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2020-12-23 書香成都官方帳號

卡爾維諾在《義大利童話》裡曾記下這樣的故事:爺孫二人去海邊城市巴勒莫,頭上正飛過一架飛機。那是飛機剛剛被發明出來的年代,孩子驚訝地大叫起來,讓爺爺快抬頭看看這長著翅膀的鐵鳥。可是,爺爺卻頭也不抬地說,「我對它自有想像。」

我相信,良渚人就像這個自信的爺爺一樣,對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像。他們會憑著某種先知般的經驗去認知並改造這個世界。

用這種方式去觀察五千年前的良渚,詩幾乎無處不在:播種稻穀,就是收穫「大地上的糧食」;磨製玉器,就是踐行「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就是還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祭天禮地,就是感恩「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如此,都留在了良渚的器物上。

誰在五千年前寫下了第一行詩?

我一直想,世界上的第一行詩究竟是誰寫出來的?

時光漫漶,我們早已無從探知文明的源頭,更何況一行看似無用的詩呢?

今天的良渚博物院內,珍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刻符黑陶罐,罐身上刻有5000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書」——12個神秘刻畫符號。有人認為是表意畫,有人認為是原始文字。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對此做出釋讀,認為這是「朱旗踐石,網虎石封」八個字,記錄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經歷,並稱此陶罐為「前所未見的珍品」。

其實,不管這是一次狩獵的記錄,還是一場慶典的紀念,它所呈現出來的都是先民們在天地之間的一種熱氣騰騰的活法。穿越五千年漫漫長河,我們仍能身臨從前的捕虎現場,耳邊也仿佛響起人們的陣陣歡呼,以及猛虎被圍困後惱羞成怒的嘶吼。

甚至,我們還能想像有位巫師通靈般地刻下了那八個神示般的符號,他想要感謝天地的偉大饋贈,也要讚美人類的非凡偉力。要知道,五千年前的良渚是個神巫世界,而詩原本就是向神祈禱的語言。所謂巫者,就是知天知地又能通天通地的人。

詩,從來都與這個世界的秘密有關,讓我們學會張開雙眼去觀看萬物。

《五千年良渚王國》插圖,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下同

所謂詩人,就是要有面對簡單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隻舊鞋子——也有驚訝得目瞪口呆的能力。凡人都對日升月落視而不見,而詩人卻能寫下「太陽每天照常升起」,那是時間不滅的秘密;眾生都把前塵往事棄如敝履,而梵谷卻濃墨重彩地畫下了一雙破靴子,那是兄弟不渝的情誼。你瞧,落日與舊鞋子就是這樣獲得了新生。

用這種方式去觀察五千年前的良渚,詩幾乎無處不在:播種稻穀,就是收穫「大地上的糧食」;磨製玉器,就是踐行「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就是還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祭天禮地,就是感恩「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在文明的鴻蒙之初,詩是一種最純樸也最珍貴的感受。在良渚已經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刻畫符號,有的像花像鳥像船,有的則類似於甲骨文,共有七百多個。如果有人能夠全部破譯出來,或許那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史詩:出良渚記。

先人以刀為筆,刻下了與天地萬物的對話,也刻下了他們在世間最初的驚奇。

在良渚博物院中,我曾經長久地與那隻小小的玉鳥對視。在從前的良渚人看來,天地本來就是不可思議的,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湖海,它們都是如何形成的?而生著雙翅自由飛行的鳥更是不可思議的,它一定能跟神相通,它是往來天地之間的信使。

那隻玉鳥代表的正是想像力,如同海子當年把海鷗比喻成「上帝的遊泳褲」一般,我們也可以把玉鳥想像成一隻穿梭五千年的飛去來器。經由這隻玉鳥,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到底什麼才是「驚鴻一現」:縱然歷史波詭雲譎,我們還是留下了存在過的證據。

良渚古國至今已經無存,全都深埋於疲倦的泥土之中。可是,良渚文明從來不曾消失,它被鐫刻在大地上,它被銘記在玉石上,它被書寫在紙頁裡,它被傳承在技藝中。所以,江南人施昕更才會用考古的方式去「寫詩」,他發現了五個黑陶上的刻畫符;由是,西北人劉斌才會用寫詩的方式去「考古」,他說我們離五千年前只隔著兩百人而已。

在今日良渚的鄉村,我也曾驚愕於那些無處不在的水系。五千年前,良渚人就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進出則依靠舟楫河流,這與今天的周莊和烏鎮幾乎一樣,堪稱「江南水鄉」最早的雛形。可是,五千年前的人們怎樣才能具備這樣的上帝視角?沒有無人機也沒有雷射測距儀更沒有大型施工機械,他們怎樣完成了對河流的改造與適應?

卡爾維諾在《義大利童話》裡曾記下這樣的故事:爺孫二人去海邊城市巴勒莫,頭上正飛過一架飛機。那是飛機剛剛被發明出來的年代,孩子驚訝地大叫起來,讓爺爺快抬頭看看這長著翅膀的鐵鳥。可是,爺爺卻頭也不抬地說,我對它自有想像。」

我相信,良渚人就像這個自信的爺爺一樣,對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像。他們會憑著某種先知般的經驗去認知並改造這個世界。在他們的眼裡,鳥的本質無非就是飛行而已。那麼,飛行又怎麼會超出想像的範疇?飛行又跟神靈附體的巫師有何不同?

理所當然,良渚文化絕不會是在外觀上給你震撼的文化,而是和所有中國文化類似鋒芒內斂的文化。正如良渚博物院這幢現代建築與其周圍環境所呈現的那樣:抬頭可以看到天空籠罩,低頭可以看到湖水映照,內心事物則由你自己觀照並且想像。

在我看來,考古就是用歷史散落的碎片拼接想像,而博物則是用人間散落的物證還原上帝。在良渚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實形諸文字並傳之後世的詩篇並不多。有人說這可能與良渚古城消失得太早有關,我倒認為是時間直接壓縮了良渚人的記憶。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是當時長江流域、中國境內乃至整個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複雜最完整的城市文明。四千多年前,良渚消失於史前大洪水時期。良渚文化從未出現在此後任何文獻中,我們只能為它寫一首文明的靈魂輓歌。

或許,這就是詩篇存在的最大意義:在層出不窮的廢墟之上喚醒新新頓起的信心。

我們是誰?面對蒼蒼茫茫的良渚,在群星閃耀的天空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作為單個的具體的人,我們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們並不比一棵樹一塊石頭活得更久,所以我們希望成為不受羈絆的玉鳥,穿越時空,飛過大海,與永恆對視,相看兩不厭。

我們從哪裡來?面對五千年中華文明聖地,其實我們還要溯源而上,看看比五千年更早的時光裡這塊土地上還存在過怎樣的傳奇,看看五千年中間的兩百代人裡都有過怎樣的活法,所以我們想要不朽卻終究打不敗時間: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們往哪裡去?在這個數字孿生已被廣泛用於從建築物到噴氣發動機的時代,一天的信息量就相當於過去的一千年。可是我們的悲歡與愛恨並未改變,我們還是會在這樣的詩行面前熱淚雙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我一直在想,究竟什麼是文明?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轉型,為什麼都伴隨著戰爭與流血,都伴隨著思想爭鋒和社會動蕩,都伴隨著國家形態與民族關係的巨大調整?如果文明的轉型必須伴隨著流血與暴力,這樣不惜代價的進步到底又有什麼必要?

往小裡說,良渚就是一處遙遠的「美麗洲」,就是一代代中國人求之而不得的桃花源;往大裡看,良渚就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之縮影,歷劫不磨持續發展到今天自有其道理。無論是歷史的博大精深,還是現實的風生水起,良渚都是極具代表的中國樣板。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和禮,其實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就都有了,詩是那些與天地萬物溝通的符號,禮是那些祭拜天地的玉琮和玉璧。這兩樣東西,在今天仍然不可或缺,那是我們存在的前提和方式。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是情懷,捨身求法;觀是判斷,為民請命;群是擔當,造福眾生;怨是批評,主持道義。好的文學,可以讓我們生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對應仁義禮智信的中國文化傳統。

禮就是立,就是找到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時空座標,確認我們的生命與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有關,與溫柔敦厚和勇猛精進的人文精神有關,也與四海一家以及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有關,那才是真正的中國文化自信。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裡的小鹿

良渚的詩,我的紙裡包著我的火。

我的火,首先是一種飛揚蹈厲的理想主義精神,它體現在那些「中國經典」之中——

所謂的理想主義,就是要有一種「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儒雅文氣,就是要有一種「雖萬千人吾往矣」的孤絕勇氣,就是要有一種「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澎湃詩意!

我的火,其次是一種薪火相遞的文化復興之夢,它體現在那些「中國意象」之中——

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李太白到杜子美,從「春來江水綠如藍」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到「不盡長江滾滾來」,那是紙香墨飛詞賦滿江的中國!

我的火,最終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價值,它體現在那些「世界視野」之中——

從大英博物館珍藏的良渚玉琮,到寒山詩影響的美國嬉皮士文化;從甲午海戰之後甲骨文和莫高窟的發現,到抗戰當中施昕更出版《良渚》,那是歷劫不磨愈挫愈勇的中國。

生活始終向前,靈魂依舊如初。

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超乎我們想像:始終從內尋找破繭而出的勇氣,總能從外獲得自我更新的動力,從來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耐住性子來讀詩吧,也許我們從中能體味到:良渚的過去,就是中國的過去;良渚的現在,就是中國的現在;良渚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

日月在天,人間伏虎——或許,這就是良渚五千年前的第一行詩。

一句詩的分量,有時大過整個世界的喧囂。

《良渚的詩》,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劉斌、楊煉、劉立雲等 編

◎ 來源:文學報

相關焦點

  • 李新偉: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國」
    良渚遺址出土玉器上的神面 資料圖片  在這一模式中,「古國」的出現和「最初的中國」的誕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文明形成的標誌,「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所有這些重大事件都應該以「最初的中國」的視角去解讀,即每一個事件都不是獨立的,都源於各地區的互動,也會對各地區產生深刻影響。
  • 飛鳥與魚飛鳥與魚
    在那一片藍藍的海域,飛鳥和魚不期而遇只可惜,飛鳥不屬於這片藍藍的海域,魚兒也沒有渴望中的自由空氣。飛鳥帶著感傷離去,只把身影留給海去記憶。億萬年後,這滴淚而變成了一顆珍珠,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銘記。在那一片藍藍的海域,飛鳥和魚不期而遇,只一秒鐘的眼神交匯,便承諾了一萬年的相知相許。
  • 這都是啥魚啊?廣西釣魚人,廢棄老井裡釣起許多稀奇怪魚
    有的朋友可能感覺這聽起來非常令人驚奇,但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就知道這很正常——以前的人為了淨化水質、防止有人投毒以及「鎮風水」之類的原因,會在水井裡養上一些常見的鯽魚、鯉魚甚至龜鱉等水族。
  • 那些年,飛鳥和魚的愛情,飛鳥和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
    香菸愛上火柴,就註定被傷害;老鼠愛上貓咪,就註定離不開;飛鳥愛上魚,就註定是悲哀。一個不自量力的飛鳥愛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活在水裡的魚。飛鳥原本以為,愛情可以穿越時間、空間,可以打敗一切阻擋他們相愛的力量,可最後卻……(楔子)Part1飛鳥邂逅生命最初的王子----魚 汪海菲遇見樸俊龍的時候是十六歲,花一樣的年華。
  • 我們都是這世間的一條魚,總有一隻魚鉤會鉤住你
    冥冥之中,總有一隻垂釣的手,而我們就是這世間的魚,魚餌無非是功名利祿、酒色財氣。總會有一隻魚會咬鉤,總會有一隻鉤會鉤住你。當有人撒下魚餌時,你的貪心就會被勾起,當你盯住這魚餌時,就會兩眼放光、忘乎所以,當你撲向這魚餌時,就已經萬劫不復、身不由己。
  • 你是飛鳥我是魚
    飛鳥與魚 拍攝於秦皇島鴿子窩公園《飛鳥與魚》那是一種純淨的快樂 看海 拍攝於秦皇島老龍頭景區你是一隻自在的鳥我是一尾疲倦的魚要不是飛鳥劃破長空又怎會喚醒沉睡的魚你是飛鳥 我是魚……兩個世界的夢想在這裡相遇從此 魚不再張望
  • 飛鳥和魚:你是我一生的等待
    兩個深愛的人卻因種種原因不能走到一起,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悲劇。就像趙雷在那首歌中寫到:"我無法拉近你我的距離,這距離就像飛鳥和魚。"飛鳥和魚鳥兒在空中自由的飛翔,魚兒在水中無憂無慮的遊泳。可有一天鳥兒在湖邊停留,魚兒在湖中潛遊。
  • 鬱可唯回復飛鳥與魚的距離 因為他們相愛…
    鬱可唯回復飛鳥與魚的距離 因為他們相愛…時間:2020-07-22 07: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鬱可唯回復飛鳥與魚的距離 因為他們相愛 主持人問:飛鳥與魚的距離近嗎?鬱可唯:因為他們相愛,所以他們不遠。
  • 飛鳥與魚——程東武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思念>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聚便註定無法相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良渚街道迎春晚會,這是一場文化的盛宴!
    米塑在良渚的許多慶祝活動中被廣泛使用,純手工的製作、生動的造型受到人們的喜愛。方寸之間,彰顯良渚飲食文化。熱吃香糯,冷吃Q彈,不粘牙。咬一口,裡面是滿滿的豆沙,甜甜糯糯,幸福美滿。原材料選自臺灣樹木原漿紙纖維,經過蒸、煮、洗等工藝除菌、去黴精製,在由機械壓制合成,純天然的食品包裝禮盒。
  • 中國之「中」與良渚文化
    在這一模式中,「古國」的出現和「最初的中國」的誕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文明形成的標誌,「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所有這些重大事件都應該以「最初的中國」的視角去解讀,即每一個事件都不是獨立的,都源於各地區的互動,也會對各地區產生深刻影響。
  • 你聽,《良渚的詩》:誰在五千年前寫下了第一行詩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對此做出釋讀,認為這是「朱旗踐石,網虎石封」八個字,記錄了一次古人捕虎的經歷,並稱此陶罐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其實,不管這是一次狩獵的記錄,還是一場慶典的紀念,它所呈現出來的都是先民們在天地之間的一種熱氣騰騰的活法。穿越五千年漫漫長河,我們仍能身臨從前的捕虎現場,耳邊也仿佛響起人們的陣陣歡呼,以及猛虎被圍困後惱羞成怒的嘶吼。
  • 飛鳥與魚,忘卻了彼此,還是會有等它的那片海與天空……
    人生經過一些崎嶇和無常,總會覺得我們終究像泰戈爾<飛鳥與魚的故事>,飛鳥和魚本來來自不同的領域,相遇、相愛、相知。終究有一天它們還是分開了,因為魚終究是那片海裡的魚,飛鳥離開了那片海域也不再回來.好多時候覺得人生種種何嘗不是在一點點熟識又一次次告別。
  • 中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從跨湖橋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高峰。它們是蒙昧與文明的最初分野,是古老東方文明的前奏和第一道曙光。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把這個文化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
  • 如果良渚古城是蚩尤都城的遺址,那為何古人對良渚文化隻字不提?
    甚至有人還將良渚古城遺址認定為蚩尤故都,甚至異想天開的認為「浙江」的防風氏是蚩尤後裔,也是《山海經》記載的羽民國······良渚文化的發現距今不到百年,而將良渚文化的一些重要文物與蚩尤的傳說掛鈎卻是由來已久。比如在宋元之際大藝術家朱德潤就在《古玉圖》中將一種玉琮定名「蚩尤環」。甚至更早之前的學者,儘管那時候還不知道良渚文化是什麼,但實際已經把良渚文化和蚩尤聯繫在一起了。
  • 我無法拉近你我的距離,這距離就像飛鳥和魚
    朋友圈裡的你發了一段文字:我無法拉近你我的距離,這距離就像飛鳥和魚,時間請你快一點的過,別讓我一個人守日落……我的心如墜入深潭裡,說不上為什麼會有種揪心的痛!曾經相愛的我們都沒能堅守當初的約定,好好愛一生,不離不棄!這原本屬於我們的幸福,卻被命運之手變成了高不可攀的山峰。無論怎樣爬山涉水,我依然找尋不到屬於你我的幸福。
  • 不愛社交導致單身至今的鬱可唯也有自己的浪漫:飛鳥與魚可以相愛
    不過看了寧靜和鬱可唯聊擇偶標準的這段聊天,也總算是知道為什麼鬱可唯單身到現在了,她不是不想戀愛或者是不願意找對象,而是因為她太宅了,不願意社交也不願意花時間在社交上,這還怎麼找對象,總不可能真的有對象從天而降吧?
  • 良渚文化遺產這個「大食堂」裡,該燒哪些菜,我們怎麼吃
    華芳說,比如我們這裡有夢棲小鎮,邊上有美院,這些資源如何更好地實現在地性,如何把設計資源融入到這裡每一戶人家的家具設計,或是藝術展陳裡,提升我們的文化內涵?這都是接下來要想的事。玩轉黑科技的王寧遠講了最近良渚考古發掘進展,尤其在科技考古方面,大家可以在這裡回顧:文化故事② | 良渚不是一個靜止的花瓶,這一年考古又發現了什麼「最近的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純學科得獎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在交叉位置有所突破,比如方法的交叉、理念的交叉,這裡面可能會有很多新的認知。
  • 深圳釣魚人觀瀾湖釣起許多「駝背魚」,有人稱是泰國鯽魚
    鯽魚,是我國淡水魚裡最為人熟知的一種魚,相信大多數朋友都不會認錯。然而下面這位深圳釣友,在觀瀾湖的一處沼澤地裡垂釣時,卻釣起許多奇怪的外形奇特的「駝背鯽魚」,令人目瞪口呆....這些「駝背魚」背部高高聳起,魚鱗、魚鰭都比普通的鯽魚要更寬大,看起來頗為奇異。魚背高高聳起,這是鯽魚嗎?據稱,這位深圳的釣魚人釣起好幾條這種「駝背魚」,釣起第一條的時候他還很驚奇,以為是少見的變異。
  • 飛鳥與魚的愛情,還記得《鬥魚》中的小燕子嗎?原來她來頭那麼大
    在年少時,很多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為了追求這份美好純真的愛情,可以不顧一切,衝破層層枷鎖。電視劇《鬥魚》是多少人的美好回憶,這是關於飛鳥與魚的愛情悲劇。海鳥跟魚相愛,終究只是一場意外,註定是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