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4月23日報導(編譯:福爾摩望)
編者註:本文是Eric Ries與Steve Case之間的對話。Steve Case是AOL的聯合創始人,現在是Case Foundation and Revolution的主席,最近他出了一本新書,名為《第三次浪潮:一位企業家對未來的憧憬》(The Third Wave: An Entrepreneur’s Vision of the Future)。
Q:這本書並不是第一本書名上帶有「第三次浪潮」的書。很明顯,你是在致敬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和我談談他,告訴我為什麼他的書對你產生了影響。A:當1980年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這本書面世時,我是Williams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他在書中想像了一個電子化的地球村,人們可以獲得一系列的服務和信息,參與進一個互動的世界,並基於共同的興趣而不是地理位置建立屬於自己的社區。換句話說,他實際上預言了網際網路的商業化。
我被他的憧憬所迷住了,認為那就是我想要做的東西。但是當我從大學畢業時,還沒有網際網路公司的存在,也沒有什麼創業文化。所以我先後在幾家大公司裡工作,直到1983年我終於找到機會進入了網際網路世界。
在我們打造和壯大AOL(美國在線)時,我從未忘記過Toffler的憧憬。那種關於互動社區的想法正式AOL的本質。我們相信,殺手級應用將會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在AOL發展勁頭最高的時候,美國大約有一半的網際網路流量都是經過AOL的,超過一半的訪問都是和電子郵件、留言板、聊天室以及即時通訊這些社區相關。
一些年後,我碰巧認識了Alvin和他的妻子Heidi。我了解到她也參與了這本書的寫作,但是由於出版商的原因,作者只寫了Alvin。這也是我將這本書命名為《第三次浪潮》、向Tofflers夫婦致敬的緣故。
Q:既然存在第三次浪潮,那必定也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能和我們講講它們分別是什麼嗎?A:第一次浪潮是關於網際網路的建立。它創造了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給美國乃至全世界帶來了網絡。當時的標誌性企業包括AOL、思科、Sun、微軟、Netscape等等,大部分都集中於硬體、軟體、網絡、服務等領域。他們建立了核心基礎設施,由於處在起步階段,公司的發展是相當困難的。當我們於1985年創建AOL時,只有3%的人口上網,而且他們在線的時間每周只有一小時。除此以外,那時候連接網絡每小時需要耗費10美元,而且相當麻煩。比如說,你必須得去專門的電腦商店購買數據機,因為那時候連接還不被個人電腦製造商所重視。
第二次浪潮是關於在網際網路上開發應用和服務。它大約發生在世紀之交。當很多人都開始上網後,行業裡的重心就開始往應用和服務偏移了。在第二次浪潮裡獲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有Facebook、谷歌、Twitter以及Waze。
Q:那第三次浪潮是什麼?A:第三次浪潮才剛剛起步。現在的重點將轉向把網際網路無縫整合到我們的生活中。企業家們將會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我們保持健康的方式,甚至是我們的飲食習慣。這些事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裡已經有所改變,但是他們將會在第三次浪潮裡變化的更多。
但是成功需要一個新的劇本,這也是我寫著這本書的原因。某些在第二次浪潮裡重要的部分(比如人民群眾和令人信服的平臺)將會依舊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會有一些新的動力加入。因為競爭變得複雜,夥伴關係將會變得更重要。由於許多部分都受到監管,所以政策也將變得更加重要。坦白的說,堅持不懈將會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一夜成名將會變得罕見,這種影響可以算是革命性的,但是獲得這種影響的方法有時則會發生進化。
Q:矽谷會對第三次浪潮產生最大的影響還是其他地方?A:矽谷將會繼續擔任其創新中心的角色。那裡的生態系統非常強大,人才、資本和無所畏懼的態度驅動了顛覆性變革。但是在第三次浪潮中,我想你會看到區域創業的加速,也就是我在書中所提到的「其他地方的崛起」(Rise Of The Rest)。我花了很長時間去了解Rise of the Rest,我走遍全美訪問了眾多新興的創業生態系統,會見了數以千計的企業家。我發現Buffalo、紐奧良、Charleston、Nashville、Madison等眾多的城市蘊含著難以置信的潛力。
正如你以前所提到的,精益的創業運動對創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外部資源的利用能力讓眾多小型甚至分散的團隊擁有了創新的資本。隨著創業團隊的小型化,創新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也許有些人會選擇在矽谷,而有些人則會選擇在其他地方。
而且,隨著眾籌的產生以及資金的籌集更加容易,創業團隊並不一定需要紮根在風險資本所在的城市。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全美最大的公司往往是在美國的中部地區。比如說,農業科技的領頭羊孟山都(Mensanto)總部是在聖路易斯;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United Health是在Minneapolis;最大的健康科技公司Under Armour是在巴爾的摩。這樣的例子不甚枚舉。而隨著夥伴關係變得更加重要,一些有合作關係的公司將會互相借用彼此公司裡的人才的現象也會變得更加普遍。
Q:第三次浪潮所涉及的技術產業有多大,涉及諸如農業、製造業、醫療保健等產業又有多大?A: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處於第三次浪潮中的創業者將會利用一切必須的工具去變革諸如健康、教育、金融服務甚至餐飲等行業。在第三次浪潮中,技術本身將會變得更加水平,可以觸及所有的行業(事實上,我們已經逐漸用「網際網路驅動」代替「電力驅動」了)。所以,不論是垂直農業、先進位造業還是精密的醫藥業,都將會被「物聯網」所佔據。
Q:大多數人都知道你是AOL的聯合創始人,但AOL只是你所創業的一部分。你在AOL裡遇到過哪些古怪的事情?又有哪些事情是非常超前的?
A:在我們創辦了AOL十年後,我在論壇上接受了一次訪問,我被問到「為什麼我們需要網際網路?」的確,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讓公眾接受這個概念,甚至在十年後我們依舊在做這件事情!當我們創辦AOL時,消費者以及企業想要連接到網絡依舊是非法的。那時候有許多阻礙的事情需要解決,非常困難。當我們在1992年上市時,我們只擁有18.4萬用戶,那時候我們已經做了7年時間。但是又過了7年,我們的用戶就已經超過2000萬了!
回顧那個時候,我們的重心在於3C:社區(Community)、背景(context)以及內容(content)。我們相信它們都是很重要的,但實際上社區才是最重要的。那時候我們提及「殺手級應用」指的是人,而不是現在的意思。
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我們是錯誤的。我們在1986年和Lucasfilm合作開發了第一代在線圖形多玩家遊戲。但那是基於Commodore 64計算機和300波特率的數據機設計的,所以看上去很基本。我們收購了第一個搜尋引擎Webcrawler,但是卻錯失了讓它變成谷歌的機會。我們嘗試過收購當時只有兩名員工的雅虎,我們提出了200萬美元的交易,但是他們拒絕了,取而代之選擇了風險資本融資。
有時我們擁有正確的展望,但是卻執行的不好,和時代華納的合併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2000年合併了兩家公司,期望有一個光明的數字未來。這要比Facebook、Twitter、Youtube、Skype、Netflix甚至iPod的出現都要早,而他們的概念也是我們合併公司後希望能夠引領的潮流。但是我們就是無法讓員工很好的進行合作。從中我領悟了一個世紀以前愛迪生所說的名言:「沒有執行的展望只是幻覺」。
Q:你花了很多時間和國內眾多的企業家進行交流。你經常給出的建議是什麼?A:對我來說是人。創業是一個團隊活動,所以你必須得擁有一個正確的團隊。你需要把重點放在未來而不是現在,這也是我決定寫這本書的原因。第三次浪潮將會是與眾不同的,需要一個不同的心態和不同的劇本。夥伴關係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有一句非洲諺語非常適合用來定義第三次浪潮:「如果你想要走得快,那就單獨走,如果你想走得遠,那就一起走。」企業家們可以在第三次浪潮中改變世界,但是他們必須選擇合作。由於政策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需要和政府一起進行建設性的合作。由於變革需要時間,所以他們需要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