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人一般都很有趣,有趣的人一般都過得很好。實際上,能夠把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安排妥妥噹噹的人,一般都有智慧,也有趣。
不然的話,他們也過不好人生。
比如班傑明·富蘭克林這樣的人,我們看他的頭銜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科學家,哲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慈善家……
作為一個出身草根的人,通過一路打小怪再打大怪的升級,成功的成為金字塔尖上的一員,並最終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人。
說富蘭克林偉大,因為他不只是狹隘的追求自我的成就,他還以極大的熱情和關心去成就別人,而這也體現了他的智慧:人是集體生物,只有別人好,你自己才能好。
就人的一生來說,我們要過兩種層面的生活,一種是物質上的財富,一種是精神上的財富,兩個層面都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最終、最持久而深刻的快樂還是來自精神上的享受。
當然物質和精神不是分離的,事實上我們需要在物質層面具備了一定積累之後才有資格去享受精神上的快樂。
而富蘭克林明白人們對財富的渴望和追求,他在《財富之路》一文中就提到了讓人們變得富有的方法。
「懶惰抽我們兩倍的稅,驕傲抽我們三倍的稅,愚蠢抽我們四倍的稅,稅務局長們即使允許減稅,也不能替我們減輕或交納這樣的一些稅」。
富蘭克林認為,如果我們把在絕對怠惰或無所事事中度過的時光計算起來,再加上在毫無用處的閒事或娛樂中度過的時光,那麼,懶惰向我們抽的稅就要多得多了。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一勤天下無難事。我們中國的偉人曾國藩也是把「勤」字當做立身齊家的根本法門。可見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高見往往是一致的,因為這是普世的規律。
睡著的狐狸抓不住雞,富蘭克林表示,怠惰猶豫使人生病,從而縮短了生命。怠惰猶如鐵鏽,耗損精力快過勞累。熱愛生命的人不應該浪費光陰,因為光陰正是構成生命的原料。
對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最緊缺的資源,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何況在這個世界,如果說有10%到20%的人是生來就富足的,那麼大多數人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取得物質的基礎,從而立足於社會。
如果你一無所有、一貧如洗,還要去遊戲人生,幻想什麼懶洋洋的成功,那豈不是痴人說夢?不要為自己好逸惡勞的天性找藉口,自助者天助,你不勤奮,沒有人會成為你的依靠。
「怠惰使萬事艱難,勤勉使一切便當」。我們要牢記富蘭克林的忠告。
網上有「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十年寒窗」的說法,這個質問其實是有點宿命論了,要知道,三代人的「努力」是三代人的,他們的努力不過是給你提供了外部的資源和基礎。
但這也不是你註定就會贏得「十年寒窗」的必然理由,世界永遠是變化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代人都有一樣的起跑線,你看黃崢這樣普通家庭的年輕人,為什麼可以逆襲成功?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思維認知和行為邏輯上的差距,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往往有彎道超車的功效。
所以,普通人要改變命運,一個是要勤奮,一個是要聰明。至於運氣這回事,大家最好是都忘掉。
「懶惰走路慢騰騰,窮困趕上快如風……必須人逼事,勿讓事逼人。睡得早,起得早,富裕、聰明、身體好。」
做人積極主動一點,如果可以持續有恆,那自然會一點一點累加成富裕的勢能,這才是致富之路。
勤奮並不意味著沒有閒暇,富蘭克林說,「閒暇是準備做有益的事情的時光。這種閒暇,勤奮的人會得到,懶漢卻永遠不會有」。
希望大家再記住這句話:
懶惰生煩惱,安逸惹酸苦。不勞力的人只靠智謀生活,會因主幹不牢而摧折。勤奮給人舒適、富足和尊敬。躲避歡樂,歡樂仍會追逐你。
勤奮是一種自律,自律帶給人自由而富裕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必須要靠自己來創造。而且,貧窮往往使人短精神、缺德行,我們要靠勤奮和聰明來消滅貧窮,使自己和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最怕是人渾渾噩噩虛度一生,還安慰什麼平凡最珍貴。很多人的問題就在於把平庸當作了平凡,在隨波逐流中自暴自棄,自欺欺人。
人非有品不能閒!一個終生勤奮上進,積極生活的人,貌似是在躲避閒暇和歡樂,實際卻是在被歡樂所追逐著。
比如任正非就曾說過,奮鬥的人生才是無愧無悔的。
這是一種人生的相對論,那些貪圖享受的享樂主義,只會通往虛無和虛妄。而那些好像十分辛苦的人,卻往往是在奮鬥中贏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最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就讓我們積極熱情地去度過漫長而短暫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