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伊朗末代國王訪問蘇聯,勃列日涅夫的眼裡卻只有這個女人!

2021-01-08 網易

2020-12-31 03:05:36 來源: 天澤雜談

舉報

  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極力推行輸出革命的政策,而中東地區就成了蘇聯與美國爭奪的焦點。當時的伊朗正處於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這個由美國一手扶植建立的政權,與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非常親近。不過,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和蘇聯的鄰國,蘇聯也需要與伊朗維持較好的關係,以便維護自身的安全,甚至伺機將伊朗的拉到自己一側來。

  於是,在1970年,當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帶領使團出訪蘇聯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也帶領蘇聯大小官員,對鄰邦的代表團進行了熱情的招待。當時的國際外交中,訪問別國,通常會攜帶家眷,這樣可以表示友好和親切,甚至有機會展開「夫人外交」。陪同伊朗國王禮薩·巴列維一起出訪蘇聯的伊朗王后法拉赫·巴列維在當時是國際政壇的女性明星,1967年,法拉赫成為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加冕的王后,而她也在丈夫的政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時的法拉赫只有32歲,正是女性最具魅力的年紀。雖然已經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但法拉赫依然保持著嬌好的身材和高貴的氣質,而她也成為了這次外交活動中最靚麗的風景線。勃列日涅夫等蘇聯領導人們也為法拉赫的魅力所傾倒,於是,一張很有趣的經典照片流傳了下來。

  照片中,禮薩·巴列維國王正與勃列日涅夫親切的握手,伊朗國王和其身邊的翻譯人員都面帶微笑的注視著勃列日涅夫。然而,尷尬的是,勃列日涅夫的眼神卻完全注視著巴列維身旁的法拉赫王后。不僅勃列日涅夫如此,他身旁的幾名蘇聯官員,也同樣看著法拉赫王后的方向。雖然蘇聯是盛產美女的國度,但是看起來,法拉赫王后的魅力依然讓蘇聯的男人們無法抵抗啊!

  不過,遺憾的是,儘管法拉赫王后在「夫人外交」中盡情釋放了自己的魅力,但是,蘇聯與伊朗依然難以形成彼此信賴的夥伴關係。1978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趁機將伊朗建立成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蘇聯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就這樣,禮薩·巴列維成為了伊朗的末代國王。

  

  此後,法拉赫跟隨丈夫禮薩·巴列維流亡國外,先後到過埃及、摩洛哥、巴哈馬群島、巴拿馬和墨西哥等國家。然而,這一番顛沛流離讓年事已高的巴列維身體狀況急劇惡化,1980年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離開了人世。

  這一年,法拉赫不過42歲,但她已經成為了亡國的王后。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帶著自己的4個孩子移民美國,此時,長子禮薩·巴列維二世不過20歲,小女兒萊拉才只有10歲。無依無靠的法拉赫為了養育兒女們,只能靠變賣嫁妝為生。為了緩解手頭拮据的窘況,在朋友的建議下,法拉赫開始撰寫回憶錄。2003年,法拉赫的回憶錄《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正式出版,這為她帶來了不菲的收入,這位曾經的王后,終於憑藉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自力更生。

  

  然而,與事業上的成功相比,法拉赫的家庭卻充滿了無數的悲劇。先是在2001年,法拉赫最小的女兒萊拉在倫敦的一家旅館自殺了;10年後,她的二兒子,阿里也飲彈自盡。阿里是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是巴列維家族中學歷最高的人。然而,學業有成的王子卻再一次讓法拉赫體驗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沉重的生活並沒有擊倒這個命運波折的女人。高齡的法拉赫依然身體健康。流落異鄉的王后,仍在等待著重返伊朗,把丈夫的骨灰帶回去的那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970年伊朗末代國王訪問蘇聯,勃列日涅夫的眼裡卻只有這個女人
    (圖)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  於是,在1970年,當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帶領使團出訪蘇聯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也帶領蘇聯大小官員,對鄰邦的代表團進行了熱情的招待。當時的國際外交中,訪問別國,通常會攜帶家眷,這樣可以表示友好和親切,甚至有機會展開「夫人外交」。陪同伊朗國王禮薩·巴列維一起出訪蘇聯的伊朗王后法拉赫·巴列維在當時是國際政壇的女性明星,1967年,法拉赫成為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加冕的王后,而她也在丈夫的政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時的法拉赫只有32歲,正是女性最具魅力的年紀。
  • 1970年伊朗國王訪問蘇聯,勃列日涅夫側著頭,眼裡只有一個女人
    勃列日涅夫用特殊方式,逼迫赫魯雪夫提前退休後,打敗競爭對手當上了蘇聯的領袖。任職期間,美蘇兩國以中東地區為焦點,爆發了很多尖銳的矛盾衝突。那時候,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還沒有滅亡。這個被美國扶持起來的王朝,跟美國等國家非常親近。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伊朗也跟蘇聯保持著友好關係。
  • 被玩壞的蘇聯:勃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停滯」的蘇聯
    導語:被玩壞的蘇聯:勃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停滯」的蘇聯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成功坐上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位置。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正式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問鼎蘇共,獨攬大權。但是這個獲得過世界上最多獎章的蘇共領導人,將蘇聯一步一步的推進了萬丈深淵。
  • 一個「阿諛奉承」的時代,勃列日涅夫當政18年,毀了蘇聯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便獨攬政治、軍事大權,在推行改革期間,看似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實際處處束手束腳、被旁人左右。他費盡心機上臺當政,任期僅次於史達林,但在這18年之久的日子裡,蘇聯的實力卻越來越衰弱,被人們認為是蘇聯發展階段的「停滯」時期。
  • 幸運、霸權、奢侈、腐敗,勃列日涅夫就像是蘇聯的「乾隆皇帝」
    勃列日涅夫與乾隆的第一個共同特點:幸運並不是說勃列日涅夫壽命長,是說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壽命」長,除了史達林執政時期最長達到了二十九年,排名第二的就是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但是他的這十八年遠遠比史達林的二十九年要好過得多。
  • 蘇聯領導人收入有多少?史達林工資花不完,列寧勃列日涅夫靠稿費
    2003年,俄羅斯《總結》周刊發表一篇題為《從工資到工資》的文章,介紹了蘇聯不同時期領導人的工資情況。從中,我們可以對蘇聯歷代領導人們的工資和主要收入情況有些大致的了解。列寧是蘇聯歷屆領導人中工資較低的。
  • 勃列日涅夫之死:意外還是謀殺?知情人梅德韋傑夫能否解開謎團
    對於俄羅斯人而言,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可不陌生,沒錯,就是他推倒了赫魯雪夫,從而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不過,勃列日涅夫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他推翻了別人的地位,而自己最終同樣也成為他人想要推倒的人物。所謂因果輪迴,想來便是如此。
  • 勃列日涅夫的最後人生
    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生命的最後一年。偏偏這一年又發生了意外事件,使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狀況雪上加霜。3月22日,他到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首都塔什幹視察。第二天,他在烏茲別克黨的領導人拉希多夫的陪同下視察塔什幹的工業企業,當他們抵達契卡洛夫飛機製造廠時,成千上萬名工人前來歡迎和圍觀。
  • 葉爾欽敢大聲喝斥戈巴契夫,為何勃列日涅夫時期卻沒人敢這樣?
    這個問題帶出三個人物,即: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葉爾欽。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時代。勃列日涅夫不是俄羅斯總統,是蘇聯時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勃列日涅夫代表著蘇聯最鼎盛時期;戈巴契夫代表著蘇聯解體時政治人物,也就是蘇聯最後掌門人;葉爾欽代表著俄羅斯的第一任總統,也是瓦解蘇聯的一號人物。
  • 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去世後,中國派誰參加他的葬禮?
    蘇聯歷史上,除了史達林任職時間最長外,僅次於史達林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對於勃列日涅夫這個,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長時間執政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能力極差,他在任期間,蘇聯的發展是前期發展基礎上的飛躍。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沒能力,耽誤了蘇聯進一步發展,蘇聯出現由盛到衰的倒退,對蘇聯影響很大,也間接影響了俄羅斯。
  • 恐怖的「勃列日涅夫三重吻」
    只有在復活節那天,在教堂內外,人們可以跟碰到的任何人接吻,年輕的男子當然也可與姑娘們接吻。  雖然接吻是俄羅斯人的傳統禮節,但在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前,這種傳統並沒有正式進入政治生活,只是偶有發生。1964年赫魯雪夫下臺,米高揚至其家中,向其傳達關於待遇問題的決定,告別時,赫魯雪夫把他送出了門外,當時並無接吻的習慣,但兩人除了緊緊擁抱外,還情不自禁地把嘴親在了一起。
  • 蘇聯領導人的葬禮,1982年,中國參加,關係緩和的第一步?
    1982年11月,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勃列日涅夫先後管理蘇聯18年時間,見證了蘇聯從發展到鼎盛的一系列階段。勃列日涅夫的葬禮過程中,中國派遣了高規格代表團參加。雖然,當時的中蘇關係還非常緊張。但從這個葬禮開始,我國與蘇聯的關係開始逐步緩和。
  • 蘇聯領導人的西方汽車情結
    赫魯雪夫、科斯特羅、甘迺迪,1962年可能是戰後人類世界距離核戰爭最近的一個年份 黯然失去領袖位置的赫魯雪夫之後,是被譽為「蘇聯最英俊的男人」的勃列日涅夫。這位最喜歡給自己頒發勳章的英俊男人應該算是蘇聯存在74年以來,最為幸運的領袖了。
  • 今天俄羅斯人,為什麼對勃列日涅夫高度評價?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勃列日涅夫為蘇聯做了什麼,得到今天俄羅斯人高度評價的歷史往事。俄羅斯一位人士,對勃列日涅夫為蘇聯做了什麼,得到今天俄羅斯人高度評價,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蘇聯歷史上,較重要的國家首腦之一是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即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讓我們嘗試弄清楚,為什麼今天許多俄羅斯人,對他高度評價。
  • 其實很不錯,還是蘇聯史詩電影主角
    一提起朱可夫,網上的論調就是這個蘇聯英雄晚景悽涼,但是實話實話這個說法誇大了朱可夫的悲慘,他最多就是晚年不得志而已,生活方面是很不錯的,並且去世前的他依舊享有崇高的聲望。但是赫魯雪夫卻對朱可夫產生了戒心,在一年半後就免去了朱可夫的軍職,結果1964年10月14日,趁著赫魯雪夫在黑海之濱度假之機,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返回的赫魯雪夫被強制要求退休。若朱可夫還是國防部長的話,勃列日涅夫等人恐怕未必敢對赫魯雪夫動手。只能說赫魯雪夫自己造成了惡果。
  • 蘇聯國家首腦的專用列車
    但是,在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期間,政要們使用特殊的專用列車,進行訪問和旅行。這些特殊的專用列車,以高度的保護性和舒適性而著稱。例如,在1978年,他乘這樣的火車穿越了整個蘇聯,到達了蘇聯成員國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途經的蘇聯所有主要城市,都短暫停留下來。當然,這些特殊的專用列車,配備了所必需的一切相關設施,蘇聯國家首腦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就可以在旅途中工作和接待客人。
  • 歷史上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可以輕易地推翻赫魯雪夫,成功上位呢?
    1964年10月14日,赫魯雪夫正在黑海之濱度假之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赫魯雪夫被免除了一切職務,強迫「退休」,成為「特殊養老金領取者」自此從公眾視野中消失。赫魯雪夫可是超級大國蘇聯的老大,就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竟然就這麼輕描淡寫地被勃列日涅夫給推翻了。那麼,勃列日涅夫到底為什麼可以這麼輕而易舉地推翻赫魯雪夫呢?今天,我們就穿越歷史一探究竟。不作不死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可以推翻赫魯雪夫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赫魯雪夫一系列的舉措,導致他喪失了民心。
  • 赤色帝國的隕滅:不可一世的蘇聯,是如何在阿富汗陷入泥沼的?
    「勃列日涅夫不會想到,自己統治下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和歷史上的那些化為塵埃的燦爛帝國沒有任何不同,都會在阿富汗走向衰亡。」,可是在1976年事情發生了轉變,蘇聯支持達烏德發動了一場政變,但是讓勃列日涅夫有一些大為光火的是達烏德在獲得了阿富汗的政權之後反水了,他開始不想要聽從來自莫斯科的命令了,這是勃列日涅夫絕對不能接受的,他開始了新的行動。
  • 前蘇聯的領導人都有誰
    在所有的蘇聯領導人中,勃氏無疑是個庸才,是所有領導人中最沒有特色的一個,但就是這個沒有任何優點的蘇聯領導人,卻帶領蘇聯達到了他的巔峰,他本人的執政時間也僅次於史達林。當1964年。蘇聯高層推翻赫魯雪夫之後,但由於兩大巨頭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相持不下,為避免兩敗俱傷,同歸於盡。於是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勃氏其實的妥協的產物,勃列日涅夫離開了稿子(秘書寫的),他就一句話也不會說。
  • 伊朗:內外交困,哈梅內伊接班人的選擇,決定著伊朗未來國運
    這其中有正反兩個顯著的案例:反例,蘇聯;正例,中國。蘇聯在勃列日涅夫之後,就迷失了。實際上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蘇聯一直在開國功勳集團的統治之下。蘇聯雖然是列寧建國,但列寧死得很早(1924年);蘇聯實際上是在史達林手中徹底成型、壯大並走向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