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給他們報了什麼早教班、輔導班,目的是讓孩子多一點學習知識,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教育規律的最大誤解!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人性子比較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想快人一步。有一次剛插完秧,他就盼望著秧苗長得很高。而且為了能夠見證秧苗的成長,他幾乎每天都要跑到田裡十幾次。並且每次還拿著尺子去量一下,看看秧苗到底長了多高。
就這樣,幾天之後他發現秧苗長得實在是太慢了!急性子的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就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秧苗長得更快一些呢?
於是他就努力地去想啊,想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想出來一個辦法。他脫下鞋子,跑到了田地裡,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了一點。看著秧苗一下子長了那麼多,他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當他把地裡的所有秧苗都拔高了之後,便歡歡喜喜地回到家,高興地對家裡人說:「咱地裡的秧苗今天長高了不少,不過真把我累壞了!」他的兒子聽了非常奇怪,什麼秧苗長高了?什麼把他累壞了?
第二天,他兒子專門跑到地裡一看,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所謂的「長高」,就是把秧苗都拔了出來,當時看著是長高了一點,但是過了一夜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枯萎了!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拔苗助長」的故事。意思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帶來危害。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家長顯得都比較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給孩子報了什麼早教班、輔導班,過早地讓孩子學習知識。其實,這就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是機器,你輸入什麼他就能學會什麼。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想讓孩子的將來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
2015年上海市教委曾組織了一項針對當年秋季入學的15萬餘名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開展的第三期「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情況」專項調研結果顯示:在可持續學習方面,沒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素養多個維度上的表現要優於上過輔導班的學生。
而參加輔導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動性、專注和堅持、身體健康、情緒和睡眠適應性上低於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僅僅在知識適應性(如拼音、識字、寫字、數學學習和英語學習)上低於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從上面調研的結論不難看出,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孩子除了在「知識」上的指標低於上過輔導班的孩子,其他指標都超過了上輔導班的孩子。而那些所謂的「知識」,通過學習很快就能掌握。
還有專家指出,在學前階段上輔導班的「優勢」最多保持到小學四年級。一是因為在學前階段學了太多、太難的內容,讓孩子在學習上失去了興趣;二是因為孩子提前學了小學的課程,從而讓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容易走神,養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更多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力和後勁。過早地讓孩子在學習上耗體力和精力,那麼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容易變得後勁不足。所以想在「起跑線」上,就來確定孩子最終的「輸贏」,那只能是家長的一廂情願而已。
教育孩子就像栽種莊稼,不要在剛開始就過度關注是否長得快,而應該給他們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料,等到收穫的季節自然就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如果嫌它們長得慢就去拔苗助長,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會得到不良的後果。
那怎麼教育孩子呢?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曾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所以,教育孩子要根據孩子成長的規律,不能拔苗助長。教孩子學習知識的時候也要把握住量,不要超過孩子的承受範圍,這樣孩子才能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才能讓孩子喜歡上學習,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地贏得最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