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麵
手工拉出的面再配以炒菜而吃的一種麵食,因其價廉實惠而受歡迎。在維吾爾族及回族中,有一些熟練的拉麵師傅,一次可拉一兩公斤面,供10人以上食用。這種面被稱為「把子面」,粗細勻稱,軟硬適度,吃起來特別滑溜可口。如果再加上用羊肉片和辣子炒出的菜,即所謂的「過油肉拌麵」,就更是本地人和遊客十分喜愛而又常常食用的美味佳餚了。
涼麵
涼麵亦稱黃面,維吾爾語叫「賽執克阿希」,是頗受人們歡迎的夏令風味小吃。它用土鹼水和蓬灰水和面。這兩者都是新疆特產,其中以託克遜縣蘆葦叢中產的土鹼和以吐魯番市境內出產的逢灰最為馳名。新疆戈壁灘上生長著一種叫「臭蓬蒿」的野生植物,到了秋季,人們把蓬蒿收集起來,投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用火燒,蓬蒿流出的水汁,冷卻後凝結成塊,即稱為蓬灰。製作黃面先用淡鹽水、土鹼水和面,搋入蓬灰水,邊搋邊拉,到面軟光滑有拉力時方好。放油案板上稍餳。把菜葫蘆去皮,掏籽,切絲,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細條下鍋煮熟撈出,過兩次涼水,淋少許清油攔開。炒勺放清水燒開,下菜葫蘆絲煮熟,加鹽,打雞蛋花,下菠菜,加溼澱粉勾芡成滷汁。芹菜段入油鍋炸熟。分別把油辣椒粉、蒜泥、芝麻醬用涼開水稀釋。
拉條子
拉條子用上好麵粉和面,拉制而成,呈圓條狀,由此而得名。在風味小吃中,拉條子是極受各族群眾喜愛的一種。它柔圓細長,圓潤滑爽,吃起來別具風味。做拉條子的關鍵是掌握好和面和拉制兩個環節。和面時用鹽水,鹽要放得適量,恰到好處;和軟一些為宜,揉透餳好。飯館裡,都是大把子拉制,技術嫻熟的廚師一把子可拉十幾公斤。只見麵團在他手裡晃來晃去,瞬間,一把把麵團變成宛若銀絲的拉條子,雙臂輕勇,姿勢優美,動作諧調有力,叫人驚嘆稱奇。在一般家庭,則不用大把子拉製法,而是把和面做成三十釐米長的小節,塗上清油,蓋上溼布,心靈手巧的回族婦女把面拉得又細又長,有的長達一兩米。拉條子常用的拌菜是過油肉,雞蛋炒西紅柿,辣子炒羊肉,芹菜肉片等等。拉條子消暑耐飢。在炎熱的夏天,若早晨美美吃上一頓拉條子,到晚間也不覺得飢餓。更為有趣的是,把拉條子切成三、四釐米長的小段,和油、羊肉、大蔥、西紅柿、辣椒等爆炒,即成爆炒麵,其風味與拉條子又迥然不同。
饢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據考證,「饢」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麵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作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曲曲
曲曲是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它跟漢族人民所說的餛飩相仿,在製法和用料上卻有它的獨特之處。先用上白麵粉和面,擀成薄片,切成四平方釐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蔥末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許肉湯和成餡。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麵皮逐個包餡,先成餃子狀,把兩頭從底部彎曲捏合。在肉湯煮開時,放入包好的曲曲。煮熟時,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入煮開,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曲曲皮薄餡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湯,且湯清味鮮,風味別具,在新疆城鄉到處可以吃到。
米腸子和面肺子
製作米腸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後,細心地將羊內臟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淨無色,羊腸翻洗乾淨備用。將羊肝、心和少量腸油切成小粒,加適量胡椒粉、孜然粉、精鹽與洗淨的大米拌和均勻作餡,填入羊腸內。再將白面洗出麵筋,待面水澄清後,潷去大量清水,留少量清水攪動成麵漿,再取小肚套在肺氣管上,用線縫接,然後把麵漿逐勺舀出倒入小肚,擠壓入肺葉。再將以少許精鹽、清油、孜然粉、辣椒粉調好的水汁用上述辦法擠壓入肺葉。然後去小肚,用繩紮緊氣管封口。再把米腸子、面肺子、洗淨的羊肚和卷有少許辣椒粉用繩扎的麵筋入鍋煮。煮時還須在腸子中的大米半熟時,用釺子遍扎腸壁,使之放氣放水,以防腸壁脹破。熟後取出,稍涼切片,混合食用。米腸子與面肺子,腸糯鮮,肺軟嫩,羊肚、麵筋有嚼勁,香噴可口,風味獨特。
帕爾木丁
帕爾木丁是維吾爾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它色澤黃亮,形象美觀,皮酥脆,肉鮮嫩,鹹中帶甜,頗受人們歡迎。帕爾木丁是用麵粉、肥羊肉、煉羊油(少許)、洋蔥(皮牙子)、雞蛋、精鹽、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饢坑烤制而成。製作帕爾木丁,先把肥羊肉成切小丁,洋蔥切碎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量清水拌勻成餡;在麵粉中加酵面和雞蛋、適量談鹽水和面,稍餳,分成等量小塊,擀成圓麵皮;與餡做成馬鞍橋型。沾醋貼的饢坑內壁上,貼完,蓋嚴饢坑口。約五分鐘,揭開蓋,再烤約二十分鐘,帕爾木丁呈金黃色,取出抹少許煉羊油即可食用。
油饊子
油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
油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裡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馬腸子
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燻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後供過冬食用。為了使這些肉能較長時間的保存,他們採用了多年積累的方法--燻。燻肉時,先將肉剁成塊,撒上鹽,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塊牆或是用其它東西遮擋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煙來燻,直到燻幹,即成燻肉。還有一種燻羊肉的方法十分有趣,將羊宰殺後,將內臟掏空,燒掉皮上的毛,皮連肉一起剁成塊,撤些鹽,用薰陶的方法燻幹。連皮一起燻的肉,可以保存較長時間,直到翌年的六七月份也不會變質,哈薩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數做馬腸子了,他們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馬腸,洗淨,按馬的肋條切成條肉,連同肋骨撤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兩頭紮緊,掛在屋裡風乾,一個月左右即成.
除用肋骨肉灌腸外,還用碎肉和塊肉來灌腸,也有用燻的方法來做馬腸子。還有一種臘肉,是將牛羊肉上撤些鹽,灌進馬腸內,兩頭紮緊口,吊起來涼幹即 成。哈薩克族的馬腸和臘肉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並具有特殊的風味。隆冬季節來到牧區,正是哈薩克族牧民顯示他們烹飪技術的時候,這時若去牧區準叫你飽嘗口福。
奶茶
奶茶是新疆烏魯木齊的飲料。其一般做法是先將磚茶搗碎,放入銅壺或水鍋中煮,茶燒開後,加入鮮奶,沸時不斷用勺揚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葉,加鹽即成。
抓飯
烏魯木齊抓飯是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飯食,多淨手掇食,故漢語稱之為「抓飯」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蔔、葡萄乾、洋蔥和清油。用它們混合燜制出來的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味道可口,特別是在婚喪嫁娶的日子裡,總要做出大鍋的抓飯招待親朋戚友。
烏魯木齊烤全羊
蒙語稱「烤全羊」為「昭木」、「好尼、西日哪」,是蒙餐宴席中一道最講究的名菜,色、香、味、形俱佳,有濃烈的民族風味和地方風味,是蒙古民族中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會或祭典供獻時用。色澤全紅好看,皮酥脆,肉鮮嫩香,烤全羊出爐的時候,香飄滿室,令人垂涎。
烏魯木齊大盤雞
大盤雞:雞鮮嫩爽滑絕不膩口,帶著淡淡的啤酒香,又有著夠勁的辣椒香,土豆外皮焦脆,中芯入唇即化,綿而甜潤,湯汁更是鮮美難抵。香氣繞梁三日不絕,直入五臟六腑,然後順著全身各個毛細血管從頭到腳做著環遊運動。
烏魯木齊油塔子
油塔子:其原料主要是麵粉、煉好的羊油、清油、精鹽、花椒粉及純鹼等。先用水和面,並揉成軟面,發上一個小時後加鹼水揉好即可擀薄拉開,抹了羊油、精鹽和花椒粉,邊擀邊抹邊卷,然後擰成一個塔狀,擺在籠裡蒸上半小時即成。
烏魯木齊烤羊肉串
烤羊肉串: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細鐵釺上,放在長形的烤羊肉串爐上烤,然後撒些辣麵、精鹽和孜然粉,數分鐘即熟。
烏魯木齊納仁
納仁是新疆牧區的一種佳餚,具有明顯的牧區特色。這種佳餚也叫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麵。做法是:把羊宰殺後,去其五臟,把羊肉切成大塊,一般兩個小時即可煮熟。湯肉放鹽、洋蔥。肉取出後,用原汁肉湯煮麵條或是面片,撈出盛盤,把面片放在盤底,塊肉放在上面,肉用小刀切碎後同面拌在一起,並撒些辣麵子、洋蔥末等調味品,然後用手抓著吃,這就是手抓羊肉麵。
烏魯木齊烤包子
烤包子(維語稱之為「沙木薩」)及薄皮包子(維語「皮特爾曼吐」)是維族人喜愛的食品。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多銷售這兩種食品,烤包子主要是在饢坑中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邊折合成方形。包入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粉、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做成的餡,饢坑中烤熟。薄皮包子即蒸包子,餡的原料和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擀得很薄,熟時幾乎透過包子皮可以看到裡面的餡,吃起來好像包子皮都溶化到嫩肉油香中了。
當前幸福安寧的生活來之不易,各族群眾團結一致,建設美好家園!愛烏魯木齊,愛烏魯木齊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