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說他認為這面旗幟可能是座山雕軍旗
這一段,聖誕檔電影波瀾起伏,姜文執導的《一步之遙》備受期待但遭遇激烈吐槽,緊接著徐克執導的3D紅色大片《智取威虎山》低調上映,反而獲得一片叫好,其中由著名影星梁家輝扮演的座山雕也大獲好評,由此又勾起了許多影迷對這部紅色經典的回憶。就在電影火熱上映時,25日,市民劉先生拿著一面寫著「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的旗幟走進本報熱線辦公室,他說:「我手裡的軍旗就是座山雕的軍旗!」
座山雕軍旗在太原?記者做了一番調查。
「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這面旗是座山雕的?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也曾被演繹為樣板戲。戲中,戰鬥英雄楊子榮化裝成土匪上山獻「聯絡圖」時,與匪首座山雕鬥智鬥勇,座山雕拿到聯絡圖,對楊子榮說:「我委任你為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上校團副。」「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就是座山雕部隊的番號。
拉開背包,劉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存放在紙桶中的白色旗幟,旗幟是絲質的,看上去有些泛黃,輕輕展開,「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九個字呈現在記者眼前,字是墨汁寫在白旗上的,依照從右向左的排列,「濱」「圖」二字是繁體字寫法,字跡有些淡。「我看過《林海雪原》,還有京劇《智取威虎山》裡,楊子榮獻禮的章節,就有我委任你為「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上校團副的語句。」劉先生說,文中提到的番號和軍旗上的番號完全一致,所以他認為這是座山雕當時的軍旗。
「我曾經也找過山西喜歡收藏抗戰物品的玩家和專家,很多人從旗幟的質地、字跡上判斷,認為很有可能是上世紀40年代的物件。」劉先生說,他是從別的藏家手裡購買的這面軍旗,自己也曾追根溯源。「對方說,這面軍旗是從山西江陽化工廠的職工手裡收購過來的,這個廠建廠時,據說有很多人是從東北過來的。」劉先生說,旗幟原本收藏了好多年,最近《智取威虎山》的熱映再一次勾起了他對「座山雕軍旗」的追問。
軍旗材質顏色陳舊專家:首次聽說這種軍旗
記者與劉先生仔細量了軍旗尺寸:寬約89釐米、長約91釐米,旗杆部分長94釐米,這樣尺寸的軍旗在抗戰歷史中多見嗎,是否出現過其他可能存在的「座山雕軍旗」?記者試圖通過微博聯絡山西籍「抗戰文革」物品收藏家樊建川,對方未回復。其助理常先生稱:「要鑑定最好看實物,距離太遠不好斷定。」但限於距離,記者只好給常先生發送了軍旗照片,並與常先生在線視頻,介紹了軍旗的特徵。常先生表示:「座山雕的軍旗是第一次聽說,也沒見過相關報導,現在只能看到旗幟略黃,有時代感,其他的通過視頻很難斷定。如果當面看,可以聞、查看、摸,能了解更多。」
之後記者聯絡到建川博物館山西站長、全國紅色收藏東北收藏太原站長趙子龍。問及這面軍旗,他說自己在收藏交流沙龍上見過,印象深刻。「確實是一塊老布,這不是現代布料能偽造得了的。」趙子龍說,旗幟上還有「濱綏圖佳保安第五旅」字樣,色澤和抗戰流傳下來的藏品略有不同,「上世紀40年代的老墨寫的字不易褪色,當然,這也與這幾個字是寫在絲質軍旗上、保存不善等有一定的關係。」
趙子龍表示,以自己多年收藏的經驗,軍旗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把握可以確定不是偽造的,但是不是座山雕當時的旗幟,還需要多方面證實。
○記者幫查
沒能找到史實依據
記者聯絡到江陽化工廠老乾科一名工作人員,「我們廠上世紀50年代建廠,也就是『一五』期間,廠裡職工多,沒有明確姓名的情況下,很難查詢軍旗可能是誰帶過來的,但我們廠確實有好多東北職工,退休老職工也不少。」
史實中,是否有座山雕及其軍旗的相關記載?記者致電北大歷史系。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據我所知,我們學院沒有關於這部分歷史的具體研究,我們主要偏向政治方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一名博士生答覆:「我詳細詢問了歷史學院研究生,目前沒有老師做這方面的研究。」但他也提到,上世紀40年代的史料獲取渠道有兩種,「一是靠活下來的人回憶,二是當時日軍的作戰材料,但這部分在日軍投降前都分批次銷毀了,現在留下的是一些殘件,能夠深入研究的不多。」
這位博士生也坦言:「我現在在做各類型抗戰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這個過程沒有收集到關於這段歷史的,但這幾年紅色經典的翻拍比較流行,也有一些問題存在,關於歷史的問題,不該輕易下定論。應有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還應寫出論證過程,當然也可能會經受大量的質疑,最後才能形成觀點。」
雖然多方追問,但依然沒能找到證實這面軍旗存在的史實論證,對過去那段歷史也難以追尋翔實記載。
來源:山西晚報