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是什麼締造了『東萊精神』?」
一個雄壯的聲音:「紅色基因。」
有人問:「『東萊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一個堅定的聲音:「絕對忠誠。」
有人問:「『東萊精神』的實質是什麼?」
轄區居民、企業主伴隨著東萊街派出所全體民警堅毅的聲音:「百姓至上!」
春風秋雨,晨露夕陽。每天每天,車如流人如潮。地處哈爾濱市道外區商圈的東萊街派出所,轄區小商小販雲集,不足1平方公裡的面積,各類大小商戶近500家,戶籍人口25000餘人,流動人口更是如魚一般,潮湧潮去。地攤門店相簇擁,有街無處不經商。
哈爾濱這座城市於1946年4月28日正式解放。同年8月,東萊街派出所成立,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設立的公安派出所之一,人員結構「化軍為警」,忠誠血脈與生俱來。從那時起,東萊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賡續傳承,矢志不渝。74年風雨兼程,初心不改,400多名民警在這裡工作、學習、成長,22任派出所長傳承一根接力棒,締造了百姓交口稱讚的「東萊精神」,擎起了東萊這面全國公安機關永不褪色的紅旗。
「紅」字上下功夫,確保信仰不弱化
副省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毅在深入東萊街派出所調研時指出,「東萊精神」的核心是絕對忠誠,實質上是百姓至上,開展「學東萊,創楓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民警堅守初心使命,履行公安職責,彰顯為民情懷。
「東萊精神」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東萊精神」是在黨的領導下,在公安工作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昭示了人民警察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賦予了「東萊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東萊精神」的核心是對黨絕對忠誠,實質是百姓至上,闡釋出了「東萊精神」的核心特徵和本質屬性。李毅副省長對「東萊精神」內涵的提煉概括非常精準、系統和全面。
警隊跟黨走,紅色鑄警魂。紅色文化傳承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鬥爭中創造的偉大精神及其物質載體。從主體上看,紅色文化的創造者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以中國人民為主體。從內容上看,紅色文化反映的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之下,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鬥爭,是一種充滿鬥爭的革命文化,是一種尋求國家與民族利益的崇高文化。從形態上看,紅色文化主要有紅色的物質文化、紅色制度文化和紅色精神文化。東萊街派出所歷任所長對紅色物質文化十分珍視,組織全體民警參觀東北烈士紀念館,瞻仰革命烈士的遺物,閱讀烈士的書信和手札。派出所還持續徵集、挖掘自帶紅色基因的老故事和「老物件」100餘個,使民警在厚重的紅色歷史中得到心靈滋養。
老所長尹燕珩兩次入黨的堅定信念、90歲退休民警張子良每天堅持抄寫黨章的紅星故事,成為派出所新警的第一課。所史館裡表面斑駁的紀念獎章、邊角殘破的學習筆記讓民警在重溫革命歷史中感悟紅色力量,汲取精神養分,解開思想困惑,堅定理想信念。他們還積極拓展紅色制度文化和紅色精神文化,用好「學習強國」等紅色平臺,實施以「紅色故事會」、「所史微黨課」為載體的「紅色育警」工程,將黨建元素融入派出所基礎業務工作,以紅色文化鼓舞人、激勵人、催人奮進。
「傳」字上下功夫,確保接力棒不落地
東萊是精神高地,東萊也是思想高地。在即將推出的新歌《東萊是一面旗》中,歌詞的上半段寫到,「東萊是一條街,說不上多古老;街巷裡人來人往,飆起南腔北調。東萊是一面旗,一直豎立不倒;寫著為人民服務,護衛歲月靜好。」
東萊出思想,充分反映了東萊轄區的特點,於新中國成立前建所,轄區形勢複雜,人口雜居,商販雲集,流動性強。管理這樣的地方,思想必然活躍。所以,東萊街派出所公安工作能領全國之先,不是偶然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東萊街派出所留下了「在人民面前是孺子牛,在敵人面前是硬骨頭,在反腐蝕鬥爭面前是堅強戰士」的美譽;六七十年代,積攢了「百家熟、拒腐蝕永不沾、警民魚水情」三件「傳家寶」;九十年代,樹立了「寧受千番冰霜苦,甘為人民擋風寒」的服務理念……這些思想,全都出自形勢的轉折關頭,充滿了時代特徵和創新性,也充滿了辯證法。
今天的「東萊精神」,不只是傳承了歷史傳統,更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他們始終緊貼時代需求、百姓期盼,勇擔保一方平安的主責主業,善於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努力破除工作阻礙和束縛,緊扣政治建設的新要求,全力打造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公安隊伍新形象;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積極回應百姓日益多樣化的新需求;緊扣楓橋經驗的新內涵,積極探索打開群眾心結的新途徑;緊扣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格局,在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上拿出新招法。這「四個緊扣」是東萊人堅持理論與實踐創新,不斷賦予「東萊精神」的新內涵。
「融」字上下功夫,心繫百姓保平安
東萊街派出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東萊六委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群眾性治保組織。委主任楊菊是群防群治的代表,因為貢獻突出,曾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曾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的電視劇《無愧蒼生》,女主人公就以楊菊為原型、男主人公以東萊的老所長尹燕珩為原型創作拍攝的,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東萊轄區的警民魚水深情。
電視劇《無愧蒼生》海報▲
融民力。東萊街派出所的群防群治經驗一直聞名全國。84歲的老黨員、老治保主任鄭大娘就是「老太太巡邏隊」的元老。當年,她看到民警們貪黑起早、不辭辛苦為老百姓忙碌著,就主動組織了「老太太巡邏隊」。四十年如一日,活躍在大街小巷,配合派出所為居民看家護院。每逢節日她們更加忙碌,特別是除夕她們跟民警一起巡邏,大年夜常常在巡邏中度過,冬夜的嚴寒也化作了轄區居民心中的暖流。從八十年代老太太巡邏隊,到新世紀16支「小紅帽、紅袖標」巡邏隊,平安志願者賦能轄區治安工作,成為維護轄區治安的重要力量。
融警務。在警力調配上,案件、機動、社區有機融合,機制靈活,快速高效。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車牌識別和150餘個高清探頭,實現了「人過留影、車過留牌、機過留號」的立體防控網。建立了「戶戶通」、「企企助」等210餘個微信群,實現轄區群群通、微入戶、微走訪,有效激活了社會「平安細胞」。近年來,東萊街4個社區中有2個連續3年實現可防性案件「零發案」;轄區可防性案件發案連續三年全區最低;打擊破案率連續5年分局排名第一。轄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10年全區第一。
融合力。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東萊街派出所就以「百家熟」聞名全國,這是成為做好群眾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基礎。20年前,派出所協調相關部門組建了「社會聯動服務網絡」,著手調解因漏水、包燒、採光等問題引發的鄰裡糾紛,築起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又緊扣楓橋經驗新內涵,積極探索打開群眾心結的新途徑。2019年,成立了由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民警等人員組成的「調解聯盟」,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網格,構築起「一長帶五員」的調解機制,實現了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確保轄區連續20年實現矛盾糾紛100%可控。
「新」字上下功夫,勇於探索敢擔當
在採訪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萊街派出所發揚「東萊精神」,並將之作為貫穿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的主線,正確處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確保隊伍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化解矛盾糾紛,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不斷創新服務群眾的方式,不斷探索化解矛盾的機制和辦法,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實質性作用的發揮,調解組織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轉變,不失時機地打造「百姓之家」群眾的精神家園……「東萊精神」經過不斷豐富、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已然成為黑龍江「四大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南有楓橋、北有東萊」全國基層公安工作的典型和樣板,充分展現了公安機關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展現了全省公安隊伍對黨忠誠、服務人民、敬業奉獻、擔當作為的良好形象,是習近平新時代基層治理理論的集中體現和實踐運用。
2020年8月8日,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趙克志深入東萊街派出所視察調研,做出「把東萊街派出所作為開展教育整頓的生動教材,讓東萊精神在全國公安機關發揚光大」的重要指示;副省長、省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李毅提出向先進典型看齊,在全省範圍組織開展「學東萊,創楓橋」的要求,推動全省公安工作創新發展,努力實現各項公安工作在全國上水平、有突破、開新局、站前列。
信念是神奇的箴言。東萊街派出所以第一任所長李佔三為起點,74年薪火相傳,歷經22任所長一棒棒接力,奮力跑進新時代的今天。一根接力棒,攥緊的是對黨絕對忠誠的堅定信念,這是初心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推動公安工作不斷前行的力量。
信念做戰力,初心不能缺。前方漫漫長路,萬裡徵途鋪綠草,忠誠信念撐起後輩的每一根脊梁,今天的東萊人站在新時代的鏡子前,他們正奮力趟出兩條新路:一條是在教育整頓中用實際行動書寫生動教材,為全國公安機關做出示範;一條是在抓公安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站前列,為全國公安基層單位做出表率。(龍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