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韓國雖為彈丸小國,「口氣」卻是出奇的大,行事尤為「霸道」,不僅申請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還聲稱印刷術也是韓國人發明的,最後更是將目光瞄準了張三丰、孔子等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就連虛擬的孫悟空都不放過!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的好東西都是韓國的!
對於韓國的行為,我們只想用郭德綱的一句話來回應「端午節是韓國人發明的,中醫是韓國人發明的,舞蹈是韓國人發明的,就連孔聖人和孫悟空也是韓國人發明的!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本期我們要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恰好與韓國有關係,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一看臉都青了!至於為什麼?下面且聽我一一道來!
朝鮮半島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越愛顯擺什麼,韓國之所以如此厚顏無恥的爭奪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源於他們骨子裡的自卑!韓國以及現在的朝鮮,在歷史上一直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聯繫始於周朝,周武王滅商之後,帝辛叔父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王朝,西漢初年,燕國人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推翻箕子朝鮮自立,是為「衛滿朝鮮」,我們將朝鮮的這段歷史稱為「朝鮮古代史」。
而漢武帝覆滅衛滿朝鮮後,設立了「漢四郡」,其中樂浪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平壤,所以朝鮮半島的古代史深受中國影響!
都知道的是,朝鮮半島開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是在明朝時期,據《朝鮮王朝》所載,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而建國,建國後即像大明王朝稱臣納貢,成為附屬國,成為附屬國的朝鮮對中國王朝實行「事大主義」,所謂「事大主義」就是中國是「大國」凡事以中國為尊!
可以說,朝鮮半島的古代王朝一直生活在中國王朝的陰影下,這也成為每個韓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所以韓國人對這段歷史忌諱莫深,後來乾脆就否認這段歷史!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這塊石碑又將韓國人帶回了那段「傷心的往事」!
大清皇帝功德碑
1963年,韓國發生大洪水,其首都首爾市松坡區三田渡被咆哮的洪水衝出一塊大石碑,碑文由漢、滿、蒙三種語言構成,知曉內情的人一看這塊石碑臉都青了,心中暗暗叫苦「它怎麼又出現了」,沒錯,這塊石碑已經是第二次「重見天日」了,在這之前,這塊石碑曾兩度被深埋於地下,韓國人視這塊石碑為他們的「恥辱碑」!
因為這塊石碑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
那麼,我們之前已經提到,朝鮮是在明朝時成為中國附屬國的,當初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的「十五個不徵之國」就有朝鮮半島,作為明朝的附屬國,朝鮮曾多次出兵幫助明朝對抗後金,1636年,皇太極決意出兵覆滅朝鮮,以絕後顧之憂,清軍兵出遼東半島,一直打到朝鮮首都漢城,朝鮮仁祖被迫投降,願為清朝附屬國,這便是「丙子胡亂」。
朝鮮投降後,朝鮮仁祖為「感激」清朝的懷柔政策,也為「紀念」皇太極的功德,提出在清朝受降之地,即漢江三田渡為皇太極「勒石記功」,仁祖可能只是「客氣一下」,但清朝當真了,並就碑文內容及書寫格式多次向朝鮮提出要求,還派兵監視工程進度,無奈之下,朝鮮只得慎重對待。
由於此碑的特殊意義,朝鮮方面視其為辱國,雖不敢公開反對,卻也不願為此碑擬文,也無人願意篆刻,最後朝鮮仁祖嚴命李景奭擬文,呂爾徵篆刻,此碑才最終在1639年完工。據《清史稿》所載:此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
石碑復立的背後——「民族恥辱」的象徵
中日「甲午戰爭」後,朝鮮對清政府喪失信心,新上臺的親日政府推翻了「大清皇帝功德碑」,並將其深埋地下,1913年,此碑被掘出,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命人再度將其深埋地底,沒曾想僅僅隔了七年,此碑竟再次「重見天日」!
韓國人慌了,這塊碑簡直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噩夢,後來乾脆就「破罐破摔」,將「大清皇帝功德碑」當做民族恥辱的象徵,並於1983年將此碑復立於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2010年,此碑再度「搬家」,新家位於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
小結:
歷史就是歷史,它真真實實的存在,並有無數的「見證者」,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歷史,忘記歷史不可能,「沉溺」於歷史不可自拔更是不可取,韓國之所以不斷的搶佔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源於骨子裡的自卑,他們想用現在的「霸道」掩飾他們「難以啟齒」的過去,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徒增笑料罷了!
中國也一樣,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的歷史,但更不能沉迷於過去的輝煌,發展才是硬道理!
參考資料:《朝鮮王朝》《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