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勘察院)迎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勘察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總工程師王篤禮被住建部授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這是繼黃志侖大師之後,勘察院總工程師再次獲此殊榮。
時間的年輪,刻印著奮鬥者的足跡。
35年來,王篤禮淡泊名利,真抓實幹,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精神,懷揣強烈的責任心、堅定的事業心,始終堅守在勘察事業的一線。
如今身為總工程師的王篤禮時常對新入行的年輕人講:
「看得見的是地面的建築,看不見的是地下的根基,勘察做的是匠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
這些諄諄囑咐中,也映射出了王篤禮多年來與人、與事的態度。
01.
義本無言,吾輩當不負使命
回顧我國勘察行業發展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一直沿用蘇聯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將「巖土分析」和「巖土治理」剝離開,各成獨立體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種「看病」和「開藥」各自為營的模式逐漸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末,住建部組織專家赴歐洲、美洲等國家進行了全面考察,隨後,國家決定大力推行新的巖土工程體制。80年代初,以同濟大學為代表的一些國內高等學府把工程地質專業改為巖土工程專業,轉變思路,著力為時代培養新型巖土工程人才。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王篤禮就是這個朝氣蓬勃的行業迎來的首批按新標準培養的大學畢業生。
1985年,20歲的王篤禮從同濟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勘察院,成為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雖然當時大學生還是「稀缺人才」,王篤禮照樣去工地實習了1年。
當老師傅見到年輕的王篤禮,對這個文弱書生能否俯下身、沉下心、學「粗活兒」心裡沒底,「反正他們大學生到工地跟我們混1年就回去當技術員了」。但王篤禮用行動改變了師傅對他的看法。
每天清晨,王篤禮穿著工作服,騎著自行車,早早地趕到勘察現場做好開工前的準備。他每天與現場技術人員、操作人員打成一片,不但掌握了實習規定的工作內容,還學會了取樣、操作鑽機等現場鑽探的所有技能。
一次,由於天氣太熱,操作鑽機的工人中暑倒地,現場需要人手繼續操作,王篤禮二話沒說接過操作手柄,熟練地操作鑽機,穩穩噹噹頂起了機長這個崗位。看到他熟練標準的動作,老師傅感嘆地說:「小王這小夥子將來錯不了,吃苦耐勞肯鑽研,幹我們工人的活比跟了我多年的徒弟幹得都好。」
有了基層經歷,王篤禮幹起工作得心應手。回到工程師的崗位後,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專業知識,開始在各類項目中展露才華與能力。
1988年的一天,勘察院領導班子做出了一個決定:公派王篤禮脫產回母校同濟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這令王篤禮倍感責任重大。雖然嘴上不說,但他暗下決心,要徹徹底底把學校所授的知識學好。在此期間,他不放棄學業上任何一個「山包」,不拿下山頭絕對不收兵。
由於在校表現特別優異,研究生畢業前夕,京滬深多家單位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條件一個比一個好。「高收入」「解決住房」「以後可以當老闆」……
但王篤禮沒有別的心思,他要帶著新理論、新技術、新想法回到勘察院。他深知,院裡還有很多正在開展的重要工作需要用新知識去解決。
一回到單位,放下手中的行李,王篤禮便一門心思扎進工作中。腳落地了,心踏實了,身邊的同事都發現,王篤禮為人越來越低調踏實,工作卻幹得越來越漂亮。
又過了幾年,1993年的一天,一向看重他的老領導把王篤禮到辦公室談話。老領導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你業務好、有擔當,院領導一致認為,你是業務領軍人的最佳人選,班子決定調你到總工辦,好好培養你,你一定要加把勁兒!」
言外之意,幾年後王篤禮可能成為勘察院史上最年輕的總工。此時,老領導注視著他,心想王篤禮一定很高興。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多大的榮譽?勘察院以前從沒有先例。
但他萬萬沒想到,一向服從安排又本分的小王此時毫無徵兆地拒絕了這個「香餑餑」。老領導感到很意外,也很失望,生氣地讓王篤禮把話說明白。
王篤禮想了想,誠懇地與老領導吐露心聲:
「雖然我在理論方面有點成績,但要成為不辜負院裡培養的好工程師,打鐵還需自身硬,我還應該在基層實踐中學懂、弄通、做實,將來才能為院裡多做貢獻。」
聽到他這樣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得失的剖白,老領導更確定自己沒有看錯人,於是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這一年王篤禮28歲,距離他44歲成為總工程師還有16年的時間。
02.
初心如磐,甘做一顆螺絲釘
欲事立,須是心立。紮根基層,王篤禮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在首都機場建設當時亞洲最大的四機位機庫的巖土工程勘察工程中,王篤禮應用多種手段進行液化辨別;
在八達嶺高速公路石佛寺1#、2#隧道工程勘察中,他採用井間透射法探測巖體完整性;
在國營761廠12號樓地基處理過程中,他提出小口徑砂樁擠密法的地基處理方法,首次成功引進載荷試驗快速法;
在西壩河辦公樓基坑施工中,它採用了鑽孔下鋼管、管內灌裝栓後壓漿的施工工藝……
每項工程中,他都不斷尋找技術上的新突破。
不僅如此,他和他的團隊還利用研發出的鑽孔夯擴擠密複合樁地基處理技術,在北京地區成功完成80多棟18~32層高層建築的地基處理,在打開高層建築市場的同時,也為勘察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成績面前,他沒有停下追求的腳步,在學習先進地基處理技術的同時,他向黃志侖大師等老前輩取經,積累了更多的想法和經驗,在巖土專業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在北京電影學院18層住宅樓地基處理工程中,原地基承載力只有120千帕,要求將其提高到原來的2.5倍。當時國內高層建築地基處理幾乎統一應用某權威工藝技術,而他沒有照搬別人的技術,通過仔細研究分析,提出採用素砼樁複合地基方案,並因地制宜制定施工方案,最後工程質量達到了要求,勘察院由此打出了自己的地基處理品牌——素砼樁複合地基。
2002年的一天,領導又把王篤禮叫到了辦公室。
這次,領導告訴王篤禮,由於行業競爭環境需要,院裡要推一位像他這樣技術強又有領導才幹的人擔任行政高管。
聽了這話,王篤禮犯難了——如果走上管理崗,意味著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鑽研技術,甚至將來不能回到技術崗位。
可是多年來,王篤禮在「技術咖」的崗位上得到極大提升,像壓在槍膛的子彈渴盼呼嘯而出,不久之後他就能邁上更高的臺階,此刻的組織安排著實讓他感到糾結。
但王篤禮也知道,從內、外部環境來看,此刻無疑是院裡最需要自己的站出來的時候。他壓制住強烈不舍的情緒,當即表態:自己要像顆螺絲釘,哪裡需要往哪裡釘,會盡力在新崗位上把工作幹好。
雖然走上了行政管理崗位,但與此同時王篤禮沒有並放棄對勘察技術的鑽研和追求。從此以後,只要不去工地現場,王篤禮就在白天處理行政事務,晚上下班後留在辦公室鑽研技術問題。
據巖土工程部總工魏海濤回憶,當時王篤禮的辦公桌上總是擺著兩臺電腦,一臺處理公務,另一臺用以學習。
「一次,我無意中看到王總在用另外一臺電腦推導計算公式,我當時很驚訝,一是沒想到他竟然還是程序方面的高手,二是欽佩他在繁忙的行政崗位上仍然保持勤奮鑽研的優良作風。」
央視新臺址樁基土方工程是勘察院2010年之前遇到的單項合同額最大的工程項目,它獨特的結構形式使樁基工程成為北京地區最為複雜的高難度工程之一。
工程開始之初,項目團隊就遇到了極為棘手的問題:第一根抗拔樁的鋼筋不能完全壓下去。王篤禮是該項目的現場總指揮,雖然這時不以工程師的身份參與項目,但工程遇到了困難,他便和大家坐在一起解決問題。
王篤禮列舉出鋼筋壓不下去的若干可能因素,逐一進行試驗排除,雖然從工藝材料等方面進行了調整,但效果不明顯,施工仍然無法繼續。王篤禮沒有急躁,他認為出現問題很可能是該地段地質環境發生了一些特殊變化所致。
這時,工地周圍正在進行地鐵施工的信息令他眼前一亮,他大膽推測可能是地鐵施工降水導致了大面積地基土層失水,原本合格的混凝土灌入地下後,其水分很快被地層吸乾,變得異常堅硬,才使鋼筋無法壓下去。
於是,他提出採用注水法,將水沿管壁慢慢注入底下,直到讓現場土層水分達到地層原始狀態後再繼續打樁。很快,第一個地基樁順利打好,終於保證了其後三個月抗拔樁工程的順利進行。
最終,王篤禮帶領團隊塑造的優秀工程品質不僅令業主、總包和監理單位刮目相看,也為央視主樓的傲然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一邊做管理,一邊搞技術,讓王篤禮感到壓力巨大,也很辛苦,但他內心更加堅定、無比充實。
03.
見素抱樸,勘察大師磨礪出
人生許多經歷,正如船後的波紋,只有過後才能發現美麗。王篤禮回憶,也許正是由於那七年行政崗位的歷練,才讓自己後來在總工程師和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幾個身份之間,把好了平衡,並相得益彰。
如今,身為勘察院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王篤禮每天清晨都將當天的行政工作在腦中「過一遍電影」;而身為總工,永遠有幾個高等級的「特殊項目」等待他隨時解決。
勘察院技術質量部部長李建光說:
「王總處理行政事務也會有工程師思維,事半功倍;搞業務會有管理者的大局觀,思量深遠,這對一位總工來說是多麼難得。」
從2009年成為總工程師以來,凡是院管的大項目,王篤禮從立項階段對整體技術思路和關鍵環節的討論,到每個任務的細化和推進,每一步都要通盤考慮,細緻規劃,具體實施事必躬親,隨時準備解決突發的各種設計、施工問題。
巖土工程部支部書記張曉欣說:
「王總思維縝密,很多細節都是他最先指出來的,他修改過的報告,是用最簡單的語言、最清晰的邏輯,展現最準確的事實,他像是我們的導師。」
2014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馬爾地夫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馬爾地夫總統共同見證中國企業北京城建集團與該國機場公司籤訂《易卜拉欣·納西爾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初步合同協議書》(2017年1月1日易卜拉欣·納西爾國際機場正式改名為維拉納國際機場)。該項目背負著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提速馬爾地夫國際交往及融合發展的重大使命,不容有失。
馬爾地夫機場島是典型的印度洋環島礁,項目擬通過吹填珊瑚砂形成擬建跑道的場地。而珊瑚砂由於形成過程未經搬運,保留了原生生物骨架中的細小孔隙,形成的土顆粒多孔隙、形狀不規則、易破碎。如果按照常規方法處理,必然導致施工後沉降塌陷情況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珊瑚砂的巖土工程特性,世界範圍內沒有可以照搬的結論,工程之險難,讓很多巖土工程機構望而卻步。
2015年3月,北京城建集團終於找到了信得過的合作夥伴——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為其提供巖土工程勘察和機場場道地基處理試驗諮詢設計服務。
李建光回憶:
「這個項目下來時,我們心裡真沒底,但王總藝高人膽大,帶領勘察院打贏了這一仗!」
知識的深度決定認識的高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勘察院團隊幾乎沒走彎路,這全都得益於總工王篤禮對方向的準確把控;同時,他提出的方案還為甲方節約了近億元的投入。
在王篤禮的帶領下,勘察院團隊通過對珊瑚砂的結構性分析、地脈動和環境振動測試的分析、室內壓縮試驗以及現場小區試驗結果的分析,嚴密地證明了採用振動法對吹填珊瑚砂進行地基處理的可行性。他們首次提出了採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及幹密度試驗進行地基檢測的方法。
珊瑚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分布,隨著國防戰略和島礁旅遊業開發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構築物開始在島礁和海上建設,如何就地取材、有效利用珊瑚砂作為工程建設材料,是今後此類工程建設的關鍵。
勘察院團隊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業內外的廣泛讚譽,他們在利用珊瑚砂的物理力學特性進行地基處理方法方面提交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完美解決方案。身為總工程師的王篤禮,再次帶領團隊攀過了重大工程的奇峰峻岭。
時光如梭,歲月荏苒。從1981年16歲上大學開始,王篤禮與勘察行業打交道已近40年。多年耕耘與攀登,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初心。
住在職工宿舍的青年業務骨幹陳文博晚間時常能看到王篤禮辦公室依然明亮的燈光。
「不到深夜11點,王總辦公室的燈不會熄滅。」
他嚴格自律,以自身所為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枝獨秀不是春。在領導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王篤禮的指導下,勘察院形成了技術人才的「雁陣」。
在他看來,培養人才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令王篤禮感到欣慰的是,多年來,勘察院的人才隊伍始終保持基本穩定,即使是在公司發展最困難的時期也是如此。很多人同他一樣,一畢業就來到公司,一幹就是一輩子。
這與勘察院的文化傳承有關。勘察院注重人才梯隊的培養,會為每一名新入職的大學生量身定製職業培養計劃,老一輩航勘人會手把手地「傳幫帶」。這種做法不僅強化了勘察院的人才梯隊,同時還把「學習、創新、實幹、超越」的企業精神,把航空人融入血液的愛國、報國情懷,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匯聚成勘察院發展的不竭動力。
勘察院的核心價值觀是「忠誠航空,熱愛勘察」。忠誠代表著誠信、守信,「熱愛」代表著航勘人把最深的感情傾注到勘察事業中。時代向前發展,勘察事業也將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歷史照亮未來,徵程未有窮期,對航勘人而言,創新與發展永遠都在路上,他們將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供稿 / 中國航空報社 馬寧
原標題:《篤禮崇義 懷淵守真 | 記「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篤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