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貓哥
作者|貓哥
來源|大貓財經
火腿腸、肉罐頭大家都吃過,各種方便食品再怎麼出新,它們的銷量一直穩步增長,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雙匯,一家獨大,市值1600多億,其他廠商只能望其項背。
如果時間回到十幾年前,格局卻不是這樣的,那時候「北雙匯南雨潤」雙頭鼎力,雨潤戰鬥力極強,在雙匯的大本營還搶下了30%的份額,雨潤的老闆祝義才一度成為江蘇首富。
很多人感慨,如果他一直堅持幹這個,至少也能和雙匯旗鼓相當吧,但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如果」,現在的雨潤啥情況呢?
上個月,南京中院裁定受理了雨潤控股的重整申請,沒過幾天,又傳出消息,雨潤旗下的中央商場拖欠巨額工程款。
兩家上市公司都在退市邊緣,處境艱難。今年早些時候祝義才寫了篇文章,標題叫《雨潤能逃得過破產的厄運嗎?》,可能他自己最清楚雨潤面臨的難題吧。
千億級別的公司,創建艱難,消解卻可能只是源於一瞬間的想法。
安徽桐城因為適於種植油桐而得名,交通發達,七省通衢。但在歷史上桐城更以「文都」聞名,方苞、劉大櫆為代表的桐城派在文學史上地位顯赫。
最近這幾十年,桐城也特別生產富豪,比如國軒高科李縝、金大地陳淮軍、中辰張伯中、香港船王桂四海、盛運股份開曉勝等等,不少都是富豪榜的常客。
祝義才也是桐城人。
據說他早年聰慧,10歲能通讀《三國演義》,因為家裡比較窮,他只好半工半讀,直到21歲才考上合肥工業大學。
不過那是1985年,大學生很金貴,村裡放鞭炮慶祝了好幾天,家裡湊不出學費,親戚賣了雞,才給他湊齊50元學費,剩下的就得靠他自己了。
艱難讀完大學,畢業後祝義才被分配到了安徽省交通廳下面的一個海運公司,結果沒領幾個月工資,公司就關門了。
體制內是進不去了,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經商。
因為在海運公司幹過,祝義才很熟悉水產貿易,認識了很多水產出口貿易的公司。
當年最好賺錢的方式是什麼?靠信息差。
他的第一桶金就是怎麼來的。
當時安徽刮颱風,桐城水產行業沒貨賣,廣東的海鮮卻賣不動,於是祝義才就開始倒騰海鮮。
第一次結款的時候,祝義才就驚到了,居然賺了10萬塊,祝義才辭職之前一個月才掙200元工資。
既然能賺錢,他就開始沒日沒夜地幹,口碑也不錯,賒帳講信用,訂單越來越多。他一個人幹不完,就從老家帶了一大批人一起幹。
第一年結束,算總帳,營業收入9000萬元,淨利潤480萬。
什麼出身啊、階層固化啊,不存在的,底層出身的祝義才一年時間通通打破。
倒買倒賣雖然賺錢,但祝義才覺得這行業不穩當,決定再去找個靠譜的實業做做。
當時國內的高溫肉製品,如火腿腸、午餐肉之類正風靡全國,上馬就能賺錢,但是廠家太多。
祝義才出國考察了一圈,發現西方流行低溫肉製品,國內沒有這類產品,是一個可以開發的新大陸,於是,他立馬找到了南京市,獲得了一大堆的支持政策:
他先借了南京食品罐頭廠的一部分閒置廠房,上馬低溫肉食品的生產線。後來南京當地的銀行給貸款,引進了美、歐、日的設備,建了10條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雨潤低溫肉類食品從此誕生,一上市就賣斷了貨。
1993年,他又在合肥市投資450萬元,建起了國內首家機械化生產低溫肉製品的企業——華潤肉食品加工廠。
靠著這幾個廠子,1995年,雨潤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元。
1996年,南京罐頭廠面臨改制,祝義才覺得機會不錯,領導們都同意他收購,畢竟這廠子有7000萬債務,是個麻煩事,有人接盤多好。結果工人們不幹了,他們主要擔心鐵飯碗沒了。
他們的抵抗也是實實在在的,堵門,給祝義才寄夾著子彈頭的恐嚇信,一群職工隔三差五去市政府散步抗議,一些離休幹部聯名寫信上告中央……
反正能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但這種事也好解決,祝義才承諾絕對不裁員,反對的聲音沒了一大半,等工廠運轉起來,工人發現工資還多了,立馬踏實了。
收購了這個國企,祝義才投入了1.2億做改造,結果當年銷售額就比之前增加了一個億,差不多當年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一看這路子可以,祝義才一口氣收購了安徽阜陽肉聯廠、四川內江肉聯廠等25家瀕臨破產的國企,銷售額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到2003年已經突破了62億。
有錢就愛折騰。
買了不少廠子,祝義才順帶著低價買了不少土地,當時正趕上房地產浪潮,他就有了幹房地產的心思。
2002年,他成立了江蘇地華,又花了2300萬元收購了一個國有地產公司,成了地產新軍。
前兩年確實有聲有色,錢沒少賺,在「2004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中,祝義才成了江蘇首富。
形勢一片大好,繼續使勁幹吧。
於是祝義才開始計劃進軍商業地產,他瞄準了有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中央商場。
怎麼才能掌控這個公司呢?
祝義才直接讓江蘇地華在股市中不斷買入中央商場的股份,經過14次舉牌,終於在2005年,超過南京國資,拿下23.17%的股。
同年,雨潤也順利在港交所上了市,募集了15億港元,順風順水。
2008年,祝義才不知道是找大師算過還是心血來潮,給自己改了名字,從「祝義才」變成了「祝義材」,「材」字大概是他對自己幹房地產的期許吧。
這時候,他對整個公司的發展有了很宏大的計劃,大概是這個流程:
● 1、通過雨潤食品來獲取充沛現金流,支持房地產業務;
● 2、江蘇地華負責住宅開發,中央商場負責商業地產;
● 3、然後過去收購國企、農業項目,低價獲取廠房、地皮;
● 4、這些地皮最後也會變成房地產項目。
公司的願景也越發膨脹了,變成了「一家集食品、地產、商業、物流、旅遊、金融和建築等七大產業於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2010年,祝義材布局「333」發展戰略:
● 1、在30個省會城市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
● 2、在300個地級市建設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
● 3、在3000個縣建設農副產品種養基地。
祝義材每天工作16個小時,很投入,執行力超強,規劃一出來,馬不停蹄地在全國籤了60個項目,每個項目金額少則10億,多則上百億,超過600億資金眨眼就投進去了。
至此,他的好運氣似乎也用盡了。
先是有人發現,雨潤獲得的政府補貼太多了。十年裡,平均每年都有3億多港幣的政府補貼,2010年有7.13億港幣之多,是競爭對手的20倍。
怎麼會這麼多呢?這時候,安徽、遼寧等等地方紛紛開始投訴雨潤了。
怎麼回事呢?情況都差不多,大概都是雨潤跟當地前一個好多億的投資計劃,主要做養殖基地,政府給地、給好幾千萬的大額補貼,結果好幾年也不見雨潤有動作,這些政府坐不住了開始紛紛找上門來。
這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大額的補貼原來是這麼來的。
禍不單行,2011年,雨潤火腿腸被曝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成了年度大事,雨潤口碑撲地。
可能感覺太不順利了,2013年,祝義材又改名字了,從「祝義材」更改為「祝義財」,啥想法一看就明白,這一年,祝義財的身家已經達到了140億元。
但改名顯然不能保平安。
2015年,祝義財失聯了,時間還不短,等他再回到大眾視野,已經是2019年1月,間隔了1400天。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當年收購中央商場時玩的種種貓膩。
本來,靠在二級市場上買入股票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就非常罕見,而且雨潤收購期間還利空連連,股價一路向下,就更不合常理了。
貓膩就藏在這裡面。
《證券時報》後來調查發現,這些問題背後,是祝義財與中央商場時任董事長胡曉軍、時任總經理廖建生等高管的「合作」。
祝義財總共向他們行賄超過3000萬元,並從中央商場「借款」4000萬元,用來收購中央商場,那幾位高管也充分配合祝義財:
● 1、以低於國有股的價格收購員工股;
● 2、釋放利空消息,壓低利潤,為此不惜關閉了中央商場泰州店和淄博店,房租違約金損失不少,還有大量員工和供貨商討要賠償。事後有人說:這給中央商場造成損失8000餘萬元。
● 3、跟有關部門溝通時,把企業描述得很差勁。
有了內部人的配合,種種怪現狀也能理解了。收購完成後,中央商場又集中釋放利潤,股價一路高漲,祝義財賺得盆滿缽滿。
但這也只能得意一時,東窗事發,幾個高管被判刑,等祝義財再度現身的時候,雨潤已經成了七毛錢的仙股。
雨潤食品還算穩健,雖然被對手甩得沒影了,但還能活著,房地產項目卻是一個資金黑洞。
2014年的時候,雨潤地產銷售額達到155億,在房企中能排進前50名,商業綜合體在建20家,並計劃下一年做到50家,比肩當時的萬達。
祝義財失去自由後短短1個月內,集團副總裁段斌、中央商場監事羅凌先後宣布辭職。
地產項目要借錢,要看信用,老大是誰很重要。
祝義財沒有自由,就等於雨潤沒有信用,借錢難度陡增,加上新的文件和進展無法籤字授權,雨潤很快站到了破產的邊緣。
一度孫宏斌還準備併購雨潤,先是用融創的名義,不行,後來改成孫宏斌個人名義,仍然無法成功。
併購失敗後,雨潤更是出路難尋。2016年10月,雨潤食品總裁、中央商場董事祝義亮也宣布離職。
雨潤地產一蹶不振,2018年就賣了十幾個億,運營越發困難。
祝義財回來時,很多人還以為雨潤能夠迅速好轉,幾個上市公司短時間都漲了3、40%,高管沒了,祝義財讓一兒一女接管了雨潤和中央商場,希望他倆的海外留學背景能給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但一晃快兩年了,大環境變化太大,東山再起太難了。
2019年9月底,祝義財發了追憶老母親的《雨潤祝義財:媽媽,您一路走好!》一文,悲傷不能自已。
1月份他回到南京後,先是送走了老父親,時隔八個月,他的老母親也走了。「在我人生最困難的階段,父母雙雙離去,這讓我悲痛欲絕、不能自已。」
公司的境遇跟他類似,經營不見起色,負債率不低,股價低迷。
不久前,祝義財給地產集團定下了未來五年的銷售目標,要求其在2021年達到100億元的銷售額,並且在2025年完成1400億元的銷售目標。
這一次,運氣會站在他這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