂妄。倘若李非踏實做編劇,也不至於有《兩隻老虎》這樣的爛片問世。
我想,在這麼多不自知的失敗案例前,那些正蠢蠢欲動的明星們,在意圖成為一個導演的同時,更應該思索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成為導演的能力。不能為國產電影的好名聲添磚加瓦,但至少不要給國產電影貼上爛片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