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馬的高貴地位: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世界的通用武器

2020-12-11 尕衫憶史

在今天巴林第納爾1元紙幣上依舊可以看到5匹阿拉伯馬,阿拉伯馬被這些國家高度重視,就是因為阿拉伯馬在古代的戰略地位及其重要,就連小國巴林也不得不重視發展騎兵,在沙烏地阿拉伯完成統一的過程中騎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巴林第納爾1元紙幣

而在中世紀奧斯曼帝國徵戰歐洲的四百餘年裡,阿拉伯馬一直是騎兵的重要武器,可以說令歐洲畏懼,而阿拉伯馬也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國家通用的一樣武器,也是後來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

阿拉伯馬被歐洲畏懼了四百年,也讓東亞也感到非常難對付。過去的蒙古馬剛到阿拉伯地區時便開創了戰馬雜交發展的新高度。當時蒙古大軍剛剛到波斯便將蒙古馬與中亞商用貨運馬匹進行雜交,這就開創了阿拉伯馬,而阿拉伯馬從誕生起就註定了必將經歷戰火的考驗,不過阿拉伯馬也成為了當時最為成功的戰馬雜交品種。

阿拉伯馬

一、阿拉伯馬的誕生就是因為戰爭需要

對於阿拉伯馬及阿拉伯標準戰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蒙古帝國向中亞以及阿拉伯地區擴張時期通過戰馬雜交創造的一種新型戰馬就是阿拉伯戰馬。這種戰馬不僅滿足長途跋涉的需求,而且耐力強速度快,是騎兵戰馬的不二之選,這也是後來奧斯曼帝國在遠徵歐洲過程中不斷能利用騎兵突襲取勝的原因之一,雖然在馬匹上具有優勢可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戰馬的選取範圍。

阿拉伯馬的誕生使得戰馬有了標準化的選取方式,這就將商用和民用馬徹底與軍用戰馬分開,於是戰馬選取的範圍實際也就狹窄了,同時也限制了騎兵的發揮,所以後來在騎兵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中,阿拉伯馬也大量歸於民用,造成了大量馬匹過剩。

蒙古帝國入侵花剌子模

實際上蒙古帝國早在入侵花剌子模的過程中就表現出對中亞馬匹的興趣,倒不是因為蒙古帝國在騎兵上處於優勢,而是花剌子模採取的防禦戰術表現出了中亞馬匹驚人的爆發力,所以這就引起了不少蒙古帝國戰略家的關注,紛紛表示願意引進此種馬。實際上引進這種中亞馬後,蒙古帝國發現雖然在防禦戰中很奏效,可是西線主要還是以進攻為主,因此就必須做馬種改良,因此蒙古帝國就做了馬匹雜交的嘗試,這也就誕生了阿拉伯馬的雛形

這種馬大放光彩的地方就是在金朝滅亡後,南宋突然大舉配合金軍殘餘勢力對蒙古軍隊發起反撲,導致蒙古軍隊傷亡慘重,蒙古帝國在這一仗中意識到了有效及時調整戰略防禦的重要性。由於蒙古軍隊大部分以騎兵為主,所以對於突襲很擅長,可是面對大量火器運用的南宋軍隊就顯得有些單薄,特別是南宋以主力突然進攻蒙古軍隊防禦的薄弱點時就更加凸顯了南宋軍隊在戰術上的高超水平。

蒙古帝國軍隊

不過後來南宋軍隊被擊潰其本質原因還是在於黨爭,若不是黨爭恐怕蒙古軍隊再打一百年也難以完全徵服南宋,這就讓蒙古帝國高層意識到了組建戰略防禦部隊的重要性因此這也突出了阿拉伯馬的重要性。

蒙古帝國以舉國之力進攻南宋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大量戰術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比如阿拉伯馬的騎兵戰術,因為進攻南宋不同以往單純性進攻一個完全商貿的國家。南宋屬於小農經濟主體國家,即使沒有貿易也能堅持,而蒙古帝國則不行,一旦被南宋軍隊突襲切斷了商路那麼蒙古帝國基本可以宣告滅亡,最終南宋還是沒能複製三國時期魏國滅蜀漢的奇襲戰役,本質還是因為後來蒙古帝國進行的軍事改革造成的。

蒙古帝國採用多兵種作戰的同時也強調了戰略防禦,可以說戰略防禦此時成了基石,如果蒙古帝國不能及時調整戰略那麼南宋軍隊隨時可能反撲,這對於蒙古帝國而言極其不利,所以蒙古帝國必須採用更加有效的戰略防禦方式來規避,因此就只有對騎兵上下手。

蒙古馬

一種又有戰略防禦又具備類似蒙古馬的高強度進攻突襲的馬種出現了,而蒙古帝國正是借用在中亞取勝的經驗來反過來對付南宋,而南宋軍隊的反撲也在後來這種突然性的戰略反轉過程中被一次次粉碎。其實在蒙古帝國進攻南宋的這半個世紀中,南宋的戰略反撲不在少數。

可都被蒙古帝國一一化解,這也要歸功於對戰略的及時調整和在騎兵運用上的調整,這就使得南宋軍隊的突襲成了攻城戰,如同攻城戰一樣辛苦的反撲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於是南宋原本有能力打贏的戰爭變成了持久戰最終因為國力不支而滅亡。

二、阿拉伯馬的成功主要在於防禦戰術

阿拉伯馬的成功與過去的蒙古馬相反,它的亮點在防禦戰術上,也是防禦戰將阿拉伯馬這種戰爭推上了主流的戰馬,所以不少國家引進阿拉伯馬其實主要也是為了防禦戰,因此阿拉伯馬最初的戰略意義也是為防禦戰略考慮的。

在蒙古帝國崩塌以後,走上各自獨立道路的蒙古諸國開始進行了新一輪的戰略洗牌,而元朝滅亡後依舊免不了要被明朝軍隊追著打,所以北元要想站穩腳跟不僅要在軍事上取得明顯的防禦優勢,還要保持貿易上的發展。

阿拉伯馬

所以北元高層開始動用蒙古帝國中黃金家族的關係,聯繫地處中亞的親邦,而貿易不斷也保證不了北元的經濟正常,戰略防禦上的一系列失利讓北元不得不放棄蒙古在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最終完全退守上城以北,即使這樣明朝政府還是要繼續追擊。

北元在萬般無奈下開始高價引進中亞親邦的戰馬以配合防禦作戰,最終在這種新型戰術下取得了一定效果,明朝軍隊開始收縮進攻態勢,不過用於城池和山地防禦的騎兵戰術也在這一時期被大放光彩,成了不少軍事教科書的經典。

北元防禦明朝軍隊的成功讓不少國家看到了阿拉伯馬的戰略意義,也將其大量配備在城池中用於防禦,這給後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建設有了很大影響。於是奧斯曼帝國採取了一種防守堅固的方式,一步步統一了小亞細亞,又開始入侵歐洲。

奧斯曼帝國步兵

而歐洲最初也僅僅只將戰馬用於進攻從來沒有考慮過防禦戰中用戰馬,而戰馬又是防禦戰中必有的一環,於是歐洲諸國選擇了發展火器步兵而放棄一貫使用的重騎兵,一方面降低武裝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更加強調防禦戰術。

後來建設堅固的城堡表面上是為了體現封建社會的基本階級劃分,實際則是為了有效應對來自亞洲的威脅。不光是過去的蒙古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都是以騎兵戰術為主的進攻戰術,而歐洲在整體防禦上強調被動迎戰,從來沒有過防禦與反突擊的結合,在城池防守戰中南宋迎戰蒙古騎兵時就採用過城池內突出軍隊進行反突擊。

而歐洲直到18世紀才看懂這一招,並不是歐洲不想用,而是沒有好的馬種可以兼顧起防禦與反突擊兩種戰略狀態,也是直到阿拉伯馬大規模傳入歐洲後才經過雜交進而讓歐洲擁有了新型戰馬,才能兼顧起反突擊的使命。

火器步兵

三、阿拉伯馬的大量使用源於其優秀耐力

大量投入騎兵使用的時期主要是在奧斯曼帝國進攻拜佔庭帝國時期,這也是阿拉伯馬展現騎兵優勢的最典型戰役,歐洲過去所謂的城防概念也在這一時期被打破,開始逐漸向阿拉伯地區學習,採用一種攻防兼備的新型戰術,而騎兵正是當時發起反攻的有利武器

在奧斯曼帝國進軍歐洲的過程中,拿下伊斯坦堡的戰役可以說讓整個東羅馬帝國就此崩潰,可是在這一過程中,從其他歐洲屬國趕來的援軍,完全有能力策應城中守軍發起反攻,可是在騎兵的使用戰術上的戰術落後,讓在城中的守軍不敢利用僅有的騎兵進行反突擊,也不可能與趕來支援的援軍聚合。因此這種典型因為對騎兵使用上的戰術的落後思維,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歐洲戰略家所關注,特別是在援軍對奧斯曼帝國騎兵進行多次進攻未果後,開始反思利用騎兵為主體的防禦戰術。

奧斯曼帝國騎兵

對於騎兵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是進入中世紀後期的一個普遍現象,這時因為火器已經大量運用到戰爭的各個角落,就連騎兵也開始裝備滑膛槍,不再是傳統重騎兵的裝備。這時騎兵變得輕巧而有力,成為了一支有效組織防禦和進攻的主體力量,由此阿拉伯馬的優勢更進一步體現,耐力強、奔襲距離遠並且短時間爆發力強,因而成為騎兵的不二之選。

就在奧斯曼帝國擊敗整個東羅馬帝國的一百年裡,阿拉伯馬被大量引入歐洲,由此歐洲各諸侯國也開始進行了自己的戰馬改良。終於在奧地利維也納防禦戰中,他們看到了優秀戰馬帶來的實際性作戰效果。

拿著傳統阿拉伯馬的奧斯曼帝國騎兵在大舉進攻維也納時與趕來支援的波蘭騎兵相遇,而波蘭騎兵採用的阿拉伯馬改良品種擁有著更強的爆發力,在短時間的長距離奔襲過程中竟然追上了奧斯曼帝國騎兵,使得對方突襲維也納的戰略沒能達成。

阿拉伯馬

可以說在速度制勝的時代,對於騎兵的速度更是有著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阿拉伯馬在引進歐洲後進行的雜交改良更是將阿拉伯馬的優秀基因做了進一步優化成為了歐洲戰馬的一個基石

後來俄土戰爭中的騎兵拉鋸戰更是考驗騎兵的一個重要試驗場,對於騎兵歷來有高要求的沙皇俄國本以為利用騎兵突襲傳統平原城市不會有多大阻礙,可是當時土耳其軍隊利用的騎兵防禦戰術藉助與炮兵單位的配合更是將騎兵馬種的耐力給發揮了出來。阿拉伯馬有著強有力的耐力而長距離託運物資也是其優勢的體現之處,土耳其軍隊憑藉戰馬託運火炮開始在漫長的戰線上建立防線有效阻擊了俄國騎兵的進攻,最終迫使俄國騎兵不得不撤回黑海以北。

傳統上利用騎兵在速度上優勢突防的戰術思想在俄土戰爭中有了很大改變,騎兵雖然在速度上有優勢,可是補給線依舊存在。通過突襲敵方後援將敵方騎兵困死在戰略中心的方法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依舊沿用,而阿拉伯馬在耐力上的優勢越來越被各國所看中,因為騎兵的作用不僅是要突防,更多的是要通過搬運各類重武器來實現對多兵種重和利用,這樣才能達到戰爭效果的最大化。

四、總結:

在阿拉伯馬被重視的一千年中,也是騎兵戰略變化最大的一千年,從蒙古馬被帶入中亞和阿拉伯地區,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對騎兵的改革,阿拉伯馬一直擔當著騎兵戰馬中的基石。雖然對於騎兵的傳統使用概念依舊在快速突防上,可是在拉鋸戰中騎兵更是一個有利武器,在沒有騎兵配合下的步兵進攻便顯得太過單薄,而後來奧斯曼帝國率先開始使用戰馬為炮兵單位服務,更是將騎兵使用策略抬上了一個新高度,這也讓阿拉伯馬最突出的耐力優勢得到了發揮。

雖然歐洲很早就引進了阿拉伯馬,可是重突防能力的歐洲在拿破崙橫掃歐洲時期就默認了騎兵的使用規則,而後來在俄土戰爭中僅僅依靠騎兵突防是不夠的,必須依賴多兵種的有效配合,同時阿拉伯馬在耐力上的優勢也被再次被重視。

紅色阿拉伯馬

傳統上阿拉伯馬的雜交品種大部分都是重速度而輕耐力,導致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戰馬在長距離託運物資上顯得能力不足,而土耳其恰好相反,為了適應小亞細亞的山地地形,戰馬必須有足夠的耐力這也讓土耳其騎兵在俄土戰爭中大放異彩。

雖然現代騎兵只不過是一個榮譽單位,可是在賽馬比賽中依舊可以看到阿拉伯馬的影子,阿拉伯馬不僅在短時間中有極強的爆發力,而且耐力驚人,直到今天依舊是標準賽馬的一個標準化模型。同時阿拉伯馬還代表著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象徵,也是過去一千年中騎兵的一個象徵,它繼承蒙古馬成為戰馬的一個標準形象,也成為了戰馬後來的一個標準形象。

參考文獻:

《元史》

《北元史記》

《阿拉伯戰馬》

相關焦點

  • ​三歲走馬五歲射獵,從馬背上的民族到歐洲騎兵,優秀的騎士都從娃娃抓起
    訓練有素的西漢騎兵同樣裝備了當時的新銳武器,主要包括弓箭、馬刀、矛、戟等。漢代騎兵的武器足以傲視周邊少數民族。弓箭仍是當時無馬鐙騎兵的首選兵器,也是冷兵器中最主要的射遠武器,在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廣泛用途。西漢騎兵近戰則使用馬刀,因為快速衝殺的騎兵需要有一種便於砍殺、不易折斷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較輕、只宜刺殺的劍。
  • 世界上最漂亮的10大名馬,阿拉伯馬排第二,第一被稱黃金之馬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說到馬我們都不陌生,但是說到世界名馬,還是很有疑惑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上最漂亮的10大名馬, 其中阿拉伯馬排第二,第一被稱黃金之馬。
  • 騎兵!騎兵!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騎兵(中)
    羅馬的典籍將匈奴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其坐騎雖然不高,但健壯且有耐力。匈奴騎弓手使用韁繩和辮子控馬,他們裝備軟質馬鞍,但並不使用馬鐙和馬刺。馬鐙使騎兵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馬匹,不再需要緊抓韁繩。這樣,騎兵不僅可以在馬上站起來,還可以解放雙手,裝備更大更重的防盾。加洛林王朝重騎兵
  • 【新手必讀】阿拉伯馬ABC
    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Edwin Henry Landseer的名作《帳篷》,向人們展示了阿拉伯馬在貝都因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阿拉伯馬是最漂亮的馬,在外貌上是不會被認錯的,而且令人難忘。它獨特的外表是由體型的比例和骨骼所決定的,與其他的品種不同(它們有18根肋骨、6根腰椎骨和18個尾椎骨),阿拉伯馬為17-5-16的結構。當然,阿拉伯馬高高翹起的尾巴也為它們美麗的外形增色不少。
  • 終極運動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的故事
    塞拉法蘭西馬是世界知名的運動馬品種,尤其擅長場地障礙賽和三日賽,多次獲得夏季奧運會和世界馬術大會金牌。到了1850年,盎格魯-阿拉伯公馬被用於純種繁育(pure breeding)和雜交育種(cross breeding)。1860年,盎格魯-阿拉伯馬專項速度賽在法國各地流行起來。這進一步完善了盎格魯-阿拉伯馬的特點,因為速度賽優勝的公馬一般會成為備受追捧的繁育種公馬。
  • 世界著名阿拉伯馬(一)——世界冠軍Marwan Al Shaqab
    >2010年,卡達國際阿拉伯馬錦標賽,冠軍公馬 2010年,美國Scottsdale阿拉伯馬選美比賽,冠軍公馬 2009年,世界阿拉伯馬錦標賽,冠軍公馬2009年,卡達國際阿拉伯馬錦標賽,冠軍公馬
  • 騎兵的「前世今生」:歐洲曾經無比輝煌的騎士集團是如何沒落的?
    歐洲的騎兵,作為正規的一個兵種,開始於古希臘。希臘騎兵部隊最初產生在狄薩利亞和彼阿提亞等地,只用於警戒勤務和作散開隊形作戰時的馬弓手。一、軍事改革促成了騎兵的興起雅典梭倫改革(公元前594年)後,由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的公民組成騎兵和重騎兵,士兵自備武器、戰馬。斯巴達雖以重裝步兵為其主要軍事力量,但也選擇優秀青年組成騎兵部隊。希臘——馬其頓時代的騎兵,在軍隊中處於重要地位,享有特殊的榮譽。
  • 威武龍騎兵,近代騎兵中名聲叫得最響,地位卻最為尷尬的存在
    在火槍傳入歐洲之後,這種武器就取代了弓箭,成為歐洲遠距離攻擊兵種的主流武器。雖然火槍的射速沒有弓箭快,但是它的威力比弓箭大,而且訓練一個火槍手要遠比弓箭手容易。因為火槍的出現,風靡歐洲的重騎兵開始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畢竟他們的板甲雖然能抵擋刀劍,但是抵擋不了火槍。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而在蒙古西徵時期,蒙古騎兵經常能夠輕易擊敗歐洲的重甲騎兵,除了蒙古人也擁有數量眾多的重騎兵以及經常運用出色的戰術(通過機動來消耗重甲騎兵的體力)之外,他們還擁有許多可以和歐洲重騎兵進行正面對抗的武器。既然是提出和歐洲重甲騎士進行對面對抗,那就不用談什麼用輕騎兵消耗重騎兵體力了,如果重甲騎士沒有力氣,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了,這算不上正面對抗。比如說上圖照片中這位騎兵拿著的武器,就是能正面對抗歐洲重騎兵的利器。
  • 從歐洲手中掙脫的阿拉伯:納賽爾如何一躍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話事人
    其實解釋起來也比較簡單,那就是泛伊斯蘭主義是一種以民族主義為基石的方案,就是納賽爾希望可以對阿拉伯世界進行一種向心力的塑造,讓整個阿拉伯世界完成一種凝聚力的構建,也是阿拉伯世界在擺脫了歐洲的控制之後完成自身內部整合的一種方式,因為納賽爾率領著埃及堅定頑強地對抗著以色列擴張的行為,一直堅持到了美國介入到調停的結束,埃及的頑強讓埃及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獲得了非常巨大的聲譽
  • 貝都因人與阿拉伯馬
    有人認為在最古老的馬品種中,阿拉伯馬是馬的世界裡唯一的一個真正純種的品種,但又有一些學者認為阿哈捷金馬同樣也是「絕對」純的品種,後者的觀點並不影響前者的存在。關於阿拉伯馬的起源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多數的情況都認為阿拉伯馬是上帝賜給的禮物。僅舉兩例以證實之,一種是上帝抓起一把南風,將其一甩便形成了一匹馬,並由此創造了阿拉伯馬(引在「古代貝都因人的傳說」)。
  • 陌刀-唐朝步兵幹騎兵的秘密武器
    步兵防禦正面突擊的騎兵,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遠射武器打擊,比較著名的有英國長弓,歐洲流行的十字弩和中國從春秋後期就應用的強弩。弓弩手能一定程度抑制騎兵衝鋒,但不能近距離交戰,所以騎兵突破箭網之後,就要靠步兵自身了。
  • 歷史探秘:為何在軍事武器發達的火藥時代,東方重騎兵卻發展緩慢
    早方以及遠東的重騎兵,以其形制與裝備在3世紀波斯薩珊帝國的統治開始,東優勢,一直是重騎兵世界的統治者,西方的重裝騎兵紛紛採用東方的新技術,比如重要的馬鐙,比如披掛札甲與鱗甲的具裝重騎兵。直至兼顧東西方裝備與戰術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用他們的重裝騎兵引領了數個世紀的重騎兵歷史。
  • 漢諾瓦馬:世界上最好的溫血馬
    在世界的溫血馬品種中,屬歐洲的最好,而歐洲屬德國,而德國又屬漢諾瓦馬最為有名。突出的運動天賦使它在世界大賽中屢屢奪魁,有著戰無不勝王者形象。截止到18世紀末,漢諾瓦馬已被繁育成高級的四輪馬車用馬。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漢諾瓦馬的市場需求下滑,馬匹育種目標轉變為在滿足農耕用的前提下,具備較好的血統和步法,能夠作騎乘和駕車用的馬匹。二戰結束後,對於體育用馬以及一般騎乘馬的需求逐漸增加,育種目標因此再次調整。引入純血馬公馬改良品種,偶爾也用安格魯—阿拉伯馬及特拉克納公馬對血統進行改良。
  • 讀書 | 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阿拉伯文化?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馬恩在論述埃及時,也提到了埃及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狀況。一方面,馬恩感嘆古埃及先進和文化和神秘的宗教,另一方面,在看到古埃及龐大的建築時,馬恩分析了背後統治者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
  • 【騎兵】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何能無敵於天下,震驚了...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徵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 【厚德重器】-貴族烏茲坎達彎刀(奴隸騎兵)
    馬木留克是阿拉伯語「奴隸」的意思。從公元九世紀起,阿巴斯帝國的哈裡發們開始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地區購買奴隸,經過閹割並且及其嚴格訓練以後,組建成騎兵部隊,由哈裡發直接指揮,用以抗衡擁兵自重的阿拉伯各部落首領。後來阿拉伯各地的蘇丹紛紛效仿,組建自己的馬木留克部隊。
  • 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他們的彎刀究竟是什麼模樣?
    可以說蒙古彎刀,為馬背上的民族馳騁大漠,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三個國家紛紛派出重騎兵,身上帶有許多護甲,即使蒙古人再弓馬嫻熟,但是在絕對的防禦面前,弓箭手顯得慘白無力。騎兵交手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兵器的順手,好用,與便捷上。相比於西方軍隊在馬背上略顯侷促的揮舞著兵器,而蒙古部落還能以此能穩穩的住上四天。兩支軍隊的交手總是在不經意間到來,蒙古古彎刀短而輕便,殺傷力又大,使得許多其它國家的人為之聞風喪膽。
  • 歐洲騎兵發展史:從崛起到衰落,它們曾經留下了怎樣的榮耀?
    理查三世是英格蘭歷史上的一位暴君,也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戰死沙場的國王,而他陣亡的原因也很奇葩:正當他帶著騎兵猛力衝擊亨利七世的軍隊,和對方決一死戰時,他的戰馬卻因為馬掌脫落而將他掀翻在地,結果這位勢單力孤的國王在臨終之前發出了最後的狂呼:「馬,馬!我願意用整個國家來換一匹馬!」可見在歐洲中世紀的戰場之上,騎兵與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地位為何會被沙特取代?埃及一肚子委屈
    埃及也因此受到了阿拉伯各國的擁護和支持,埃及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老大。1958年,埃及甚至和盟友敘利亞合併成了一個主權國家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埃及的實力和地位達到了頂峰,是阿拉伯世界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但在70年代中後期,埃及的老大地位逐漸動搖。由於埃及與蘇聯決裂,埃及開始轉向西方,試圖和西方國家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