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擬獲獎成果公示結束,南京理工大學以第一申報單位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取得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好成績。
一等獎 王曰芬 《數據驅動的知識服務體系與方法》 經濟管理學院
【個人簡介】王曰芬,女,1963年5月生,遼寧葫蘆島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知識服務等。發表學術論文170多篇(被SCI、CSSCI等收錄16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6部。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重點和自科面上等國家級項目5項與省部級項目20餘項。
【獲獎作品簡介】《數據驅動的知識服務體系與方法》基於用數據的視角研究科學、用科學的視角研究數據的基礎觀點,以面向知識創新為目標,針對學科領域關注的知識服務的內涵實質、服務體系、服務能力與方法應用等前沿問題,獨創性地提出從知識增值的本質出發抽取知識服務的本源構成,進而創建數據驅動的知識服務三維框架理論,以支撐知識用戶(生產者與使用者)、知識資源、知識服務及它們之間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並創新性提出一系列技術方案以支持知識的進化、創新與應用。
一等獎 王玉東 Forecasting realized volati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A dynamic model averaging approach
(變化世界中的已實現波動率預測:一種動態模型平均方法) 經濟管理學院
【個人簡介】王玉東,男,1987年生,安徽天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和能源金融。主持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項目和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在《管理科學》《銀行與金融雜誌》《金融市場雜誌》《實證金融雜誌》《比較經濟學雜誌》《能源經濟學》《國際預測雜誌》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入選2019年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經濟、經濟計量和金融)。
【獲獎作品簡介】由于波動率對於資產組合和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其預測和建模一直是金融工程領域前沿。Forecasting realized volati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A dynamic model averaging approach一文針對這一主題展開研究,運用一種先進的計量方法,發現波動率預測需要考慮變量之間關係的時變性,也需要綜合利用多個模型,而不是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銀行與金融雜誌》。迄今為止,本文在Google 學術資料庫被引用100多次,入選經濟商學類ESI 高被引論文。截止2019 年12 月,該文引用次數在JBF 近4 年發表的所有論文中排名第二。本文主要結論也得到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肯定性評價。
二等獎 徐志國 《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 公共事務學院
【個人簡介】徐志國,男,1975年生,遼寧丹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蘇格蘭啟蒙思想研究,在《社會》《讀書》《哲學動態》《浙江社會科學》《學海》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一部。
【獲獎作品簡介】《休謨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休謨的人性理論與他的政治哲學之間的邏輯需要通過他的社會秩序理論才能得到清晰的理解。本著作從休謨的人性理論出發,論述了休謨的社會政治理論構成的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再現了休謨與當時英國思想界關於英國歷史、古典共和主義和宗教政治等問題的公共辯論。休謨是近代西方較早認識到商業對於政治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家,闡明了諸種社會因素與社會秩序之間演化發展的內在原理,其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二等獎 朱英明 《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研究》 經濟管理學院
【個人簡介】朱英明,男,1965.11生,山東濟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集聚與區域發展、創新驅動與經增長、城市群與城市化等,代表作為《產業集聚論》。
【獲獎作品簡介】獲獎作品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產業集群發展困境、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城市化、工業化和服務化波動等突出問題,試圖從新戰略區域構建、企業技術創新以及經濟空間重塑等層面,提出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新策略。
二等獎 劉明 Epidemic-logistics Model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Operations Research
(《疫情物流建模:運籌學的新視角》)經濟管理學院
【個人簡介】劉明,男,1983年9月生,江西金溪人,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急管理,2019年入選江蘇省社科優青,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2篇論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專著4部。
【獲獎作品簡介】Epidemic-logistics Model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Operations Research(疫情物流建模:運籌學的新視角),2019年11月由科學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聯合出版。本專著介紹了疫情物流的基本概念、傳染病動力學的建模方法、疫情環境下的應急物流網絡優化模型、疫情環境下的應急資源動態分配模型等。本專著是目前國內外運籌優化著作中少有的專門研究疫情物流建模的著作,研究內容屬於典型的學科交叉領域。由於本專著出版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具有很好的前瞻性。
二等獎戚湧《充分發揮戰略科技人才在我省聚力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作用的建議》 智慧財產權學院
【個人簡介】戚湧,男,1970年5月生,江蘇泰州人,教授、博導,從事創新管理、智慧財產權與大數據研究,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省「333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國家人工智慧社會治理實驗專家,出版專著7部,發表SCI、SSCI和CSSCI論文90餘篇。
【獲獎作品簡介】我省戰略科技人才引育在隊伍建設、協同創新、政策供給等方面取得進展,但仍受有效供給規模、長效合作機制和發展政策環境等制約。建議加強戰略科技人才引育工作組織領導,搭建戰略科技人才協同創新高端平臺,健全戰略科技人才作用發揮長效機制,優化保障戰略科技人才發展生態環境。成果在《智庫專報》《群眾》發表,獲吳政隆省長和馬秋林、王江、郭元強副省長批示,獲江蘇省智庫研究與決策諮詢優秀成果一等獎和江蘇發展研究一等獎。
三等獎陳偉《中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 公共事務學院
【個人簡介】陳偉,女,1983年1月生,江蘇南京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長期照護服務研究」「長期護理保險研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城市社區治理研究」等,主持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2014年江蘇省「雙創博士」計劃1項等,在《南京社會科學》《浙江學刊》《河北學刊》等國內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社會工作)》《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全文轉載3次。
【獲獎作品簡介】《中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21萬字,獨著,2016年南京出版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國自2003以來一項重要的老年照顧服務項目。歷經近二十年的項目推廣,現有研究及實操領域對其概念界定仍未形成一個統一認知,亦缺乏聚焦於某一(幾)個城市的深耕研究。本書希冀一探首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城市中圍繞「宏觀老年福利觀、中觀項目運作、微觀具體服務輸送」會展現出何種個性或共性表達;與此同時,本書借鑑西方社會福利理論界日益熾盛的「福利多元主義理論」、援引最早緣起於英國的「社區照顧理論」、選取法蘭克福學派指導下的「批判老年學與批判老年社會工作」,來引導出適合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理論模型;同時,通過甄選區域代表性強、且兼具可比性的廣州與南京,來進行城際間的對比研究,為社區老年照顧服務的類型學增添了體現理論價值的實證主義範本。
三等獎 王育平 《福柯》(譯著) 外國語學院
【個人簡介】王育平,女,生於1978年5月,河南焦作人。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文學翻譯。代表作:譯著《福柯》,專著《都市空間與文化想像:德萊塞小說中女工形象的文化表徵》
【獲獎作品簡介】本書是對福柯豐富深邃思想體系的高度概括,介紹了福柯思想的知識、權力和主體性三大分支,共有10個章節。第1-3章分別從福柯的生平、文學興趣、政治理想三個方面,勾勒了一幅福柯的速寫肖像;第4-5章致力於考古學、譜系學的維度,闡發福柯的知識考古學思想;第6-8章通過「戴面具的哲學家」「瘋癲」「罪與罰」三個主題的探討展示了福柯的權力關係理論;全書的最後兩個章節從「現代性經驗」「古代性經驗」兩條路徑梳理福柯的主體性思想。
三等獎 範煒烽 《高質量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高地——蘇州市經濟發達鎮改革的實踐探索》
公共事務學院
【個人簡介】範煒烽,男,1975年9月,江西武寧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政府改革、數字政府與基層治理、公共政策分析與績效評估。共主持省部級課題14項(含國家社科1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40餘篇,省部級獲獎5項,指導學生獲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三等獎4項、優秀獎3項,入選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案例3個,入選中組部組織編寫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1個。
【獲獎作品簡介】蘇州市經濟發達鎮改革,以集成改革的思路,綜合系統的理念,全流程覆蓋的設計,突出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的「鎮村治理一張網、便民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智慧調度一中心」的探索,初步實現了「1+4+N」改革模式,實現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的暢通,打造了「簡約高效陽光便民」的基層政府服務模式,提升了蘇州市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社會治理格局的完善,促進了蘇南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的深度契合。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旨在獎勵省內個人和集體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術著作(含專著、工具書、古籍整理、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含調研報告、諮詢服務報告)和普及成果,鼓勵全省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優秀研究成果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理論發展、人才培養以及決策科學化,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和哲學社會科學強省建設。該獎項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委託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評選,每兩年評審一次。我校曾在2012年第十二屆評選中獲得一等獎1項(合作單位)、2016年第十四屆評選中 獲得一等獎2項(含合作單位1項)。
據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迄今尚未設立國家級成果獎勵,作為省部級獎勵的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與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獎)具有同等的學術地位,能夠體現省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水準。自本屆評選公告發布以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各學院高度重視,在作品挖掘、推薦和服務保障方面通力協作。此次獲獎集中體現了學校「精品文科」建設的最新發展和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