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人在G3的勝利本來像這輪系列賽的轉折點,因為:
凱爾特人重拾了執行力,開始瘋狂針對熱火的單防弱點;
海沃德的回歸,讓凱爾特人可以縮短輪換,避免不必要的球員登場;
海沃德是凱爾特人五小陣容的最後拼圖,而五小可以換防拆熱火掩護戰術;
海沃德為凱爾特人破聯防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再結合凱爾特人做好防守推速度的半快攻,他們有了跟熱火聯防抗衡的資本。
這些利好因素夠凱爾特人重新拿回基本盤的優勢嗎?
理論上夠了,但G4這些事情沒有發生,或者發生的不充分,我們看到的不是凱爾特人總結正確的經驗教訓,而是開倒車,把前三場已經證明過的錯誤反覆再犯,那麼在一場熱火整體狀態其實並不火熱的比賽裡,希羅的大爆發,就成為了凱爾特人策略失誤的懲戒者。
希羅是怎麼爆發的?
大部分時間,他吃的就是泰斯防擋拆蹲坑不出來這麼一個簡單的策略,以下是熱火這場比賽最典型的得分畫面:
這場比賽,熱火因為輪換上的調整和球員整體狀態不佳,其實有多個因素不利於他們的進攻:
奧利尼克在系列賽之前的比賽裡,防守端被針對的比較慘,G3發揮失常,三分全失,這給了斯波棄用他的理由,而我們知道,奧利尼克是熱火替補席上很重要的攻擊點和戰略武器;
棄用小瓊斯,啟用的索羅門-希爾是個攻防都半吊子的球員,這場比賽除了犯規,數據板全部掛零,好在他一共只打了4分鐘;
伊戈達拉不是一般的拖空間;
克勞德手感繼續回調,全場9中1;
鄧肯-羅賓遜防守端被針對,犯規多,被嚴防死追又手感不佳,於是他這場也只打了23分鐘;
巴特勒和德拉季奇的發揮大概配得上中規中矩。
熱火全場打下來,三分命中率27%,籃下攻筐頻率也被大幅的限制,基本盤裡,大概只有阿德巴約的強力終結依然在線,凱爾特人的親民版小球中鋒實在拿旗艦版沒辦法,除此之外,你不能說希羅以外的熱火攻擊點有什麼超水平發揮。
但希羅自己爆發就夠了,21投14中的37分,效率和產量俱佳,一下子把熱火集體不佳的外線準星和受阻的攻筐拉了回來。熱火這場有39%的出手來自中距離,中距離命中率高達51.4%,希羅功不可沒。
這是一場標準的,持球投大神carry,打爆蹲坑的比賽,希羅做的事情,就是塔圖姆第一輪對恩比德做的事情,但凱爾特人作為一支內線小體型,側翼單防資源豐富的球隊,跟76人本就大中鋒嚴守蹲坑,西蒙斯受傷後對位資源不夠用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不該這樣被打死的,這個姿勢太難看了。
我可以理解史蒂文斯從G2開始讓泰斯嚴格蹲坑不出來的動機。G1綠軍讓泰斯提上去幹擾射手,於是身後被熱火的空切打怕了,G2開始,泰斯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身後,把上線更多交給了外線對位者,凱爾特人的整體護筐表現的確提升了,但泰斯防擋拆時,即便往裡收,還是沒有限制住阿德巴約的順下,而上線防守的效果他完全管不了,全看對位球員防擋拆的幹擾效果。
所以肯巴沃克防守不好,熱火誰都能打他,跟希羅爆發沒有必然聯繫,因為肯巴不是希羅全程的對位者,事實上,這場比賽綠軍誰防希羅都被打爆,因為掩護一檔,中鋒再一蹲,除非對位者一點掩護不吃,不然去防一個能在中距離騎馬射箭打板的球員是很難的。
但沃克被爆的時間,剛好是凱爾特人追分的要緊時段,於是史蒂文斯被逼得要換下沃克,擺出無後衛陣容,配合換防去限制希羅——凱爾特人這些年在挨個控衛局限性上怨念滿滿——結果就是,希羅用一記超遠距離單挑持球投三分回應了史蒂文斯。
這記入球,應該叫「 Stevens!This is for you!」
策略已經不能解決希羅,綠軍把他的手感養起來了,於是史蒂文斯只能再拿上沃克保進攻。
綠軍就不該讓希羅投那麼多近乎空位的中距離,這個錯不在於沃克防過希羅,而在於凱爾特人配置上已經具備換防能力時,為什麼還要恪守這個前三場已經被證明,內外無法兼顧的策略呢?
在第四節10分左右,綠軍讓海沃德去對位阿德巴約,讓泰斯去對位伊戈達拉,這是常見的鋒線防小體型中鋒,換防破解擋拆的套路——實證有效,凱爾特人立刻防守成功。
下一個回合,熱火找伊戈達拉擋拆針對泰斯,泰斯的換防也成功了。
我在G2賽後說,你不能因為德拉季奇連續兩次關鍵球單挑泰斯成功帶走比賽,就認為泰斯沒辦法換防熱火的外線持球手——泰斯今年常規賽是換防過哈登的。
凱爾特人在第四節才意識到,他們可以用鋒線守錯位和換防去破解熱火的擋拆。但鋒線守錯位的辦法,因為沃克對位的希羅這場頻頻打擋拆,而他又無法換防阿德巴約,被迫中止了。史蒂文斯只能讓沃克去防伊戈達拉藏一下,後面為了提升防守,甚至換下了沃克。
這只是意外情況。綠軍讓沃克在銜接段對位希羅的考慮是,正常情況下,希羅沒有巴特勒和德拉季奇的持球能力強,而伊戈達拉作為拖空間點,綠軍更想讓體型更大的球員對位兼顧協防。但這場比賽希羅超水平發揮,讓綠軍這個對位不成立了。
即使不守鋒線錯位,凱爾特人也完全具備了全場堅持換防的資本,這是因為:
熱火併不能擺出沃克無人可對的陣容。如果希羅一直是今天這個級別的持球表現,那麼沃克的確防不了他,但熱火撐死了就是巴特勒、德拉季奇、希羅、鄧肯羅賓遜四選三,不可能都擺,不然防守沒法要了,只要克勞德、伊戈達拉有一人在場,沃克都能藏一下,而這兩個球員主攻參與少,沃克就很少需要換防;
其他各位置,塔圖姆、杰倫布朗、海沃德、斯馬特都可以換防阿德巴約,雖然籃板會吃虧,但總比第一波就被順下或者持球投打穿的好;
泰斯嘗試換防熱火外線是可以的,不然他憑什麼是現代化小體型中鋒?親民版再便宜,基本功能也該有的;
凱爾特人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擺出沃克、斯馬特、塔圖姆、杰倫布朗、海沃德的五小陣容,這個陣容在G3少量使用很成功,今天第四節擺出來時,換防和輪轉表現亮眼,沒防住有偶然性。並且,這個五小在進攻端空間非常出色,每個人都有三分,又都能處理球。因為凱爾特人沒有策應與射程兼備的中鋒,坎特防守問題又大,凱爾特人用五小破聯防是很好的選擇。
凱爾特人現在正確的做輪換和策略的姿勢是:
塔圖姆、杰倫布朗、海沃德、斯馬特、沃克時間拉滿,沃克藏在伊戈達拉或者克勞德那,其他人無限換防;
泰斯也要換防,在熱火擺出極度便秘陣容時——比如,伊戈達拉打中鋒,身邊還有個索羅門-希爾——或者沃克不在時,泰斯可以防一個拖空間的鋒線;
不用任何不必要的球員。這場比賽史蒂文斯不用坎特,而是把奇兵名額給了羅伯特-威廉士,因為結果不差,這點也不多評價。但4分鐘奧傑萊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綠軍在現有配置下,根本不需要奧傑萊這4分鐘。
我們再把視角拉到熱火這邊,其實會發現,熱火也有很多煩惱。
單防弱點開始被綠軍瘋狂針對之後,熱火守盯人的難度太大,而他們在放棄奧利尼克之後,陣容也有巨大槽點——空間毫無延續性,伊戈達拉肉眼可見的拖空間,克勞德一旦準星不能恢復,那麼熱火的球員就完全可以歸納到兩個極端,要麼拖空間,要麼拖防守,斯波的選擇就成了,到底是2防守+3射手,還是3防守+2射手的糾結問題。
斯波的操作難度其實比史蒂文斯大,但真正打起來,攻防不均衡的煩惱,並沒有殺死熱火:
聯防藏好了他們的防守弱點。雖然凱爾特人下半場有一些傳導球、突分和三分回應,似乎在逐漸突破熱火的防禦罩,但在聯防壁壘被完全攻破前,熱火依然安全。
綠軍的策略選擇讓熱火的空間瑕疵一定程度的被掩蓋了,因為能在中距離輕鬆的持球投,那也就無所謂拖空間。
即使綠軍在G4把輪換和策略做絕,熱火依然不慌——3-1領先就是最大的容錯率,而不是每個球隊都叫掘金。
凱爾特人到了懸崖邊,四年三東決,一次是真打不過,一次功虧一簣,這一次兩邊基本均等,凱爾特人到目前為止系列賽淨勝分跟對方是一樣的,但他們可能面臨1-4被淘汰的結果,這跟17年他們打不過騎士,或者去年打不過雄鹿完全不同。熱火固然有預想之外的球員挺身而出,但凱爾特人也沒把他們該做好的事情做好,如果說G1G2,凱爾特人基本盤還有配置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麼G4純粹是策略失誤,也許我們對史蒂文斯的評價,要重新定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