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樂觀精神的人,更容易成功,快樂的心境有利於開發人的創造力

2021-01-11 獨立學者審視大千世界

「樂觀是一種優良的心態。」

心理學家馬丁·賽格曼創造了「樂觀成功論」,即具有樂觀精神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他曾對某公司新招收的5000名推銷員進行樂觀心態的測試。有幾位員工在公司的常規知識測試中不及格,而在樂觀素質測試中得了最高分。他稱這幾位是「超級樂觀者」。經跟蹤調查,他們在第一年的推銷量比那些「悲觀者」多20%,第二年竟高出57%,從這以後,該公司即將「賽氏測試」作為招聘新員工的主要測試手段。

快樂的心境有利於開發人的創造力。快樂是積極地肯定自我,是緊緊地抓住現在。我們要讓昨天所有的不快、失落化為雲煙,只留下經驗教訓做今天快樂的基石;要把對明日的憂心忡忡全部拒之門外,只讓美好的嚮往為今日的快樂增添色彩。

人只有在快樂中,才會有完整的自我、積極的創造,才會有青春的永葆、魅力的永恆。

一個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須充分認識到快樂的巨大意義和價值,培養強烈的快樂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正確地追求快樂。在這方面,克萊門特·斯通為我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1)學會樂觀思維方式,學會調節認知

快樂,一方面取決於客觀實際;另一方面則取決於認知、思維方式。如果覺得不幸福,就會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裡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很多時候,快樂並不取決於你是誰,你在哪兒,你在幹什麼,而取決於你當時的想法。兩個人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一個人見到的是泥土,一個人見到的是星星。有一個囚犯,當法庭宣布判處他5年徒刑的時候,他竟高興得跳了起來,因為他一直以為要被判8年。所以,莎士比亞說:「事情的好壞,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鳩魯也說:「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如果掌握了樂觀思維法、光明思維法,人生萬事萬物都能夠引起我們的快樂。

(2)追求豁達、樂觀,矚目生活中光明的一面

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境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潔,行為正派,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骯髒的想法,不與邪惡者為伍。我們既可能堅持錯誤、執迷不悟,也可能相反,這都取決於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此,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3)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喜悅,讓自己快樂

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你多忙,你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你起床的時候,也許你自己還不曉得,不過你的確已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如諾貝爾獎或奧斯卡獎,大獎總是保留給少數精英分子的。理論上來說,每個自由地區出生的孩子都有當上總統的機會,但是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失去這個機會。

不過我們都有機會得到生活的小獎。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只是一個就在大門口的停車位!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只是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點的單純樂趣也不是沒有,生而自由的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可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你頭上,務必心懷感激。但即使它們與你失之交臂,也無須嗟嘆。盡情去享受生命的小獎吧!昨日的英雄只是今日的塵土,生命的大獎只是雪泥鴻爪,瞬間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悅卻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無虞匱乏的。人生的大喜畢竟少有,可是只要你睜大眼睛與心靈,到處都可以發現,那些小小的喜悅。

你的喜樂沒有人能夠奪去

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阿伯拉罕·林肯則進一步指出:「只要心裡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

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不快樂,我們的反應決定我們的感覺。

喬治五世掛在白金漢宮上的一句名言是:「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後悔。」

那一天,伊利莎白·康妮接到國防部的電報,說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失蹤了。

康妮一下子心跳不止,寢食難安。過了不久,又接到了陣亡通知書。此時,她的心情無比悲傷。

在那件事發生以前,康妮一直覺得命運對自己很好。她說:「偉大的上帝賜給我一份喜歡的工作,又讓我順利地撫養大了相依為命的侄兒。在我看來,我侄兒代表著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我覺得我以前的努力,現在都應該有很好的收穫……」

然而,現在卻來了這樣一份電報,她的整個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意義了,她找不到繼續生存下去的藉口。她開始忽視她的工作,忽視她的朋友,她拋開了生活的一切,對這個世界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家鄉,把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經忘了的信——一封她的侄兒生前寄來的信,當時,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侄兒在信上說:「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平靜度過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堅強起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你教給我的美麗的真理。不論我在哪裡生活,不論我們分離得多麼遙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的教導,你教我要微笑面對生活,要像一個男子漢,要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康妮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侄兒就在自己的身邊,正在向自己說話。他好像在對自己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堅持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的下面,繼續生活下去。」

侄兒的信給康妮以莫大的鼓舞,她覺得人生又充滿著期望,她又回去工作了,她不再對人冷淡無禮。她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

康妮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們;晚上,她參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她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說:「我不再為已經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就像我的侄兒要我做到的那樣。」

伊利莎白·康妮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遲早都要學到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必須深知覆水難收的道理,很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都是不快樂,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

著名倫理學家R·W·愛默生說:「心理健全的衡量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系統地培養出來。首先,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決於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著環境來「驗證」你所進行的快樂思維,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輩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沒有哪一天、哪種環境是百分之百的「好」。這個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劇、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選擇、注意和決定的問題,而不是思想上的誠實不誠實的問題,好與壞同樣「真實」。

《班傑明·富蘭克林自傳》中寫道:「能否快樂的關鍵問題僅僅在於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面,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面。」

聲明:本文對其它著作有一些參考,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內啡肽讓人保持自律,自律讓人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現代的人多愛跑步,而企業家往往都是頂級跑者或者自律達人。比如說跑馬的潘石屹。以及四點半起床訓練的科比。你想知道為什麼這些成功人士那麼喜歡跑步嗎?你想知道為什麼自律的人多容易成功嗎?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內啡肽的合成機制以及痛並快樂著的科學解釋,並由此引進自律這個正向自虐。然後再講習慣養成分析如何自律,最後通過自證預言寫明自律的現實意義。
  • 教給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培養孩子樂觀精神,才更容易讓他們成功
    這就需要教孩子培養樂觀三步走1、教孩子捕獲習慣性思維思維就是大腦的思考模式。不同的人,思維是不同的。思維是可發現、可變化的,孩子不必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我們都有發生在意識邊緣的「自動思維」,它們就是我們整天對自己所說的短暫、很少能感受到的那些話。雖然這些想法十分短暫,難以察覺,它們卻會直接帶來悲傷、焦慮和氣憤。
  •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量表,創造力的開發與培養,你的創造力有多高?丨多元智能測試
    高創造力的個體在進行創造性工作時更容易成功,低創造力的個體則循規蹈矩,更適合進行常規型的工作。創造力強的人不光善於借鑑生活中不同領域內的經驗,還善於打破思維局限,從而創造出全新的事物、思想和方法,所以他們更善於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樂趣。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創造力強的人呢?
  • 性格決定命運,樂觀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性格,他的命運走向也大體能看出來。一個性格怪僻、悲觀內向的人,他的命運多半是平庸的。相反,一個性格開朗、樂觀向外的人,則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過到輝煌的極致。 凡事多往好處去想的人,他的人生就會多很多的快樂,少去很多的憂愁。自古以來,成大事的人,總有一顆樂觀的心,總有一種把壞事變成好事的能力。
  • 對不起,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容易失敗|你需要「防禦性悲觀」
    朋友告訴我:樂觀者往往成功,悲觀者往往失敗。這句話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按照大家普遍的認知,樂觀是一種美好的品質,而悲觀卻讓人感到厭惡。樂觀總被賦予積極向上的標籤,而悲觀卻是消極懈怠。新婚夫婦對彼此很樂觀,他們認為自己一定能相愛一輩子,不會離婚,不會分居,會幸福的白頭到老。他們最後都成功實現自己的期待了嗎?大多數人都以失敗告終。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會平安健康的長大,可是每一年青少年生病出事的不計其數。
  • 心理學家:看上去樂觀的人,竟然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2014年英國一些專家針對523名喜劇演員、364名演員以及831位普通人進行了研究,最後對比發現,與平常人相比來看,喜劇演員更容易體驗快樂感覺的下降,更容易產生對人類的厭惡感,而且更容易患上精神類疾病,比如抑鬱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等。
  • 樂觀的孩子,通常都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
    本套書作者為馬丁·塞利格曼,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創建人,被公認為「積極心理學之父」,國際積極心理學會(IPPA)終身榮譽主席。這套書共五本,包括《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被譯為多種語言,暢銷全球。
  • 心理學家:這四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屬於哪一類?
    通過分析人類的行為心理學特徵,心理學家發現,社會中成就突出的人的性格特點極其類似,情感表達略顯差異卻又殊途同歸。大致上可以將他們的性格特點分為四個類型,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一、獨立型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喜歡直來直往、不繞彎子,在與人交流時也喜歡直奔主題。
  • 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成功使人快樂名和快樂才能成功你怎麼理解
    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成功使人快樂名和快樂才能成功你怎麼理解由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公務員面試,公務員面試乾貨,公務員面試指導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哈佛心理學家: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5%由智商決定,更重要的是……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想要獲得快樂,就必須先下苦工、取得成功。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在大眾看來已經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頂尖大學的天之驕子、風光無限的名人明星、大權在握的高官,還有身家過億的富豪……他們仍然不快樂?甚至罹患精神心理障礙?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肖恩·阿克爾(Shawn Achor)在一次TED演講中給出了答案和啟示。
  • 從古人的詩文中體會他們樂觀豁達的心境
    我們每個人一生要經歷很多事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和格局,結果也大不相同。而古人的美詩美文中,也蘊含了他們樂觀豁達的心境。塞翁失馬兩漢·劉安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LOL:小花生來到LGD第一件事,繼承樂觀家族的精神
    後續也是慘,狀態越來越不行了,LGD一直都積分不足,一直都在打保級賽,也是有一定的實力積累,保級賽打了很多次都保級成功了。這個隊伍自從樂觀精神散發之後,真的是非常的樂觀,每次打完比賽,如果是別的隊伍,輸比賽之後基本都是一種臉色很黑的狀態,有哭的有砸鍵盤摔滑鼠的,但是反觀LGD,每一個人的臉都是特別的開心,尤其是imp的長相特別可愛笑容極具治癒性,反而韋神的笑容就和鐵憨憨一樣,成了極大的反差,讓人記憶深刻。
  •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人一旦開始追求快樂,就會變得不快樂
    而如果直接把兩個「樂」都理解為「快樂」,則是在表達一種狀態,即「極致的快樂,其實就是沒有快樂」。簡而言之,莊子便是在表達一種思想境界:人一旦開始追求快樂,就會變得不快樂。想要獲得快樂的真正路徑,其實就是要忘記快樂本身。
  • 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
    這本書名是《法國媽媽的創意式教養》,作者瑪麗·捷爾唯 是為法國人。 創意式教養的目標是: 啟發孩子的創造力。教出獨立/獨特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開發/保持孩子的創造力。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ta成長為獨立/自信/善於學習/富有創造力的人。好,那我們來了解下一個概念。什麼是創造力?
  • 用這4本書教你培養孩子的樂觀自信,這比學習更重要
    書中用大量的實驗和數據調查告訴人們,樂觀的人在逆境中能夠更好地成長,而且樂觀是一種可以掌握的技巧,學習樂觀的ABCDE技術,就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悲觀的生活態度。第3本《認識自己 接納自己》本書將顛覆你以往深以為是的觀點。節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嗎?
  • 做不到全力以赴和聚精會神的人,也體會不到工作中成功的快樂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像藝術家一樣去工作熱愛自己的工作充滿快樂、積極樂觀的人,做什麼事情都精力充沛,全神貫注。他們會自己主動創造機會,而且,也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看著她們輕鬆快樂地做家務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簡直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她們開心地擺放每一件家具和自己喜歡的小東西,生活品味從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體現。整個家庭的氛圍是溫馨和恬靜的,讓人的心靈得到安慰,生活變得其樂融融。但是,有另外一些家庭主婦卻把做家務看成是難以忍受的事情。她們甚至寧可少活兩年以此來換取少幹一些家務活兒。
  • 這位老人用一個公式,徵服了尋找幸福的人
    塞利格曼提倡的積極心理,並不是一味吹捧樂觀,積極心理學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成功學,而是一門用科學的心理方法研究積極情緒、積極特質和積極組織系統的學科,它研究的是,什麼讓生活變得有價值?在TED演講中,塞利格曼明確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三個目標:其一,不僅要關注人的弱點,還要關注人的優勢;其二,不僅要致力於修復損失,還要致力於給予人力量;其三,關注病人的同時,讓正常人的生活更美好。
  • 一個小遊戲,測試是否具有創造力思維
    除此之外,思維的不同還會引發以下的外顯行為:有些人只是情緒化地發洩,只有「是與非」或「對與錯」,而有些人會深入地思考,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挖掘背後的原因;有些人會很容易成為被人煽動起來的鍵盤俠,不知不覺中對別人進行道德審判、網絡暴力,而有些人卻能夠靜下心來
  • 心理學:自私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快樂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開心、快樂,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 那麼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要追求快樂?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 【5月8日世界微笑日】微笑對人,樂觀生活
    從1948年起,每年的5月8日,世界精神衛生組織把這天訂立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過微笑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同時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愉悅與友善,增進社會和諧。成功人士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們可以不識字,不懂外語,沒有背景……但是,他們卻都毫無例外地懂得「微笑」的價值,並能有效地運用「微笑」——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