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孩子學業壓力重,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將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選擇了辭職陪讀。
根據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有36.8%的家庭存在陪讀現象,這種現象甚至上升到了大學。
的確,特定年齡段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對他們的身心發育會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超出了這個年齡段的陪讀則對孩子有害無益。
我當然理解每位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心情,但是教育到最後拼的是捨得,縱使你的孩子有多麼過人的天賦,若作為父母的你將其緊緊拴在身邊,他註定難成大器。
有位做公關的朋友曾談起她以及同學們的故事,她說她所有上寄宿學校的朋友,沒有一個說後悔的。她還說如果不是因為離開家去讀了寄宿學校,她沒有機會成為現在這樣,曾經的她連和別人說句客套話都困難至極,更別說公關了。
寄宿學校最早出現在英國,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教授在《給莉莉的信》中提到,英國人設定寄宿學校的初衷,是因為發現了孩子如果一直黏在父母身邊,不一定會成長得特別好。
英國人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優質的成長和教育,於是設立了寄宿學校,像存在至今的溫徹斯特公學、伊頓公學,都是聞名世界的寄宿制學校,從這些寄宿制學校出來的孩子,大都成為了傑出的人才。
原因一、寄宿學校是個空間魔盒。
在寄宿學校讀書,天然地拉開了孩子和家庭的距離。這樣的空間距離給孩子營造了一個不被過多介入的世界,他們可以自由的探索領悟自己想探索的知識。
為人父母看到孩子什麼做得不好,總會不由自主地去糾正,從而擠壓孩子自己的思考,導致孩子時刻被迫處於緊繃狀態,長期如此他們的自我意識被壓迫,主動解決問題、創新的能力也得不到發展。
而在寄宿學校這個空間魔盒裡沒有人24小時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每一件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有足夠的時空間從頭到尾的去琢磨感受。
自我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得到良好的發展。
原因二、寄宿學校是個小社會。
一個人或早或晚都逃不了進入社會,承擔社會角色,創造社會價值。
但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的學生生涯,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導致他們在進入大學或者社會工作以後,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問題,且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和他的學習能力、智能活動、語言發展等相輔相成的。
而寄宿學校實際就是一個小社會,它能倒逼孩子去主動發展自己的社交能力。相同年齡段的孩子交流起來障礙更少,對交際能力的提升更有益。
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說:「一個職業人士成功的因素75%靠溝通,25%靠天才和能力。」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多早培養都不算早,那是孩子融入社會的橋梁。
原因三、人格獨立。
一個沒有真正獨立人格的人在面對生活和工作的時候,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無聊。
他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對任何事情都得過且過,孩子如果成長為這樣的人,對家長和孩子自己來說都是非常悲劇的。
每個人的人格都深受父母家庭的影響,但通常情況下父母由於所處的階級、知識涵養而有方方面面的缺陷。那麼孩子在形成人格的過程中讀寄宿學校,則能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養分,從而使得自己的人格更加豐厚,於社會中更能遊刃有餘。
曾在網絡上看過一些寄宿學生寫的心得,大部分孩子都從寄宿生活中獲得了成長,其中一位寫道:
「一開始覺得很酷,可是生活了一段時間就覺得也沒什麼。只是做了一些原本就應該是自己做的事情。和同學的共同學習、生活的日子讓我獲得很多快樂,感覺比以前走讀的日子更充實。」
類似此類的感悟心得很多,也就是說通過實踐證明,寄宿生活對大部分孩子來說結果是正向積極的。
當然以上結果寄托在孩子前期的成長教育有比較良好的基礎,且選擇的學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上相對先進。
我國很多基層的寄宿學校,完全是因為很多鄉村城鎮的孩子在當地沒有學校可供讀書才出現的,因此這就決定了它在教育基礎設施、教育資源等方面不能提供良好的供給。
此類學校對很多翻山越嶺讀書的孩子來說,只能實現知識的獲取,像前面提到的性格品質方面的培養則微乎其微,那麼在這一問題上家長自己要懂得權衡。不過這也是局部現象,相信通過我們教育部門的改革逐漸會有所改善。
關於寄宿學校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則是:在送孩子去讀寄宿學校以前,一定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寄宿學校。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總有一些孩子需要不同於普通孩子的教育方式,去引導他發現真正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孤僻且難以和同齡人交流,那麼一定不要把他送到寄宿學校,那只會加重孩子內心的恐懼和絕望。
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他們目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依賴感,在他們的內心建立起信任以後,再慢慢有針對性地培養其他能力,切勿操之過急。
認為自己孩子內向直接丟進寄宿學校,要知道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排擠、欺凌。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在家孤僻,但和同齡人相處比較輕鬆,應該選擇寄宿學校,在寄宿學校裡他與人相處的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如果家長裡爺爺奶奶對孩子特別溺愛,那最好送去寄宿學校,然後家長們實行每周相聚一次的方式,給孩子情感依賴,同時物理隔離以免他養成驕縱的習慣。
如果你有孩子,你會不會送她去寄宿學校?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