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看完臉都變了

2020-12-14 騰訊網

眾所周知,韓國雖為彈丸小國,「口氣」卻是出奇的大,行事尤為「霸道」,不僅申請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還聲稱印刷術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最後更是將目光瞄準了張三丰、孔子等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就連虛擬的孫悟空都不放過!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的好東西都是韓國的!

對於韓國的行為,我們只想用郭德綱的一句話來回應「端午節是韓國人發明的,中醫是韓國人發明的,舞蹈是韓國人發明的,就連孔聖人和孫悟空也是韓國人發明的!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本期我們要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恰好與韓國有關係,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一看臉都青了!至於為什麼?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越愛顯擺什麼,韓國之所以如此厚顏無恥的爭奪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源於他們骨子裡的自卑!韓國以及現在的朝鮮,在歷史上一直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聯繫始於周朝,周武王滅商之後,帝辛叔父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王朝,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是為「衛滿朝鮮」,我們將朝鮮的這段歷史稱為「朝鮮古代史」。

而漢武帝覆滅衛滿朝鮮後,設立了「漢四郡」,其中樂浪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平壤,所以朝鮮半島的古代史深受中國影響!

都知道的是,朝鮮半島開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是在明朝時期,據《朝鮮王朝》所載,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國,建國後即像大明王朝稱臣納貢,成為附屬國,成為附屬國的朝鮮對中國王朝實行「事大主義」,所謂「事大主義」就是中國是「大國」凡事以中國為尊!

可以說,朝鮮半島的古代王朝一直生活在中國王朝的陰影下,這也成為每個韓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所以韓國人對這段歷史忌諱莫深,後來乾脆就否認這段歷史!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這塊石碑又將韓國人帶回了那段「傷心的往事」!

大清皇帝功德碑

1963年,韓國發生大洪水,其首都首爾市松坡區三田渡被咆哮的洪水衝出一塊大石碑,碑文由漢、滿、蒙三種語言構成,知曉內情的人一看這塊石碑臉都青了,心中暗暗叫苦「它怎麼又出現了」,沒錯,這塊石碑已經是第二次「重見天日」了,在這之前,這塊石碑曾兩度被深埋於地下,韓國人視這塊石碑為他們的「恥辱碑」!

因為這塊石碑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

那麼,我們之前已經提到,朝鮮是在明朝時成為中國附屬國的,當初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的「十五個不徵之國」就有朝鮮半島,作為明朝的附屬國,朝鮮曾多次出兵幫助明朝對抗後金,1636年,皇太極決意出兵覆滅朝鮮,以絕後顧之憂,清軍兵出遼東半島,一直打到朝鮮首都漢城,朝鮮仁祖被迫投降,願為清朝附屬國,這便是「丙子胡亂」。

朝鮮投降後,朝鮮仁祖為「感激」清朝的懷柔政策,也為「紀念」皇太極的功德,提出在清朝受降之地,即漢江三田渡為皇太極「勒石記功」,仁祖可能只是「客氣一下」,但清朝當真了,並就碑文內容及書寫格式多次向朝鮮提出要求,還派兵監視工程進度,無奈之下,朝鮮只得慎重對待。

由於此碑的特殊意義,朝鮮方面視其為辱國,雖不敢公開反對,卻也不願為此碑擬文,也無人願意篆刻,最後朝鮮仁祖嚴命李景奭擬文,呂爾徵篆刻,此碑才最終在1639年完工。據《清史稿》所載:此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

石碑復立的背後——「民族恥辱」的象徵

中日「甲午戰爭」後,朝鮮對清政府喪失信心,新上臺的親日政府推翻了「大清皇帝功德碑」,並將其深埋地下,1913年,此碑被掘出,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命人再度將其深埋地底,沒曾想僅僅隔了七年,此碑竟再次「重見天日」!

韓國人慌了,這塊碑簡直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噩夢,後來乾脆就「破罐破摔」,將「大清皇帝功德碑」當做民族恥辱的象徵,並於1983年將此碑復立於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2010年,此碑再度「搬家」,新家位於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

小結:

歷史就是歷史,它真真實實的存在,並有無數的「見證者」,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歷史,忘記歷史不可能,「沉溺」於歷史不可自拔更是不可取,韓國之所以不斷的搶佔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源於骨子裡的自卑,他們想用現在的「霸道」掩飾他們「難以啟齒」的過去,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徒增笑料罷了!

中國也一樣,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的歷史,但更不能沉迷於過去的輝煌,發展才是硬道理!

參考資料:《朝鮮王朝》《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塊中文石碑,300年前的傳言被證實
    除了否認箕子朝鮮,韓國人還認為中國東北一帶原屬韓國,高句麗開國者並非中國東北人而是韓國人,只要跟中國沾上邊的,韓國都極力的去否認,日本大名豐臣秀吉攻入韓國時,明朝出兵支援,結果韓國大力鼓吹李舜臣,對明朝的援助一筆帶過。
  • 韓國發洪水衝出一塊石碑,上面7個漢字讓韓國學者愣住:不可能
    不過架是打完了,「大哥」也當成了,為了給「小弟」留下深刻的教訓,不少戰勝國都會給戰敗國樹立一塊碑,叫「恥辱碑」。這種被視為民族之恥的碑,清朝時期被沙俄國立過,同樣清朝也給當時不少的小國立過。現在,韓國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就立有一座「恥辱碑」,韓國人們叫它「三田渡碑」,而中國的歷史典籍中記載的則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將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在韓國首爾漢江南岸的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的樓背後,矗立著一塊時間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讓現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方石碑無論是碑陽(正面)或者碑陰(背面)均找不到一個韓文。
  • 一塊不起眼的石碑,用玄武託起,卻讓韓國人300多年沒有顏面
    一塊不起眼的石碑,用玄武託起,卻讓韓國人300多年沒有顏面。在韓國有一塊十分有名的石碑,地址是在首爾的三田渡,因此這塊石碑就被稱為三田渡碑。當然也有一些人將這塊石碑稱為松坡碑。特別的地方是,這塊石碑上有著我們中國的漢字,上面寫著大清皇帝功德碑。
  • 中國有塊石碑韓國人堅持認為這是他們的,曾索要多次,中國都拒絕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95,閱讀約2分鐘在吉林省吉安市東四公裡山腳下的通溝平原上,豎立著一塊重達37噸,名為「東方第一碑」的石碑。與中國很多石碑不同的是,韓國方面多次表示這塊石碑屬於他們國家,並多次向中國索要石碑。
  • 為什麼韓國人非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再寫上一個中文名字?
    韓國文字起步比較晚,韓國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只有方言,朝鮮世宗大王時期、也就是我國明朝時期,韓國作為附庸國在政治、軍事、科技、經濟、文化上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朝鮮世宗想要朝鮮成為獨立民族、擁有自己的獨立文化,於是推行朝鮮文字體系的建立。設計韓語的時候,他們借鑑了很多古漢語字體,為了讓底層人民也能輕鬆掌握,朝鮮文字就被設計成了一種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歧義就很大。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何要寫個中文名字?
    韓國的身份證並沒有強行規定,一定要加注中文名。之所以,在新版的韓國身份證上,韓國人都會用一個括號,在其中標註中文名字,這實在是無奈之,因為現行的韓國文字存在著巨大的缺陷。直到1446年才發生了改變,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國君世宗大王,對民間流傳的「諺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從而形成了今天的韓文。這種韓文其實是一種標音文字,對於那些文化層次較低的韓國人來說,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
  • 韓國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看完終於明白:為什麼韓國「無胖子」了
    韓國的國土面積是很小,因此很多的東西都依賴於進口,尤其是食品一塊,要知道韓國的整體物價是高於我們國家的,韓國人的飲食大多以素食和海鮮居多,而且烹飪方式也是低脂少油,我們飯店炒一頓菜的油應該夠韓國人吃一個星期了。
  • 石碑
    石碑是把功績勒於石上,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一般以文字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石碑流傳下來的遺物中最有名的,當數漢碑"孔廟碑"(在山東曲阜,廷熹七年(164)年建);六朝有梁忠武王碑(在南京附近)等。考古界最重視石碑記載。幾百年幾千年的房屋有可能坍塌。而石碑除了被焚燒至毀壞外。只要不是認為的毀壞,都不會變形。歲月抹不去石碑上的文字。
  • 西安出土高句麗王墓碑,韓國人屢次索要,結果怎樣?
    這首詩中所提到的高麗,其實就是指現在的韓國。韓國歷史上的高麗王朝,其實和我國的高句麗歷史,並不是指代同一件事情。也不是只在同一個王朝,只不過是在名字上看起來有一絲相似度罷了。現在人們在看影劇的時候,會覺得高麗王朝明明就是指代朝鮮半島的王權,為什麼不一樣呢?中國歷史上曾經在東北部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為中心的區域內,曾經出現過一個政權,叫做高句麗。
  • 美國夫婦領養中國男嬰,堅持讓學習中文,17年後發現是韓國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就不缺少誤會,但通常都是一些小誤會,有的說明白了也就沒事了。但有的誤會卻是無法逆轉的,一對美國夫婦收養了一名男嬰,以為是中國男孩,所以堅持讓孩子學習中文,電腦上17年後卻發現,原來孩子是韓國人。
  • 為什麼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加一個中文名字呢?
    很多小夥伴們都好奇,韓國人的身份證等重要的身份證明上面後面的括號裡會額外的加中文名字呢?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追溯到1443年 一直到1443年之前韓文被世宗大王發明之前,整個朝鮮半島用的文字都是漢字
  • 中國選手集體被封號,韓國電競提前把臉丟光了
    事情是這樣的,昨日外國有沒來得及看直播網友在YouTube上試著搜索了一下亞運會決賽中國隊與韓國隊錄像,卻忽然發現只能找得到韓國隊贏中國隊的一場小組賽視頻了,總決賽的4場比賽視頻點進去後全都只能看到「視頻無法播放」的提示信息。
  • 一塊1010年修橋鋪路的石碑
    疫居在家,在杭州檔案館編撰的《杭州年鑑》中,看到一篇西泠印社收藏「宋代砌石街記石」的文字,碑上有「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的紀年。這塊石碑怎麼會在西泠印社的呢?於是做了一些追尋推考。  近百年前的1923年10月29日,杭州城東板兒巷(現建國南路)改建馬路時,從地下挖出一塊石碑,築路人不知道古碑的柴米價,丟棄一旁。西泠印社的丁仁、葉銘等人聞訊後,趕赴現場。拂拭碑後,他們認為這是一塊有紀年、記事的宋代古碑。碑上鐫有12行145個文字,碑高魯班尺5尺9寸,橫1尺7寸(1尺魯班尺為20.5釐米)。
  • 陳鈺鈴《勇鬥洪水》
    有時遇到特大降雨,洪水還會漫過濱江路,淹沒街道。我家在合陽城山勢頗高處,從來不會擔心被洪水侵擾。可上個周末回家,我卻在路邊發現了兩塊嵌在山崖裡的石碑。山崖上的藤蔓落下來,擋住了石碑上的文字,因此一直沒有什麼人注意到它。
  • 北京古墓挖出一塊「磚」,韓國人的反應很奇怪,他們為何會如此?
    對於韓國,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它是一個喜歡自鼓自吹的國家。別看韓國不大,可韓國的口氣則是世界最大。尤其是近些年,韓國總是與我們爭搶中國的歷史人物,非要把中國的名人說成是他們韓國的。不僅如此,韓國也總是喜歡給自己增加一件文化底蘊深厚的外衣。韓國大肆的編造歷史,任意捏造虛假事件,尤其是一些比較久遠的歷史,都被韓國人改的體無完膚。
  • 為什麼說洪水是大自然的「終極威力」?看完後,我信了!
    為什麼說洪水是大自然的「終極威力」?看完後,我信了!很少有人知道,1987年7月,孟加拉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自然災難,在這場巨大的水災發生之前,接連的暴雨不曾停歇一秒,令積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暴漲,發生水災後的短短兩個月裡,孟加拉國一共64個縣城中,有47個縣受到了洪水和暴雨的猛烈襲擊,其造成的損失和傷亡程度都刷新了歷史水災的記錄,更可怕的是,這場突如其來的水災令孟加拉2000多人當場逝世,25000多萬隻牲畜頃刻間葬身於洪水,
  • 韓國人不解:為何中國人沒學過韓語,卻還能看懂我們的「偽中文」
    華夏傳承至今,經過了幾千年的文化更替,從夏商周開始,最能凸顯中國人的精神財富就是漢字。從最初的甲骨文開始,直至如今的簡體字,其中經過了漫長的發展,然而漢字文化的發展並不只是豐富了中國,也影響著中國周邊幾個國家,像是韓國,日本等。
  • 韓國人在外網稱漢字不是中國的文字,中國網友:宇宙都是韓國的!
    之前因為漢服事件,中韓兩國網友曾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場輿論大戰,雙方都宣稱是對方抄襲了自家的傳統服飾,這個事件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並多次登上了實時熱搜榜。這個陳大教授是韓國仁濟大學的客座教授,曾於1998年在韓國成立了一個所謂的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到2011年更是公開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人所創造的文字,順嘴提一句,說孔子乃韓國人後裔的也是他。
  • 看完韓國真實的路邊攤,終於明白:原來韓劇裡都是「騙人」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看韓劇,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男女主坐在路邊攤吃著燒烤、煮串,一杯杯燒酒下肚,曖昧的氣息不斷蔓延。韓國小吃攤給人留下一種乾淨整潔、美食種類豐富,看著就很好吃的印象。直到我去韓國旅遊後才發現:原來韓劇裡都是騙人的,真實場景完全和韓劇裡不一樣,今天帶大家看看韓國真實的路邊小吃攤。韓國人吃飯喜歡擺一桌子小碟,裡面裝著辣白菜、辣蘿蔔、辣豆芽、辣黑豆等涼菜。這是我花35元點的一碗炸醬麵,裡面沒有肉就算了,吃起來又甜又膩,簡直是黑暗料理。韓國人拌麵喜歡用辣椒醬或者春味真醬,顏色鮮紅或者深黑,看著讓人胃口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