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魯甸縣文化廣場,悼念儀式結束後,一位遇難者家屬在現場哭了起來,家人攙扶她離開悼念儀式現場。整個廣場瀰漫著悲傷的氣氛。本報記者 王鑫昕攝
8月9日是魯甸地震遇難者的「頭七」,在震中魯甸縣,人們自發匯聚在縣城文化廣場,祭奠遇難同胞。本報記者 王鑫昕攝
中國青年報微信ID:zqbcyol
原標題:
花椒熟了,地震突然來襲——
魯甸花季之殤
花椒成熟的季節,100多條如朝花般鮮嫩的生命定格在8月3日。
6歲女孩鄧舒予還沒來得及拿到媽媽獎勵她的芭比娃娃;10歲的劉川再也吃不上她最愛的奶油蛋糕;3歲的朱泓潤再也等不到坐旋轉木馬的那一天;11歲的甘態謙再也不能登上她最愛的舞臺,給大家帶來歡樂……
魯甸「8·03」地震發生時,大人在山坡上摘花椒,大多躲過一劫,留在家裡的許多孩子卻沒來得及和父母告別,就匆匆離開了他們尚未了解的世界。
魯甸青花椒,顆粒碩大,麻味純正,是川菜的重要調料。
如今,青花椒已經成為雲南魯甸山區農民的經濟支柱。2006年以來,魯甸新增花椒種植面積16.68萬畝,全縣花椒種植面積達21.1萬畝。
花椒豐收是雲南魯甸山區很多家庭一年經濟收入的希望,孩子則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
一顆花椒,讓多少父母和孩子陰陽相隔。
地震廢墟上的玩具汽車。本報記者 趙迪攝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孩子叫我漂亮媽媽了」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李實嬌一定會在剛放假時就把寶貝女兒鄧舒予接到自己身邊。那個作為期末考前三名獎勵的芭比娃娃,早就已經買好,但在縣城工作的她總排不開時間,一次次在電話裡承諾,下周末一定回龍頭山鎮給寶貝送芭比娃娃。
就在地震發生前的幾分鐘,李實嬌還在跟女兒通電話。當時爸爸和奶奶都在山上摘花椒,鄧舒予和嬸嬸在屋裡看電視。
這幾天正是花椒採摘曬晾的關鍵期,大人們不僅早出晚歸抓緊採摘,親戚間也相互幫忙。地震那天,正好是爸爸的幾個兄弟來幫他們家收花椒。
爸爸是龍頭山鎮中學的教師,平時帶著鄧舒予住在鎮上,只有放假時,孩子才跟著爸爸回到奶奶家。花椒也是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電話裡,鄧舒予又和媽媽撒嬌,要媽媽趕緊把芭比娃娃送來,還要媽媽給她帶回來大城市超市裡才有賣的酸奶,要草莓味的,還有芒果味的。
李實嬌最後一次見到女兒還是在6月底。那天她去學校接女兒,一群孩子雀躍著飛奔出來,她踮起腳尖兒,四下張望。突然有人抱住她,低頭一看,女兒滿臉是笑,興奮地叫著「媽媽,媽媽,我最漂亮的媽媽」,還招呼小朋友,「快來看,這是我媽媽,世界上最漂亮的媽媽」。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話略帶沙啞的李實嬌聲音裡透出幸福,「我的寶貝一直說,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媽媽」,但很快,她的聲音裡有了哭腔,「今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孩子叫我漂亮媽媽了」。
和媽媽聚少離多的鄧舒予留著短髮,喜歡穿和芭比娃娃一樣的紗裙子。
奶奶家的土坯房已經有些年頭,大概是在爺爺奶奶結婚時蓋的。李實嬌記得,幾年前,房子就出現了大裂口,她早就有些擔心,後來村裡搞新農村改造,對裂口的地方進行了加固,表面上看上去已經沒有問題,但實際上,還是禁不起地震的搖晃,瞬間就坍塌了。
和女兒通電話沒幾分鐘,大地就開始劇烈地搖晃起來。李實嬌第一個念頭就是,婆家的土坯房能否扛得住。心生不祥預感的李實嬌起身就向婆家走,一路上不停地撥打幾分鐘前還在和女兒暢聊的那個號碼。電話裡傳來的只有忙音。
李實嬌跌跌撞撞趕到婆家時,女兒的遺體剛剛被挖出,她嘴角微微上揚,似乎還沉浸在芭比娃娃即將到來的喜悅中。
送女兒走的那天,李實嬌給她送去了芭比娃娃。
地震廢墟上的絨毛玩具。本報記者 趙迪攝
娘倆說好的,生日那天一定要買個大蛋糕
8月10日是雲南「8·03」魯甸地震的哀悼日,震中龍頭山鎮的哀悼現場設在平時給受災群眾投放物資的停機坪。
33歲的李玉仙早早就來到哀悼點,默默地站在最後。默哀的笛聲響起時,淚水從她的眼眶滾出。這幾天,只要一端起飯碗,她就會想起在地震中遇難的10歲女兒劉川。那個自稱吃貨的女兒再也吃不到媽媽做的麻辣燙了。
十幾年前,李玉仙嫁到四川宜賓,在那裡生下女兒,取名劉川,意為出生在四川。
每年的春節和暑假,李玉仙都會帶著女兒回龍頭山鎮的娘家。春節是給長輩拜年,暑假是能趕上自己父親的生日。另外,家裡摘花椒需要人手,這時候回來,也能給娘家搭把手。
一放暑假,李玉仙就帶著劉川回來。從宜賓到龍頭山鎮,要先坐宜賓到昭通的火車,然後從昭通換汽車。頭一天下午四五點出發,第二天上午才能到龍頭山鎮。
這一路還是比較辛苦的,但劉川每次回龍頭山鎮都很興奮,早早就準備好要帶給表姐妹們的禮物。好幾天前就暢想著火車上要帶什麼吃的,見了久別的表姐妹們要聊點什麼,什麼喜歡的明星呀,嘮叨的老媽呀都是話題。
李玉仙的娘家有上百畝花椒,每到這個時節,不僅要趕緊摘下來,洗乾淨,曬乾,有的還要弄成花椒末。
摘花椒時,花椒果周邊的小枝會把手扎得生疼。李玉仙舉起雙手,上面布滿了被扎過的印跡。
一開始,劉川也喜歡跟著母親去花椒林玩耍,但摘了幾次,覺得辛苦,就回家看電視去了。
摘花椒最繁忙的那幾天,大人們吃過早飯就早早出門,有時候連午飯都不回來吃。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劉川就自己熱一下午飯,吃完了,要麼看會兒電視,要麼就午睡。
李玉仙記得,幾天前,舅舅給了劉川30元,讓她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劉川看上了鎮上鞋店裡的一雙白鞋,求了媽媽好幾次,讓媽媽帶她去買。媽媽忙著摘花椒,讓她再等幾天,忙過了再說。
地震那天,劉川又央求媽媽,讓她自己去街上買,她實在想趕緊穿上那雙心儀的白鞋。媽媽的回答依然是再等幾天。
「她再也等不到那雙白鞋了」。李玉仙說,她後悔,當天沒有帶女兒去買那雙鞋。早知如此,一定滿足她的願望。
還有兩個月,就是劉川的生日,愛吃的劉川早就跟媽媽說好,生日那天一定要給她買個大蛋糕。這個愛吃的女孩,對甜甜的奶油蛋糕、冰淇淋,還有麻辣燙,都情有獨鍾。
娘家的花椒還沒有賣完,李玉仙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回四川。等花椒賣完,她就帶著劉川的骨灰回家。
只是明年再回娘家幫忙收花椒時,將只有她孤身一人。
地震廢墟上的教學光碟。本報記者 趙迪攝
「快了,快了,等9月就讓你去」
3歲的朱泓潤剛剛能說完整的句子,但早已是全家人的開心果。
說起兒子,朱哱一臉的自豪,「這個孩子長大能當個好演員,他剛會走路,就很善於模仿別人」。這個願望已經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有時,朱哱在屋裡抽菸,煙霧在屋裡瀰漫時,大女兒會表示討厭地用手扇一扇,朱泓潤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以後爸爸一點菸,他就學著舉起自己的小手,做討厭狀地扇一扇,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
唯一的兒子承載了全家人的希望。朱哱說,給兒子取名用了「潤」字就是望子成龍,希望他長大後有能力「潤澤大地」。
念過大學的朱哱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兒子出生後,他就決定結束在外打工,回家見證兒子的成長。他現在的謀生手段是跑車。跑車的收入不是很穩定,家裡更指望著屋子後面的花椒林。
朱哱的家在龍頭山鎮的老街,那條街是鎮上受災最嚴重的街道。街道兩邊的房屋全部垮塌,有的樓房甚至從三層樓變成了一層樓。這條老街原來是鎮上最熱鬧的地方,兩邊商鋪林立,但地震後,從街頭到街尾全是廢墟。
朱哱心裡一直有個結,總覺得自己動作要再快一些,說不定能救出兒子。
8月3日下午,朱哱正在屋後的花椒林摘花椒,妻子在屋頂上曬花椒。兒子跟著爺爺在屋裡看電視。頃刻間地動山搖,朱哱幾乎被從樹上甩下來,等他回過神的時候,家裡的兩層土房已經成了一堆廢墟,妻子從屋頂摔倒在廢墟上,正在痛苦地呻吟著。
朱哱飛奔過去,簡單地檢查了一下妻子的傷情,看沒有大礙,就試圖從廢墟刨出一道縫,看看父親和兒子傷得怎麼樣。找不到工具,朱哱用手刨出了一個小縫,朝裡一看,坐在沙發上的父親已經被垮塌的磚塊埋到脖子,只剩下腦袋露在外面。兒子已經看不見了。他喊兒子的名字時,兒子還答應了幾聲。朱哱安慰兒子說,「你堅持下,爸爸馬上來救你」。
舉目四望,只有廢墟,朱哱到處奔跑,想找幾個壯勞力來幫忙挖。
挖掘的艱難超過了朱哱的想像,他一邊瘋了一般用手撿著散落的石塊,一邊喊著兒子的名字,但兒子的聲音越來越微弱。
幾個小時後,受重傷的父親被找到了,但兒子已經停止了呼吸。光著上身的小胸脯上,滿是泥土。
父親、妻子分別住在昆明和昭通的醫院,38歲的朱哱奔走在昆明、昭通和魯甸的龍頭山,幾乎沒有悲傷的時間。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責怪自己,當時怎麼不再快一些?
朱哱的手機被埋在廢墟中了,在志願者給的新手機裡,妻子給他發了一張兒子的照片。那張照片上,古靈精怪的兒子,居然自己穿上了小姐姐的舞蹈裙,學著姐姐跳舞。
盼子成才的朱哱對兒子很嚴格,他說,孩子3歲了,家裡從來沒給他過過一次生日,因為擔心孩子從小就知道攀比。
龍頭山鎮幼兒園緊鄰朱哱的家,幼兒園裡有旋轉木馬等兒童娛樂設施,口齒還不清楚的朱泓潤總是指著木馬說,「去,去,去」。每當這個時候,家裡的人就會說,「快了,快了,等9月就讓你去」。
她用嘶啞的嗓子朝衛生院喊著救命
如果不是回婆婆家幫忙摘花椒,普麗美應該在省城昆明的出租屋裡呆著,督促7歲的兒子段厚雄做暑假作業,再教兩歲的女兒多說幾句完整的話。
大約200棵花椒樹是公公婆婆一年到頭的經濟支柱。在龍頭山鎮,花椒是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每年農曆七月,家家戶戶都把在外務工的孩子招呼回來,幫忙摘花椒。
普麗美兩歲的閨女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從7月下旬普麗美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家開始,每天爺爺都抱著小孫女轉來轉去,有點好吃的都要給孫女留一口,胖乎乎的小姑娘誰看見都要摸一摸、親一親。
最多的一年,家裡的花椒總共賣了1.7萬元,扣除5000多元成本淨賺超過萬元。今年,全家都希望能打破這個紀錄,讓日子過得再寬裕一點,所以,即便地震當天預報要出大太陽,一家人依舊背著背簍上了山。普麗美為了不打擾睡夢中的女兒,悄悄地走出家門。
沒想到,這一走成了訣別。
普麗美再次看到女兒時,鄰居們剛剛把孩子從廢墟裡刨出來,普麗美痛哭著衝過去,驚奇地發現孩子還有一口氣,全身熱乎乎的。
普麗美抱起孩子瘋了一樣向龍頭山鎮衛生院衝去,邊跑邊喊「救命啊!」
她跑過一群又一群驚慌的人,眼睜睜看著熟悉的街道變成廢墟,她用盡全身的力氣希望在人群中看到一個像醫生的面孔。當她跑到離鎮醫院幾百米遠的老街上時,垮塌的磚房形成巨大的廢墟擋住了去路。
「醫院和醫生也沒了。」旁邊的人告訴普麗美,可她還是用嘶啞的嗓子朝衛生院喊著救命。此時,懷裡的孩子不停地抽搐,衛生院一片寂靜,揚起的粉塵還沒有散去。
普麗美又調轉方向,有人告訴她大約兩公裡外的騾馬口有衛生院,她又一路哭著朝騾馬口跑去。
她看見眼前好像一部現實的災難片:山上的巨石不斷滾落,地面依然在顫抖,街道兩旁全是嚎啕大哭呼喊著親人的老鄉。
懷裡的孩子漸漸停止了抽搐,站在攔在路中幾米高的大石頭面前,普麗美的心隨著女兒的離去,徹底碎了。
她抱著孩子,無助地看著周圍的人,她痛哭著,周圍的人也在痛哭。她一步一步挪回家,找了床花被子把女兒裹好,擺放在小廣場上,一刻不離地守在女兒身邊。
8月4日中午,她坐在一塊滾落的石頭上,直愣愣地看著掩埋女兒的廢墟,一直用牙咬著舌頭。她想知道是誰幹了這一切,她想去和災難拼命,但無處發洩。
如果不是摘花椒,老婆孩子肯定還在
8月7日正午,烈日灼烤著大地。朱啟明含著眼淚坐在甘家寨的廢墟上,這個25歲的男人朝嶽父家的方向望著。地震中,他失去了5位親人,包括老婆和兩歲半的孩子。
他一直嘟囔著,如果沒有這場災難,今天應該是老婆孩子回到昆明出租屋裡的日子,雖然從每月幾百元的房租不難看出居住條件並不算好,但在朱啟明心裡,那是個完整的家。
如今,家碎了。
老婆再也不會跟他回憶起那束情人節時花500塊錢買的玫瑰花,孩子再也不會咿咿呀呀地喊爸爸。未來,這個家只剩下朱啟明自己。
朱啟明說,自己恨死了花椒,如果不是摘花椒,老婆孩子肯定還在。
朱啟明一直強烈渴望著能有大型挖掘機在自己家的廢墟上深挖幾鏟,說不定,還能有機會抱抱孩子的遺體,或者能找到幾件孩子的衣服和幾張照片,可至今,他都不知道自家的房子被瀑布般的巨石衝到哪裡去了。
「真的要讓老婆娃娃一直睡在這裡嗎?」這個貴州小夥很矛盾,但一切想像都在1700萬立方米的塌方體面前成為奢望。
願她在天堂做一名白衣天使
肖穎不敢想像9月1日的開學典禮。
這位龍頭山鎮中心小學的四二班班主任難以面對,開學時,她最喜愛的、像親閨女一樣的甘態謙再也不會出現在課堂上了。
11歲的甘態謙是學校裡的明星人物,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唱歌、跳舞、朗誦樣樣拿得起來。課堂上,肖穎只要一提問,第一個舉手的絕對是甘態謙。
這個漂亮大方的孩子家住離學校十多公裡路的甘家寨,父母常年在浙江打工,為了方便學習,父母讓她自己租住在學校附近。肖穎就承擔起了照顧甘態謙的任務。
甘家寨是地震受損最嚴重的村莊,垮塌下來的山體將整個村莊蓋得嚴嚴實實,當時在村裡的50口人全部遇難。
當甘家寨的不幸消息在震區流傳時,肖穎心裡暗暗擔心,生怕不幸波及甘態謙。她一遍遍地撥打甘態謙奶奶的電話,但總是處於關機狀態。
肖穎還抱有一線希望,萬一放假了,甘態謙去浙江探望父母了呢?學校裡有一位老師家裡也是甘家寨的,每天在安置點碰到這位老師時,肖穎都會打聽甘態謙的消息。但噩耗還是傳來,甘家寨村統計的被掩埋人員中有甘態謙的名字。
不願相信這條信息的肖穎還是抱有一絲幻想,萬一統計的名單有誤呢。直到8月10日,甘態謙的姐姐發來一條簡訊,說是甘態謙的家人,想問問肖穎一家是否安全。看到簡訊後,肖穎急切地撥通了這個電話。甘態謙的姐姐告訴肖穎,妹妹已經遇難,遺體當天就找到了。
聽到這番話,肖穎的眼淚奪眶而出,她實在不願意相信,那個如花般的女孩真的已經離去。
肖穎的手機裡存滿了剛剛過去這個「六一」班裡慶祝活動的照片。很多照片都有甘態謙的身影,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唱歌,還有的和小夥伴一起擺pose,滿臉燦爛的笑容,藍色的演出服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讓肖穎擔心的還有班裡的其他孩子。這個班的30個孩子中,有19個都是留守兒童,很多孩子常年見不到父母,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照顧第三代根本力不從心。
龍頭山鎮的壯年出去打工也是近幾年的事兒。肖穎說,很多人家不種糧食,改種花椒以後,地裡的活兒少多了,閒下來的壯勞力覺得從土地解放出來了,可以出去多賺點補貼家用,於是紛紛走出大山。
這幾天,她陸續見到一些孩子,讓她心裡發緊的是,很多孩子眼神裡都會不時閃過恐懼。特別是一些家裡有人遇難,或者是自己有被埋經歷的孩子,甚至目光都有些恍惚了。
有幾個平時很聰明伶俐的孩子,現在跟他們交流時,卻表現得很木訥,也不主動和人說話。肖穎說,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到現在還沒回來,覺得孩子平安就沒有回來的必要,但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在這場災難中,孩子幼小的心靈難以承受這麼多的突變。家裡的老人都忙著搶救物資,搭帳篷,根本關注不到孩子心理上的變化。
肖穎特別想幫幫這些孩子,但在她看來,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還要靠父母。
甘態謙的理想是長大做一名大夫,特別是要給農村看不起病的人醫治。肖穎說,願她在天堂做一名天使,白衣天使。
本報雲南魯甸8月10日電
本報記者 劉世昕 白皓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8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