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徐匯區康健街道的尚體樂活空間,這裡是一家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健身房。
4月8日上午10點剛過,偌大健身房來了4位老年人開始鍛鍊——比起平時最高峰一天100人的使用率來說,疫情過後健身房的重啟之路,也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但好在,健身產業和上海體育從業者,都有信心。
健身房的消毒工具。
確保絕對安全,才能重啟
從澎湃新聞記者現場觀察情況來看,這家社區健身房開在一樓,有兩扇玻璃門,通風效果良好,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中老年人,重新開放的時間也是一等再等。
樂活空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上海全市共有15家樂活空間,截至8日,已經恢復開放了8家。
徐匯康健店店長趙紅介紹,為了迎接復工,健身房提前一個星期就開始通風、消殺病毒。
「疫情之前,前來鍛鍊的老年會員有400多人。水平床、垂直律動機很受老年人喜歡。」趙紅說,為了讓老年人放心訓練,健身房放置了洗手液等消毒用品,並且做到一客一消毒,每15分鐘就會消毒一次。
身份證、隨申碼、體溫正常……這是入場的必備檢查項目。但會員當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年會員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甚至沒有智慧型手機。「支付寶和微信上面,我們工作人員都幫他們弄好。」
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會員相對固定,工作人員和會員都已經是老相識了。大寧路街道的店員還主動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為防疫工作儘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做了一個排摸工作,到居委會了解這些老年會員的身體狀況,提前詢問他們有沒有去過外地、去過國外,甚至詢問這些老年會員有沒有外地或者國外的親戚,與社區對接了很多次。」
一天一小時鍛鍊時間,不過癮
「這些健身器材很適合老年人,不管是跑步機等有氧器材,等速肌力訓練器材,還是全身垂直律動機,都是為老年人量身定做。不像傳統的健身房,器材會有反彈,我們老年人可能就不太好控制。」
訓練一個小時後,66歲的施寶民站起身,一個小時,這也是健身房在特殊時期所定下的最長訓練時間,「有點不過癮,下午再去馬路上走走路。」
說起疫情,老家在東北的施寶民有些感慨,過去幾年都回老家過年的他,原本準備帶著家人坐遊輪去日本旅遊,後來受到疫情影響,旅遊行程取消。整個春節期間,他都待在家,體重也上去了四五公斤,「前段時間一直關心健身房什麼時候能開,憋壞了。」
糜阿姨的家距離健身房有十分鐘左右步行時間,這段時間她也基本上每天都來鍛鍊,「我在迪卡儂買了輛自行車,在家裡騎。總體來說,除了被動的垂直律動機,有氧器材、力量訓練對我們老年人也很重要。」
糜阿姨也是一名黨員,疫情初始的那段時間,自己在小區擔任志願者,「每天要站8個小時,我一開始也擔心,這麼冷的天,能不能扛過去?不會感冒吧。後來我看身體還好,我想可能是我運動以後產生了抗體,身體免疫力強一點。」
「以前,我們都是隨時來,隨時走,一天來兩三次都有可能。」重新恢復鍛鍊的這兩天,雖然缺少了與老朋友聊天交流的機會,但場館的嚴密防控措施,讓施寶民感覺很安心。
「他們消毒、防護措施也都很健全,我們個人做好防護,戴上口罩、勤洗手的話,問題不是很大。而且,健身房人員控制得也不多,我來的時候都是10個、8個的。
」
人流量期待慢慢恢復
樂活空間以老年人室內運動場景為主,專門為老年人打造的集體質檢測、科學指導、器械鍛鍊、慢病運動幹預和社交娛樂為一體的社區「體醫融合」服務場所——老年人走路10-15分鐘就能到,更貼近他們的生活。
半年多之前,這家店剛剛開業的時候,店員給每一位入場的會員都進行了體質測試。
「他們會問我們有沒有慢性病,根據身體條件開一個運動處方,看看適合什麼器材,有時候還會請一些專家過來講課,很有針對性。」
整個疫情期間,在通過直播做員工培訓的同時,尚體樂活空間的工作人員也通過會員微信群,定期發布健身指導,幫助和鼓勵老年人居家鍛鍊。
相比於早已復工的傳統健身房,服務於老年人的社區健身房對入場人數有更加明確的限制。一個時段內,每個會員只能鍛鍊一個小時,同時入場的人數不能超過15人。這兩天試運營下來,日均入場人數下降到50人次。
年前,健身房最高一天有約100人次流量,而現在,人流量還處在逐步恢復的過程中,這也是健身行業在復工後所面臨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但隨著「防反彈、防輸入」的持續加強,健身產業一定有反彈的一天,屆時老年人朋友就不用拘泥於一小時限制,能痛快地鍛鍊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