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水果,蔬菜,生鮮滯銷爛地頭,一邊是價格高的吃不起,到底是什麼原因?
今天我去超市裡買了一些蔬菜和水果,而最近超市裡的蔬菜價格又讓我瞠目結舌!大白菜的價格在3元左右,芸豆的價格更是到了6元一斤,而平常我們看到的生薑,其價格更是達到了12元一斤,還有一些蔬菜水果其價格更是高的驚人。
原本就是工薪族的我,面對這些「高的離譜」的蔬菜,更是直呼吃不起,畢竟我「三月不食肉味」,如果再斷了這些蔬菜,只能夠天天啃饅頭就鹹菜了。。。
但是頗有蹊蹺的是,農村裡的一些蔬菜和水果都是很便宜的。據我農村的親戚說,現在他們那裡的一些水果和蔬菜出現了大滯銷,前些天的桃子和現在的獼猴桃都到了沒有人要的地步,而到了城裡的市場卻一「高價示人」!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一邊是水果,蔬菜,生鮮滯銷爛地頭,一邊是價格高的吃不起,是什麼原因?李子來回答:
我首先說一下我朋友在農村裡種植核桃滯銷的故事:
朋友在我們村裡也是頗有頭腦的,在前些年的時候,朋友在城裡汽車站工作,並承包了一條線路。但是由於近幾年汽車線路回收,朋友就拿著賠償的錢回到農村裡搞一番事業來做。
那時候核桃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價格在二十多元一斤,於是朋友就承包了村裡1000多畝荒山,搞起了核桃種植。
等到幾年後,核桃也慢慢的借了果子,當時的核桃價格還是很高的,朋友見了我們就自豪的說:他種植了1000畝的綠色銀行,就憑這個我後半生的養老問題就不愁了。
但是這市場本來就是無法預料的,近幾年由於核桃種植範圍加大,核桃的價格也從原來的十幾元一斤,跌倒現在的幾元。雖然朋友的核桃也是獲得了豐收,可除去人工費等成本,朋友基本上都是白勞動,不賺錢的。
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朋友只好不再僱傭工人,任由1000多畝的核桃掉落到地裡,而不再去收穫,更不去賣了。近期朋友也是放棄了種植核桃的打算,想以低價轉讓出去,但是由於核桃價格的不景氣,一些人也是難以接受這「燙手的山芋」,畢竟不賺錢是沒人要幹的。反觀這市場上,或者超市裡的核桃價格還是很貴的,一般都在15元以上,這和農村裡的核桃價格5、6元相比其差距並不是一點半點。
我們從朋友核桃滯銷的事情,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會出現水果,蔬菜,生鮮滯銷爛地頭,一邊是價格高的吃不起的真正原因,而具體情況我還是要一一的說一下:
第一,農村裡的蔬菜、水果、生鮮因為種植或養殖過量,而導致出現滯銷。
在農村裡農民的跟風現象是很嚴重的,不管是養殖業和種植業都是如此。但是這市場就這麼大,如果市場上的商品出現供大於求了,其農民手裡的蔬菜、水果、生鮮等農產品必然會出現滯銷現象。
我們就拿去年的大蒜種植來說一下:由於前年的時候大蒜炒價格出現了「蒜你狠」的情況下,一斤大蒜在6元以上,一畝地的大蒜收入近萬元。這讓蒜農們也嘗到了種植大蒜的甜頭,在明年紛紛承包土地,以擴大種植面積。
但是事與願違,今天大蒜的種植面積增加了,可是大蒜的價格卻又下來了,不為什麼,都是農民們的「紛紛跟風」導致的大蒜產量猛然增加,而導致市場的大蒜消化不足。所以來說,一些農民在落後一步的情況下,他們種植的大蒜只能夠成為資本市場的炮灰的。
大蒜都是如此,而其他的農產品自然也是這樣的,當地裡的東西不夠人工費、運輸費的時候,農民們雖然心疼,但是也是沒辦法的把一些市場上難以消化的蔬菜、水果扔到地邊,滯爛在地頭。
第二,一邊出現水果、蔬菜、生鮮的滯銷,而另一邊是價格高的吃不起,其具體原因是中間商在賺差價。
由於最終的蔬菜、水果等商品需要承擔給消費者,但是作為蔬菜的生產源頭農民來說,他們自然是無法定價的。而真正可以對農產品定價的,則是市場和一些蔬菜批發商、超市等終端銷售。因此來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蔬菜的價格肯定會要降下來,更是有利於消費者吃上便宜的蔬菜、水果、生鮮。而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算一比明白帳:
假如一斤蘋果在農民手裡能賣5毛錢,但是經過二道販子的轉手後,又以8毛一斤的價格賣到一級水果批發商的手裡,而一級水果批發商終究是以批發為主的,因此他們又把蘋果以1.2元一斤的價格打入到超市、菜市場、小零售商的手裡。
而最後的結果是,這些終端銷售超市、水果市場和小零售商又以每斤3元的價格專賣給消費者們。畢竟這「水果販子、賺一半子」的行話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所以來看:農民手裡的蔬菜、水果、生鮮是不值錢的,消費者拿到手裡的商品價格是昂貴的,那麼這錢都是讓誰賺去了?不言而喻,只有中間商賺差價,而這中間商一層一層的賺取了很大的利潤。
所以來說:
通過上述情況來說,農民們過度的生產農產品,造成市場上的農產品供大於求,這是造成蔬菜、水果、生鮮滯銷的原因之一。而一些中間商又賺取了部分差價,這是導致市場的農產品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二。所以這兩種情況才最終導致了題主說的:「一些水果蔬菜,城裡人直呼吃不起,農民們嫌價格便宜而出現滯銷」的情況。
所以來說:只有農民們解決蔬菜、水果、生鮮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才能以低廉的價格讓利於消費者。那麼如何做呢?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一些渠道讓農民和消費者進行對接,才能扼制這一情況的發生,畢竟農民們和消費者都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