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今冬明春疫情可能繼續存在
今冬明春疫情可能繼續存在或發展,發現局部地區疫情後,採取社區層面聯防聯控、社區全民核酸篩查、追蹤密切接觸者、隔離核酸陽性的無症狀患者等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在18日舉行的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作出以上表述。
英國新冠疫苗在南非的臨床試驗恢復接種
英國牛津大學17日發布消息說,該校團隊參與的一個新冠疫苗項目此前因接受安全評估而暫停了臨床試驗疫苗接種,目前在南非的臨床試驗已恢復為受試者接種。由於一名英國受試者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牛津大學在本月早些時候發表聲明說,暫停所有臨床試驗中的疫苗接種。
中國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4款接近上市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今天上午表示,現已有11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款已經來到最後的3期臨床試驗。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王志剛表示,我國在短時間內完成相關設備研發,在滿足檢測需求的同時,並行推進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減毒流感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研發。
張鋒團隊發布簡易CRISPR新冠檢測2.0版,提高檢測靈敏度
日前,Broad研究所的著名學者張鋒教授和合作夥伴一起,公布了他們進一步改良的基於CRISPR技術的新冠病毒簡易檢測流程:STOPCovid.V2。此前張鋒團隊和其合作夥伴曾公布過簡易新冠病毒檢測流程STOPCovid,這一流程不需要從患者樣本中純化RNA,並且將檢測新冠病毒所需的化學反應步驟在一個試管中完成。
研究: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歐美地區的預期壽命下降9年
最近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除非新冠肺炎傳播得到控制,否則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疫情嚴重地區的預期壽命縮短。研究稱如果新冠肺炎患病率為10%的話,在預期壽命高的國家,如歐洲和北美,預期壽命下降可能會超過一年。如果患病率達到50%,在預期壽命高的地區預期壽命就會下降3到9年。
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工作需持續推進
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今天(9月18日)在京舉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病毒的溯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同樣很難。她舉例,SARS暴發的時候,科學家在第一時間就鎖定了市場上交易的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直接來源,但又花了8年時間才在雲南的一個礦洞裡找到SARS最原始的來源。因此,新冠病毒溯源工作需持續推進。
陳薇:新冠已發生變異對疫苗影響小,將啟動更大規模年長人群研究
9月18日,在京舉行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在論壇主旨演講中表示,目前新冠病毒發生的D614G突變對新冠疫苗影響較小。她透露,下周即將在泰州進行更大規模55歲年長人群的臨床研究。
Moderna CEO稱新冠疫苗研究結果或在10月底揭曉
Moderna公司負責人說,一項針對該公司冠狀病毒疫苗的大型關鍵研究最早可能在10月份就能得出疫苗是否安全的初步答案,不過更有可能是在11月份。Moderna執行長Stephane Bancel在接受採訪時說,具體時間將取決於進行試驗的美國地區的感染率,因為這項研究是在比較接種過疫苗的人出現新冠症狀是否比未接種疫苗的人更少。
科學家發明用塑料膜定量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方法
中國科技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國慶教授團隊,發現一種亞克力樹脂在γ射線的輻射下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基於此,團隊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於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研究成果日前表於《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上發表。
龍井茶質優原因弄清 栽培茶樹進化路線圖繪出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導,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首次組裝了「龍井43」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解釋了「龍井43」質優、抗逆的分子本質,並描繪了栽培茶樹的進化路線圖。該研究為茶樹基因組學和育種研究,以及茶樹遺傳和進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上。
維京人群基因「足跡」遍及歐洲
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針對400多例歐洲古人類的基因組分析,揭秘了跨千年的遺傳學構成。這一研究顯示,正是不同的維京人群影響了歐洲各地區的遺傳學組成。斯堪地那維亞人群在歷史上著名的「維京時代」(公元750年至1050年)進行的海上擴張,改變了人類政治、文化和人口版圖。他們於8世紀至11世紀一直在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活動,足跡被認為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
中英科學家確定新生物大滅絕事件
中國和英國科學家在日前出版的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對所有相關地質和古生物學證據進行核查後,確定2.33億年前發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該事件除了導致一些物種滅絕外,也將恐龍送上地球之王的寶座。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通訊-生物學》刊發中國科學院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人類白細胞用分子「槳」遊泳
研究人員在9月15日出版的《生物物理雜誌》上報告說,人類白細胞(即白血球)利用一種名為「分子划動」的新機制遊泳。這種微小的遊動機制可以解釋免疫細胞和癌細胞是如何在體內各種充滿液體的小生境中有益或有害遷移的。
近300萬患者數據: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心衰死亡風險顯著降低
近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2020年會上發表的一項針對近300萬美國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種與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減少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3%)顯著低於未接種流感疫苗的患者(3.6%)。同樣,接種肺炎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2%)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3.6%)。
隨訪22年!中國學者發現長期吃大蒜,可降低胃癌死亡率
近期,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潘凱楓研究組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研究在胃癌高危區招募了3365名居民。研究結果顯示,隨訪22年發現,幽門螺桿菌治療兩周,維生素或大蒜補充七年與胃癌死亡風險在統計上顯著降低;幽門螺桿菌治療和維生素補充也與胃癌發病率的統計學顯著降低有關。
中科院正按規劃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該成果亮相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備受關注。
25位頂尖科學家號召:建立全球公民大會 監督基因編輯技術及其應用
今日,全球 25 名頂尖科學家在 Science 發文,號召建立全球公民大會,以來探討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影響。他們提議,該全球大會由至少 100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非專業人士組成,由專家提供信息來探索基因編輯技術的管理準則。
教育部要求進一步做好高校校園管理:切忌「一刀切」的封閉管理
近日,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地教育部門和相關高校印發提醒函,要求進一步做好高校校園管理工作。內容要求切忌「一刀切」「簡單化」的封閉管理,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實施便捷的進出校門管理機制。
重慶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結束
9月18日,重慶市教育考試院發布消息,重慶市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於8月8日正式啟動,9月16日全面結束。2020年全市普通高考報名28.3萬人,在渝招生普通高校共1663所,各類各批次共錄取26.18萬人。
江西宣布全面取消校園封閉管理
9月17日,江西省教育廳印發《關於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取消校園全封閉管理的提示函》,提示省內各校要全面取消校園全封閉管理,允許學生正常外出。《提示函》稱,要結合學校實際,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科學管理師生出入校門等。
上海修訂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
上海昨天出臺《關於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修訂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並在國內首次推出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形成「課程思政」改革2.0升級版。《實施意見》重點對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3類課程的建設提出針對性要求。
深圳三所高校針對持境外大學offer準留學生臨時擴招
日前,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國內多所大學宣布,可考核招錄部分符合特定條件的出國留學生,雙向選擇,擇優錄取,為學生提供國內求學機會。按照教育部要求,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三所深圳高校近日陸續發布針對部分準留學生的招生通知。
高校推出按克取餐人臉支付服務
近日,華東交通大學推出按克取餐人臉支付服務,學生通過登記信息和掃描人臉綁定餐盤即可進行 「無感支付」。據食堂負責人介紹,推出這個服務一方面也是響應國家關於節約糧食的號召,另一方面是方便學生按需取餐避免浪費。這一系統是按照 2 克來計算的,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取餐從而避免浪費。
2020搞笑諾貝爾獎項揭曉:獎品10萬億辛巴威元
9月18日,「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如期揭曉,今年的主題為 bug(蟲子)。由於疫情影響,頒獎典禮通過網絡會議形式進行,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扔紙飛機等傳統環節。除了用紙粘成的「獎盃」,今年的獎品也是我們的老朋友——10萬億辛巴威元。不過,今年改成了一張10萬億辛巴威元的仿製幣。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