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伯光在看到《龍嶺迷窟》裡了塵長老的演員高雄的時候。
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這兩年來,在中國網絡大電影裡面,看到了大量的香港演員,其中包括很多實力派演員。
除了高雄之外,比如還有鄒兆龍,樊少皇,呂良偉,元華等等。
那麼曾經盛極一時的香港演員們,為何要紛紛下凡演網大呢?
這是時代的悲哀嗎?
這是時代的悲哀?中國電影的崛起!
我們看到的參演網絡大電影的港臺演員們,他們都是巔峰時代港臺娛樂產業,所造就的眾多的娛樂產業從業人員。
由於港臺娛樂產業巔峰時代內容極佳,還不是現在內地娛樂產業能比較的。
所以上至80歲老翁,下至8歲孩童都為他們遭遇感到憤憤不平。
但是,隨著港臺影視娛樂產業的衰落,大量港臺影視娛樂從業者開始邊緣化、另尋出路甚至是逐漸淘汰。
這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從影視娛樂產業發展的前後因果來看,大概有幾個層面。
1、內地影視娛樂產業壯大、港臺影視娛樂產業衰落
我們以中國電影為例。
早期內地電影只有第五代導演的文藝片,華語商業大片還要看香港。
2002年張藝謀拍攝《英雄》開啟商業大片時代後。
這十年的華語商業大片,根本很難繞過港臺的影視從業人員。港臺資本和導演的影視劇就不提了,畢竟這是人家自己的班子。
人家自己不用自己的演員,這不很正常!
那十年的內地大導演,基本也是一樣的。
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
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等等。
這些華語大片裡面有一半是港臺演員,香港演員尤其多,而且他們是絕對的主角。
但是隨著內地影視產業發展,距離現在的時間越近,港臺演員在華語商業大片的佔比數量,也就變得越來越低。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只剩周潤發。
後面幾部電影港臺演員更少了。
馮小剛的《集結號》更是全員內地演員,後面的《非誠勿擾》是用過舒淇。
但是從《唐山大地震》開始,再到《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和《芳華》,港臺演員基本消失不見了。
更不用提,自寧浩,徐崢,黃渤鐵三角。
再到吳京、陳思誠、文牧野和郭帆等等,這些內地導演團隊的崛起。
如同上面所講,自己圈子的人明顯更熟悉一些,大家不用自己的演員反而有問題。
以前港臺大導演還會堅持用些自己的演員,比如徐克,周星馳等的電影。
他們電影用的演員,以前港臺演員佔很大比例,現在也基本都採用內地演員為主了。
最後只會偶爾用剩下那些港臺演員,他們在港臺往往就是最頂級的演員。
2、香港頂級演員越來越來固化,非頂級的越來邊緣化
2002年到2012年十年,華語商業大片為何願意用港臺演員?
說到底,當時港臺影視娛樂產業最成熟發達。
當時港臺演員們有名氣、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好、市場熱度高,全華語地區甚至是國外的觀眾,全部都只認他們。
不用?
你不用行嗎?
你不用白不用啊!
但是經過前十年,再到2012年到2020年近十年的發展磨礪。
內地的中生代演員們,比如徐崢、黃渤、吳京、鄧超、張涵予、陳坤、沈騰等等。
他們與巔峰時期的港臺演員相比自然還有距離,但相信不會有多少人認為,他們現在不能挑起一部華語商業大片吧?
相反,現在中國觀眾明顯更認這些內地演員們。
原本港臺演員輕而易舉就能佔據華語商業大片的資源,現在被內地實力派演員不斷搶佔。
華語電影市場做大了。
內地影視從業者分的蛋糕也就越來越多。
這麼一來,港臺團隊分的蛋糕相應變小。
那麼還能參演華語頂級資源的港臺演員,也就剩下那些最頂級的演員了。隨著圈子變得越來越窄,演員數量也變得越來越固化。
臺灣現在數來數去就張震,彭于晏和趙又廷。
其它像是陳柏霖、阮經天、張孝全和楊佑寧遜色太多了。
香港因為曾經商業電影的輝煌,頂級的電影演員數量明顯要多一些。
成龍、周星馳、梁朝偉、梁家輝、甄子丹、四大天王、任達華等老一輩。
稍年輕一點的是劉青雲、張家輝、古天樂、吳彥祖、謝霆鋒和餘文樂等。
港臺演員現在來來回回就這幫老人,曾經的港臺實力派配角們難以擠進頂級影視劇資源,自然開始變得邊緣。
但即使是邊緣化了,為何他們不能參演主流影視劇的重要角色呢?
反而是那些沒有演技,只會念數字的內地小鮮肉越來越多?
我不服!
大家要轉轉觀念。
港臺有巔峰時代的實力派演員們,內地難道就沒有實力派演員了?
3、內地演員從邊緣走向中心,搶佔了港臺演員的位置
內地影視娛樂產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曾經在華語影視產業邊緣的內地演員們。
他們取代了那些在港臺不是頂級,只能擔當重要配角的演員們的位置。也就是影視劇那些男三號,男四號,爺爺輩、父母輩和重要配角的戲份。
最新開播的《龍嶺迷窟》的演員,根本就是典型嘛。
潘粵明早期不提了,其實早就已經過氣了,因為和「董潔離婚事件」聲譽更是跌到冰點。
結果憑藉全內地班底,還是內地視頻網站打造的網劇《白夜追兇》一舉崛起,成為國產電視劇裡一線實力派男演員之一。
大家對於姜超這位男演員,相信很多人印象仍然停留在《武林外傳》裡的大嘴裡。
但現在很可能憑藉大ip,知名度巨高,全內地班底的網劇《龍嶺迷窟》裡的王胖子,開啟自己演員生涯的第二春。
張雨綺的shirley楊爭議多一點。
但是傳聞他們三人組籤約了五部曲,連續拍下來對他們的幫助,可想而知。
由於隨著《龍嶺迷窟》熱播觀眾的好評,劇中大量的演員和其他人都是受益巨大。
比如一開始提過的導演費振祥,因為本劇熱播,被網友挖出他是《霸王別姬》的小豆子,是浙江版《西遊記》的孫悟空。
其它人,如從搞搖滾到當演員的周曉鷗。
演陳瞎子的老戲骨王奎榮。
最後到那個土到掉渣,演戲超神的陝西農民李春來的演員胡明。
他們經過這部劇打出名氣,接下來的資源肯定會水漲船高。
他們演技難道比港臺實力派演員差了?
相反不但不差,在內地影視文化崛起的當口,他們反而能演出內地流行文化裡的角色狀態。
不信?
你想想讓港臺演員去演《龍嶺迷窟》的李春來會如何?
這樣類似《龍嶺迷窟》的內地實力派演員的崛起,已經是比比皆是了。
再隨著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除了這樣實力派演員們逐漸從邊緣走向了走心,同時還有捧出大量有實力的新生代演員。
比如《清平樂》飾演公主的任敏,和飾演懷吉的邊程。
這麼一來,其中當然也包括那些沒有演技的流量明星了。
最後,要總結一句話大概就是。
時代變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