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右上角關注我,讓娛樂不止娛樂,還有深度
《隱秘的角落》最近火爆的不行,大隱者也是這部劇的粉絲,一直在寫這部劇的深度影評,寫著寫著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反覆出現的笛卡爾的故事,掀起了笛卡爾熱。
但是讀者請你細品,這個看似高大上的故事,說的究竟是什麼呢?
不就是童話和真相,你選擇相信哪個嘛。這很高級嗎?
不成熟的人,對愛情各種幻想,就像笛卡爾和公主相愛的故事一樣;成熟的人,對愛情不抱幻想,因為這就是荷爾蒙旺盛的幻覺,就像笛卡爾的真實故事一樣,終究敗給了現實。這個故事說明的問題很通俗啊,但人們就是這麼神奇,你換個名字,它就火了。首先大隱者來分析一下,這裡面包含著怎樣的社會大眾心理學。
先入為主地佔據觀眾第一印象
有一個著名的營銷故事。兩個粥鋪,同樣可以加雞蛋。但兩個粥鋪的問法卻截然不同。
第一家粥鋪問顧客,您加不加雞蛋?第二家粥鋪問顧客,您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這就是這部劇引用笛卡爾這個故事的小心思,這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掌控。賣雞蛋適用,賣影片一樣適用。
先把笛卡爾拋給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默認這是一個高大上的典故,就像問你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然後,後面的故事即使再普通,你也會因為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而覺得這個很高大上。
笛卡爾典故的選擇,當遵守易經之道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也都將長大、老去。
年輕時我們相信童話,因為我們要創造無限可能,前人認為不可為之事,正是我們要改變的。
不再年輕時我們相信現實,因為我們已經沒有了創造無限可能的身體條件,我們自己就成了前人,知道了為什麼不可改變。
笛卡爾典故背後,也就是理想和現實,你接受哪個的問題。
張東升選擇堅持童話,終被現實打敗,以身殉道;朱朝陽選擇接受現實,失去了父親,此生留憾。這裡面蘊含的深刻哲理是什麼呢?就是咱們老祖宗講的老理:
凡益之道,與時皆行。---易經
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與時俱進。人,要隨時年齡的增長,逐漸去接受客觀規律。
張東升沒有與時俱進,堅守愛情,被無情的現實打破,因此都上了不歸路;
朱朝陽沒有與時俱進,而是冒進,過早的離開了童真,等待他的將是無間之苦。
三、笛卡爾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影視作品不能白看,我們要從中汲取營養,以資人生。
大隱者有個交友原則:
年紀未到三十歲,如果一個人說話老練,性格中庸,我不交;因為你沒熱血過!
年紀過了三十歲之後,如果一個人說話單純,性格激烈,我不交,因為你沒成熟過!
這既是交友原則,也是做人原則。做人,做事,要與年紀匹配,因為這是天道。
過了一定年紀如果還看哪哪都不順,成了老憤青,這是最沒有出息的一群人;
年紀輕輕就老成持重,對誰都好好好是是是,這是最無趣的一群人,一輩子都體會過什麼叫暢快。
做一個健康積極的人,年輕時激情些,年長時穩重些,生活中會少去很多災禍,而這些災禍,往往不是你能察覺到的。
就像劇中的張東升。過了一定年紀,你的周遭環境都變化了,同年齡段的老婆、同事都已經不再相信童話,這時候如果你不能適應新情況,以為是堅守,其實是執迷。
這種堅持,表面上看,和災禍沒有任何聯繫,但我們上帝視角可以看到,如果張東升可以選擇放手,人生還有未來的。
張東升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試圖依靠自己的罪惡努力,挽回這一切,一步錯,步步錯。
在與三個小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因為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還是相信童話,又對小孩子的誠信沒起一點疑心,發現被騙後才徹底黑化。
張東升的傻讓他黑了嶽父母和妻子,同樣,張東升的傻又導致自己被孩子們欺騙。說到底,是張東升心智的不成熟造成的。這是根本原因。
這就是災禍的不可預測性。如果你的性格,你的認知,不能與時俱進的去做出改變,該幼稚的時候不幼稚,該成熟的時候拒絕成熟,那麼,各種新時期的隨機事件,會產生各種隨機的災禍,最後送到你身邊。
讀者可能問那朱朝陽的困局怎麼破呢?朱朝陽自己說出了答案,不給嚴良和普普開門!沒有外界的刺激,雖然天資聰穎,但朱朝陽不會黑化的那麼迅速,那麼徹底。
保有一份童心,朱朝陽的生活就有希望。
以上就是本篇大隱者想要寫的內容。每個人的痛苦,部分來自於年紀和心態的不相稱。做好自己,活在當下,不執迷,不越界,人生少了些刺激,但災禍,也就走遠了。#朱朝陽原型是紫金陳#
作者:大隱者
只寫深度影評,讓你邊娛樂邊學習
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